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价格战根子在比亚迪?

恶性价格战根子在比亚迪?
2024年06月28日 10:25 网通社

——车市热点问答(第272期)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何仑

最近,一篇题为《中国汽车向何处去》的文章,和一场名为 “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以下简称“蓝皮书论坛”),在车圈内激起了一阵波澜,引发很大争议。

特别是蓝皮书论坛,聚集了一些业界重量级人物,但中国汽车销量第一、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比亚迪不仅缺席,而且像那篇文章的矛头所指一样,也成了论坛瞄准的靶子(参见《隔空互怼、影射不停 揭秘车圈舆论生态乱象》、《原来反对的不是卷而是比亚迪,这不是一个媒体该持的立场》、《贾可,何许人也?与比亚迪恩怨从何而来?》、《挂羊头卖狗肉,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你代表了谁?》)。

问:在与媒体同行谈到这些争议时,不少人都对论坛主办方的合法性存有疑问。

首先主办方的身份是“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另外还有一个更牛的身份,叫做“世界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协会”。根据去年8月中央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论坛活动规范管理的通知》,举办论坛活动的各类社会主体,应经依法登记、具有合法身份。论坛活动名称应准确、规范、名实相符,不得随意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际”“世界”“峰会”“高端”“高峰”“巅峰”等字样。而这个论坛冠以“中国”,主办者又是“中国”、又是“世界”的,到底是什么路子?

还有,主办者的又一个身份——“轩辕之学”,其前身是有野鸡大学之嫌的轩辕大学,后被迫改名,现在是不是已经洗白了?您怎么看?

答:这些问题不该问我,应该去问有主管部门,或者直接问论坛的主办方。不过,作为主办方,既然人家对你的身份有疑问,为了避免猜疑,你也可以主动对自己的身份做一个公开说明,这一点也不难。

问:有媒体说,那篇文章和这次论坛都是专门针对比亚迪的,可谓句句不提比亚迪,句句影射比亚迪;那篇文章通篇貌似在讲“反内卷”,但其实每个字都是在“反比亚迪”。特别是主办者一句感慨之言——“天下苦秦久矣”……谁都不会怀疑这个“秦”是指比亚迪。这样看,中国汽车行业陷入六大内卷怪现象,特别是作为内卷终极表现的恶性价格战,根源就在比亚迪了。您怎么看?

答:比亚迪的确有自己的问题,各种内卷中或多或少也有它一份。但说到内卷的根源,还真的轮不到它。

(2023年3月湖北省联合车企推出“史上最强”购车补贴措施,“12万的雪铁龙C6”一度引发抢购潮)

比如,恶性价格战。2023年3月湖北省联合车企推出“史上最强”购车补贴措施,每辆新车最高补贴9万元,导致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汽车降价潮”,几乎席卷了全国所有汽车品牌,比亚迪不过是跟风而已。这还不过瘾,去年12月22日,湖北省又统一发放2亿元“惠购湖北”汽车消费券,补贴日期可延续到2024年3月31日,先到先得,发完即止,被认为是打响2024年地方补贴战役“第一枪”。

2023年7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携16家主流车企高层,联合签署《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主旨是“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类似于搞了一个“价格联盟”。但这个承诺书涉嫌违背《反垄断法》,而且属于所有垄断行为中对消费者和行业危害最大的一种垄断——横向价格垄断,另一方面,有关企业第二天就开始变相降价,结果没几天就散伙了,成了中国汽车史上的一大笑话。

谁都知道,这个短命的价格联盟是针对其成员之一、有“价格鲶鱼”之称的特斯拉的,其他15家车企则是在中汽协主导下联手胁迫特斯拉“守规矩”。我一直纳闷,作为最重要汽车行业协会的中汽协,还有那些主流车企,内部难道都没有像样的法务部门告诉他们这就是违法吗?还是他们已经被特斯拉彻底卷晕了,晕到竟然忘了反垄断大法的存在?也想不起来这种承诺书从根本上就不可操作?

当然,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一定觉得“天下苦秦久矣”,无论如何也要有所改变,所以出了这个昏招。只是这里的“秦”无疑是指特斯拉,而非比亚迪,比亚迪不过是15家要保持价格稳定的车企之一,甭管是真的还是假的。

问:记得就在“价格联盟”事件一个月后,比亚迪老总王传福公开场合呼吁: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这在当时得到很多自主品牌车企的积极回应。这算不算那篇文章和蓝皮书论坛上所说的六大内卷怪现象中的“卷舆论”?

