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贪腐:游戏行业一个永不休止的战场

反贪腐:游戏行业一个永不休止的战场
2024年11月14日 12:20 手游那点事

最近这一阵,游戏行业称不上太平。网易曝出惊天贪腐事件仅过数日,IGG今天又公布了一起供应商违反合同廉洁条款、员工违反廉洁规定事件的处理结果,同时发布了一则关于营造廉洁交易环境的倡议。

公告提到,经IGG内部调查,发现前供应商成都傲中科技有限公司与集团某项目主美徐某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存在严重违规问题,决定将该供应商列入合作黑名单,涉事员工徐某也被拉入了黑名单(此前已经被开除),永不录用。

此次事件中当事方主要涉及两项违规:一是供应商未按合同约定主动申报利益冲突,二是内部员工与供应商存在违规利益输送。而与供应商的对接环节,也往往是最易滋生职务侵占、行贿受贿等腐败问题的监管盲区。

早在2022年4月,IGG内审部门就收到举报,称成都傲中科技有限公司在承接IGG某项目美术制作业务时涉嫌商业贿赂。经调查,该公司某实控人在项目合作期间向IGG项目主美徐某提供了10万元现金。虽然事后双方均辩称这笔钱是“借款”,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根据法律规定,借款合意是民间借贷关系成立的必备要素。然而,该公司某实控人给徐某提供的这笔高达10万元的“借款”,双方的借款合意既无借款协议、借条、还款协议等书面证据证明,也无微信聊天记录、短信、电子邮件、通话录音等沟通记录证明。

徐某和该公司某实控人早在项目合作前就认识,早不借晚不借,项目开始合作了就开始“借钱”,而且一借就是10万元,还借条都不需要,这未免太过“巧合”?

此外,按照IGG集团内部规定以及与供应商的合同约定,对徐某和该公司某实控人在项目合作前就认识的情况,徐某和该公司某实控人均应主动向公司申报利益冲突,但在双方长达一年的项目合作期内,双方均只字未提。完全有理由认为,该公司某实控人与徐某故意向公司隐瞒利益冲突情况,以逃避监管,为双方后续通过“借款”进行利益输送进行准备。

莫以廉小而不为,莫以贪小而为之。任何生意乃至企业的兴衰成败,都和“贪”与“廉”这柄天平的倾向牢牢绑定。此次事件的10万赃款在账目上也许对IGG来说微不足道,但对相关信任链条的杀伤力却是毁灭性且具有蝴蝶效应的。项目黄了、声誉受损,这些企业与个人层面的损失,远非数字可以衡量。

最终IGG也是杀伐果断,对双方分别违反合同约定和公司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了处罚,将涉事公司永久拉黑,将涉事员工开除并列入黑名单员工永不录用。

IGG将此次事件调查处理结果公开的行为,向外界传递出公司对贪腐“零容忍”的坚定立场,以及公司对贪腐行为从严治理、司规严于国法的管理理念。相信此次事件的处理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内部潜在的违规者起到震慑作用,短期内或能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IGG这种“家丑亦可外扬”的做法,也展示出IGG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与内部贪腐行为进行坚决斗争的决心,以及用实际行动倡导共建廉洁交易环境、维护行业生态的大格局。

关于反腐,行业中与IGG做法类似的游戏企业还有很多。但集隐蔽性、传染性、全面性于一体的腐败乱象,犹如盘踞于行业血脉中的毒瘤,影响恶劣且极难根除。对付这样一场难治之疾,企业内部的单方面整肃,是一项必须坚持做、严肃做、全面做的事业。

01

自上而下,暗流汹涌

贪腐现象虽然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但在游戏行业造成的坏影响似乎更为恶劣,从腾讯、网易等头部厂商,到莉莉丝、完美世界等中腰部厂商,都曾多次遭受过腐败问题的困扰,且屡禁不止。

不仅如此,从高管到基层,从研发到运营,几乎各个层级和部门都曾爆出腐败窝案,游戏行业内潜伏着一道自上而下、全链条式的腐败利益输送链条。这基本上与信息自由度高、资金数字化彻底等互联网产业的特有性质密切相关。

从源头上看,游戏生产高度依赖创意和专项能力,而这些核心资源分别掌握在各个关键员工手中,一款游戏的诞生也需要策划、程序、美术等岗位的通力协作。相比传统制造业,游戏企业也更倾向于以项目制形式运作,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自主权。

扁平化管理下,各部门间相对独立,个人权力相对分散,个体数量却相当庞大,也意味着员工更容易钻制度的空子。在招标时向供应商借权生利,或是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对外输送利益已是基操。

2024年1月15日,莉莉丝前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刘某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据悉,刘某在职期间与供应商负责人潘某某存在大额可疑资金往来,涉嫌利用职务之便非法侵占公司财产,二人均已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拘留措施。鉴于其严重违反公司红牌制度规定,莉莉丝已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并在全员大会上通报此事以儆效尤。

