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激活内力,用好外力,产融内循环,经济外循环,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数字云村民”项目通过形成基于场景化的数据要素、打造“线上+线下”的双线闭合模式以及持续的创新和运营,能够打通城乡融合间的物理性空间壁垒,推动“农文旅体康游研学”等要素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并最终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数字资产,是践行“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化协同”发展,数实融合“绿富同兴”的具象化实施方案。
数字化与绿色化“两化协同”发展是城乡融合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方向,可以加快县域经济提质、提效转型升级,开启城乡经济融合新局面,催生新兴的产业形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联合制定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经济构成既有城镇和乡村的经济,又有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经济;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既有政府的经济(财税),也有老百姓的经济(就业和收入)。
可以说,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在一个县(市)的范围内,基本都可以得到反应。县域经济在相当大程度上展现了百业百态的齐备性。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基础单元,它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一二三产业,实体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多个领域,是各种经济活动交织融合的重要区域。
在县域内,不仅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活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着基础的食物保障;还有多样的工业企业和制造业生产,推动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同时,服务业也在县域经济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包括商贸流通、餐饮住宿、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服务和便利的生活条件。
可以说,在我国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经济系统,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百业百态的齐备性。
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是发展和建设好国内大循环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县域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化与数字化“两化”协同发展对县域经济实现“绿富”同兴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且深远的作用与意义,这种协同发展模式能够推动县域经济向更加绿色、低碳、高效的方向转型。通过绿色化统筹设计与管理,县域可以有效开发碳减排项目,从而在碳交易市场中获得收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的两化融合发展。
在数字化方面,县域可以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数字经济,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共享,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而数字资产的开发和利用还能为县域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推动其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此外,绿色化与数字化的“两化”协同发展还能促进县域内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通过数字化手段,县域可以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数实”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绿色化的发展理念也能激发县域内的创新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
绿色化与数字化“两化”协同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实现“绿富”同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将为县域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其向更加绿色、低碳、高效、创新的高质量性、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上图:“安吉余村云村民”项目——通过“云认养一米菜园”和“千家乡宿共富工程”打造城市青年与乡村的云端互动体验,组织策划线下融合场景实现城乡破圈
新征程时期,特别是在“十五五”时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以空间融合为模式、以产业融合为基础、以要素融合为动力、以治理融合为支撑、以制度融合为保障、以技术融合为载体,全面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外延张力。
以推动城乡融合为重点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的是让城市和农村这两个差异性地域空间,发展为交错相融、功能互补、利益协调、和谐共生的地域共同体。
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城乡融合走向深入进而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抓住导致城乡分割、阻碍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统一市场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着力破解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足、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不多元、农民收入增长态势不稳固等突出问题。
城乡更新融合发展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一个强劲动力,是释放市场活力的必要举措,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立城乡更新融合发展机制和市场服务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保障,要坚持走好跨域联动、以城带乡,企村帮扶、以需促产,品牌兴业、融合发展的路子。
上图:“刘家塘云村民”项目——通过“积分+贡献值”设置云村民权益体系实现数字乡村和云村民的双向奔赴, 让浙江乡村成为更加智慧开放包容的社会
在数字经济大潮下,通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机制,让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的结合,我认为一项重大的意义是赋予了原始乡村新征程时期“数字云村民”的新生意义,乡村振兴一定是千村千面,乡村振兴是“保护”而非破建。
无可厚非,数字化将成为一种经济振兴的产业模式与路径,而“数字云村民”则成为了一种具象化载体,要认知和定义“数字云村民”,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村民。村民,也就是乡村的百姓,在《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村民是“乡村居民”,是"固定住在某一地方 的人”,村民是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基于此,我认为可以给“数字云村民”这样的定位,是“活动在第五维数字经济空间的乡村新居民”,是数字经济浪潮下城乡融合立体化发展所带来的“村民新形态”。
“数字云村民”村民新形态”中的“新”,我认为体现在四个维度:
认知形式上“新”:文化;
参与方式上“新”:云上;
受益呈现上“新”:双线;
价值传承上“新”:共生。
上图:“京西水峪嘴云村民”项目——以蹄窝认领的方式,招募一批“云村民”,为乡村振兴引流、引智
“数字云村民”是乡愁、乡味的情感寄托,是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在第五维数字经济空间形成的“本土原生村民、寻根儿村民与城镇化新生代社区村民”的云端聚合,也将是城乡更新融合发展在数字经济时空维度的新生“数字人群”、“数字公民”。
“数字云村民”理念模式设计为打破城乡融合间的物理性空间壁垒提供了创新思路。通过形成基于场景化的数据要素,并打造“线上+线下”的双线闭合的“农文旅体康游研学”要素垂直互动和消费场景,能够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与可持续发展,并结合公益志愿服务体系,最终形成具有高价值的数字资产,是践行“两化协同”和“绿富同兴”的具体实践方案。
首先,“数字云村民”利用数字技术,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身份认同和连接方式。这种身份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篡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城乡居民在数字世界中的权益。同时,通过线上认购,公益确认等方式,城乡居民可以更加便捷地参与到乡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中,从而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
其次,基于“数字云村民”的场景化数据要素打造,能够深入挖掘城乡融合发展的潜力。通过整合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乡村文旅活动、田园自然风光等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数字项目,可以推出更多富有乡土气息的农文旅特色产品及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够满足游客对乡村文化和旅游产品特色化、体验感、高品质的需求,还能够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提质升级,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再者,“线上+线下”的双线闭合模式 ,为“农文旅体康游研学”等要素的垂直场景打造提供了有力支撑。线上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便捷的预订、支付和信息服务,而线下体验则能够让用户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乡村的魅力和文化内涵。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打破传统旅游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乡村的美好。
最后,通过持续的创新和运营,“数字云村民”项目可以形成可持续化发展的数字资产。这些数字资产不仅包括线上平台的用户数据、交易数据等,还包括线下体验中的各类资源和服务。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数字资产可以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城乡融合的深入发展。
总结来看,“数字云村民”项目通过形成基于场景化的数据要素、打造“线上+线下”的双线闭合模式以及持续的创新和运营,能够打通城乡融合间的物理性空间壁垒,推动“农文旅体康游研学”等要素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并最终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数字资产,是践行“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化协同”发展,数实融合“绿富同兴”的具象化实施方案。
作者:袁帅,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执行主任、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创始发起人、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农产品电商合伙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哈桃村“荣誉村民”。聚焦区域数字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服务领域:规划咨询,商业架构,方案策划,项目管理,横向资源整合。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