焦点|大湾区GDP成绩单出炉:总额超过10.46万亿元,深穗佛莞居前列

焦点|大湾区GDP成绩单出炉:总额超过10.46万亿元,深穗佛莞居前列
2023年02月01日 21:33 新农人袁帅

新的一年拉开序幕,粤港澳大湾区内有9个城市也陆续公布了去年全年GDP数据,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总额超过10.46万亿元,其中有四座城市GDP都超过1万亿元,分别是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而在地区生产总值不到一万亿元的城市中,居首的是惠州,总值为5401.24亿元,珠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也在去年成功突破4000亿元,达到4045.45亿元。

同时各市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也浮出水面,普遍都在6%以上。开年以来,各市也紧锣密鼓地出台稳经济、促发展的阶段性支持政策,吹响“稳经济”冲锋号。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多名专家学者指出,九个城市发展都各有侧重,从数据上看,广深两城仍是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引力。从单个地市GDP增长率来看,GDP增长率最高的惠州达到4.2%,其次为江门,说明随着湾区城市一体化的发展,非头部城市也开始奋起直追,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兴力量。

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对本报记者分析指出,九个城市去年GDP成绩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制造业仍然取得更强劲的发展,体现了制造业为主的特色;二是不约而同都重视数字经济,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新一轮趋势;三是注重建设产业链和产业园区,与周边城市形成上下游的互补和协同;四是创新引领,体现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创领域的重视。

图片来源:网络

GDP成绩单各展特色

周迪对本报记者表示,仔细来看,大湾区九个城市去年全年成绩单都各有突出,其中广州加快体现了城市的新活力,体现了制造业立市建设“万千百”亿产业链的特点,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作用。第一产业增加值为三大产业中最快的,尤其是渔业增长稳定,海水产品增长11.4%,别有特色。同时广州还延续了制造业立市的思想,其汽车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增长势头良好。除此之外,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49.5%;智能电视产量增长84%;工业机器人增长25.7%,都是其中较为亮眼的数据,为其打造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8个万亿级产业链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深圳是在广东省GDP排名第一的城市,尤其重视对未来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方面的发展和推进,逐渐成为代表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城市。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超过其他产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都实现了三位数的增长,可以说为深圳经济贡献了璀璨的力量;珠海借助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的优势,拥有物流园,信息港、产业联盟、养老居住教育医疗民生等系列的合作优势,打造一批集约化、亩产高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值得一提的是,珠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也在去年成功突破4000亿元,达到4045.45亿元,展现了强劲的冲劲。

“东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门保持全年GDP高增长,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惠州推进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中山促进数字化改造升级;肇庆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成为广州、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游供应链;江门开辟新能源特色产业新赛道。”周迪表示。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王滢波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大湾区的经济增长应该更多集中在促进经济的数字化上。数字经济具有强烈的通缩性,其信息处理能力呈指数式增长,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是经济增长最核心和最优质的动力。大湾区可以发挥自身在数字行业的优势,打破行业壁垒,促进湾区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争取在十年内实现经济的全面数字化。

吹响“稳经济”冲锋号

1月28日,广东省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多位市委书记在发言中立下“军令状”。会上,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表示,广州市计划2023年GDP突破3万亿元,增长6%以上;珠海市委书记吕玉印也表示,2023年珠海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佛山则提出,确保GDP增长6%、工业投资增长15%、进出口增长5.5%。

在今年1月初中共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了,要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做深做实科技产业合作,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建优建强横琴、前海、南沙等合作平台,不断深化软硬联通,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

“军令状”表明了湾区内各市对今年经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政策的密集出台也为今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我国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政治决策,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建设发展好大湾区经济,是必须具有强大的产业集群、有力的经济核心、广阔的经济腹地、发达的交通网络、创新的领军人才和开放的经济体系,而这些背后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力量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着成为国际化金融枢纽的基础和先天条件,区内具备香港、深圳两大金融中心。政策的驱动下有利于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集聚优势,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也将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窗口’‘试验田’作用、推动对内对外金融双向开放,是发挥‘海上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衔接纽带作用,将创造更多、更深的机遇和市场机会。”袁帅表示。(以上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张智 见习记者 胡梦然 深圳报道 新社汇·全媒体矩阵转载发布)

-------------------------------------------

图片来源:网络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我国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政治决策,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建设发展好大湾区经济,是必须具有强大的产业集群、有力的经济核心、广阔的经济腹地、发达的交通网络、创新的领军人才和开放的经济体系,而这些背后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力量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绿色金融是具备着天然的优势的,是具备着成为国际化金融枢纽的基础和先天条件的,香港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是国内的金融中心,推动大湾区绿色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在我个人看来,是极具有利于对“一国两制”的经济深度实践,是进一步强化大陆与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集聚优势。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也将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窗口”“试验田”作用、推动对内对外金融双向开放,是发挥“海上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衔接纽带作用,将创造更多、更深的机遇和市场机会。

建设和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也是将大湾区打造实现成为全球极具竞争力的绿色金融发展高地的必由举措,要想走好这一步,我认为就要坚持统筹规划,完善顶层设计,要建立打造统一的绿色金融发展标准和可量化、可验证的细分相关评价体系,从法规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帮助区域实现创新型的绿色金融服务产品,从而赋能到区域产业和企业建设发展,在推动和落实“双碳”目标建设中,大湾区要以点带面,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建立健全大湾区碳核算体系,强化金融服务与企业发展间的信息链路,要重视人才和创新力量,注重低碳人才、金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和使用,发挥人才优势底层支撑、绿色金融科技为手段、政策和制度建设为保障,因地制宜,因材施策,统筹协作推动和加快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