答:我宁愿相信比亚迪这一呼吁是真诚的,谈不上实在“卷舆论”,但我并不赞赏这种呼吁。我当时写了《中国汽车,“在一起”麻烦多》一文,认为车企先做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自己做好了,别人干了坏事,你还有机会撇清自己。但如果非要和别人“在一起”,绑在一起,别人干了坏事,你恐怕就很难摘清了,那叫自讨没趣。

特别是在海外市场,高喊“在一起”更不是什么好事。人家会想,你们中国汽车“在一起”想干嘛?想垄断市场吗?还让不让别人玩了?如果非要“在一起”,那就事先界定好,哪些事情可以“在一起”,特别是哪些不能“在一起”,在一起可以多深、可以多浅,别让人分不清谁跟谁,搞得一损俱损的。

总之,中国汽车“在一起”或“打一架”都可以,但关键是要有规矩、守规矩。

问:现在看,不但没有“在一起”,比亚迪反而在蓝皮书论坛上成了被群殴的对象。主办者狂怼比亚迪不难理解,毕竟他们和比亚迪结过梁子,还向比亚迪做过公开道歉。但那些车企跟着主办者一起怒怼比亚迪,有借机打击主要竞争对手之嫌。您怎么看?

答:我倒不认为这些车企跟主办者一样,是在不点名地怒怼比亚迪,认为比亚迪就是内卷的根源,至少不是所有与会者都这样想。我想他们更多是因为在目前这种疯狂内卷中感到恐惧、无奈、绝望,需要在这个论坛上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探寻某种希望,并没有认定比亚迪就是害群之马、内卷的根源,必欲除之而后快,因为他们自己也在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玩各种的内卷游戏,其中不乏个中高手,曾经卷得风生水起,现在发现苗头不对,便想顺水推舟,找个垫背的。

于是,在主办者主题发言的蛊惑下,论坛上似乎形成了一种群情激昂的围殴氛围,比亚迪树大招风,容易招来羡慕嫉妒恨,自己也是毛病不少,又不在现场,成为心照不宣的假想敌,也就在所难免了。这也是中国车圈的一种怪现象。

问:那比亚迪宣称新车秦L海豹06开启油耗“2”时代 ,百公里亏电油耗2.9L,续航超过2000公里,这算不算卷舆论、玩嘴炮?

答:比亚迪开启油耗“2”时代的说法我也认为有问题,经不起推敲,但和一些对手“遥遥领先”、“500万元以内最好的SUV”、“1000万元以内最好的SUV”等一连串脍炙人口的超巨嘴炮相比,要差多了。说到卷嘴炮这股车圈内最令人厌恶而且特别能误导消费者的歪风邪气,比亚迪充其量不过是个跟随者(参见《何仑:车圈里的“嘴炮”与“唱衰”》)。

问:最近,有位专家说,汽车产业中卷是不可避免的,但一个是员工收入,一个是供应链,这两个方面的“卷”最终将伤害整个产业生态,卷坏产品质量,使消费者成为受害者。但我们听到的是,很多车企都在疯狂压榨自己的员工和供应商,来获取低成本优势。关键是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答:当然要靠法治。德国车企工人最低每小时工资12欧元,按目前汇率约合94元人民币,1天8小时工作最低挣到748元;除公共假期和病假外,每年还有24到30天不等的休假;加班费通常比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高25%到50%;包括加班在内,每周最长工作时间为48小时;夜班补贴后工资比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高20%到50%,定期从事夜班工作的工人有权每2至3年进行一次免费的健康检查等等。

工人能有这些权利靠的不是企业的良知和恩赐,而是硬邦邦的法律和执法体系,还有工会作为工人权利捍卫者的有效努力。于是,才有了德国大众工会居然会干预在华合资企业员工加班过多的事情。

我们的员工相应的情况怎样?不用说和德国工人相比,民企员工的权益比国企如何?国企员工比合资如何?你懂的。

还有供应商的权益问题。主机厂拖欠供应商货款,白嫖供应商知识产权,随意撕毁与供应商的协议,那么多案例有几个依法解决了?

问:有人认为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以工人的待遇为例,现在是在为发展付出代价,发展起来后才能得到回报。

答:那什么才算发展起来后呢?都发展几十年了,汽车行业都已经“遥遥领先”了,你还要给员工低工资甚至降低工资,要他们继续为发展付出代价。

这只能说明两点,要么所谓的“遥遥领先”不过是一种幻象,没了低工资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就啥都不是;要么就是说这话的人没了良心,除非他积极主动地把自己和家人送上低工资的生产线。

问:您认为,中国汽车业内卷到今天这个让人不堪忍受甚至绝望的程度,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

答:首先,这种局面不是哪个企业应该负责的,也没有哪个企业负的起这个责任。关于疯狂内卷的主要原因和解决办法问题,我在《谁在反对价格战?》、《安全和质量,刺破电车泡沫的关键一针?》、《“高阶智驾”,车主成倒贴的小白鼠?》、《北京车展,“挺绝望的”盛宴?》等文章中都有过回答,我感觉基本上说透了。其实,说来说去,都是游戏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问题。

(图/文 网通社 何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