高层贪腐已是如入无人之境,那么在买量和营销等普通员工也能轻易染指的领域,贪腐之风只会更加猖獗。在游戏推广的关键时期被集中、快速地投放,动辄数亿元的广告费,自是贪腐人员动手脚的最好目标。

买量毕竟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交易不同,买量效果缺乏统一、明确的衡量标准。渠道方若是通过注水、刷数据等手段,在不易被察觉的范围内虚报游戏下载量和日活,就很容易制造出信息差,进而让一些别有用心的员工有机可乘,选择充当内鬼配合渠道方造假。

而面对动辄爆发式增长的买量需求,部分游戏公司的内控体系也存在诸多漏洞。审批流程繁琐冗长,缺乏有效监管与内部问责制度,给了员工钻空子的机会。久而久之,游戏公司的真金白银,被轻易游走于买量造假的黑洞之中。

贪腐问题不仅存在于公司内部员工,也渗透到了与之利益相关的渠道方。一些不良渠道商为了争夺订单,不惜铤而走险,或是通过“公关”游戏公司内部人员,许以重金让其在选择渠道时“开绿灯”;或是直接贿赂业务骨干,令其配合造假。

厂子越大,关系越乱。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下,即便最终买到了流量,往往已经被三四五六手的“中间商”层层赚差价,游戏企业为此付出的成本远高于实际收益。

也正是看到了买量业务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其中潜藏的贪腐风险,马化腾在2022年曾旗帜鲜明地表示将不再信任买量。在他看来,其他公司之所以能在买量业务上有所斩获,是因为整个公司都扑了上去。而腾讯作为互联网巨头,没有必要对此投入过多精力。

在内部会议上,马化腾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团队天天想着在里面能捞多少钱,然后才顺带帮公司做点业务,没有意义。”腾讯可以一刀切地放弃买量,但对于其他绝大部分游戏企业而言,恐怕还并没有说出这种话的底气。

02

前线高压,大厂戒严

伴随着日益严格的监管和企业合规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重拳出击,严厉打击内部腐败行为,游戏圈曝光的贪腐案例数量也以大厂为增长核心逐年攀升。

最近网易的反腐事件始末大家应该也了解得七七八八了。第一起案件涉及到多名KK事业部员工,如Battle事业部与KK事业部原负责人向浪、互娱策划发行中心原负责人金雨晨等人;第二起案件涉及到潘宇罡、沈一鸣等人,在职期间涉嫌舞弊贪腐违法,已被公安机关刑事立案,并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与本次舞弊贪腐违法相关的27家公司,皆已被网易列入永不合作主体清单。

值得一提的是,有消息称,网易早在2023年就已经启动了一轮内部自查。与此同时,网易市场部的付款流程也变得更加严格,部分员工电脑的屏保也被更换为宣扬反腐倡廉的主题图片。

今年2月2日,腾讯也对外发布了反舞弊情况通报。2023年全年,腾讯反舞弊调查部共发现并查处触犯“腾讯高压线”案件70余起,120余人因此被解聘,近20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数量较之去年又新增了不少。

“腾讯高压线”是员工行为的红线,包括六大禁区:弄虚作假、商业贿赂及职务侵占、泄密、利益冲突、侵犯公司或员工权益以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一旦触犯,一律解聘,永不录用。

其中,近六成的案件涉及侵占公司资产,其余案件占比最大的则是为外部公司或者是个人供应商谋利。而此前曝出的腾讯互娱天美L1工作室电竞发展中心总经理张易加离职一事,据悉也与供应商贪腐问题紧密相关。

游戏行业反腐成风的背后,也有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近年来,游戏行业整体收入增速放缓,输多赢少。这不禁让部分观点将游戏圈反腐与地产行业当年走过的下坡路联系在了一起。在2021年楼市欠佳的大环境下,多家房企密集成立督查部严查高层腐败,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反腐与萧条挂钩”这一逻辑。

(图源2024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

不过,游戏行业反腐固然有行业增速放缓的外部诱因,但更重要的是行业自身成熟进阶的内在要求。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而业界头部企业的反腐实践,便是这种主动求变的体现。

腾讯在2022年推出《腾讯阳光行为准则》,明确禁止各类型的贪腐、舞弊以及任何违法违规行为,新员工入职第一天即需了解阳光准则内容,明确公司对触犯准则“零容忍”的态度。此外,腾讯每年持续对全员开展反舞弊培训,杜绝任何违背诚信道德的行为。

与腾讯类似,网易的内审机制、信息安全、举报等方面也在不断加码。头部企业的率先垂范,为整个行业树立了诚信为本、合规经营的价值导向。对广大游戏企业而言,顺应并跟进这波反腐潮,或许便是居安思危、完善内控体系的大好时机。

03

灰产林立,意在人心

但“反腐”这件事的立场就是绝对正确的吗?恐怕未必。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在利益裹挟的暗处藏匿着一个深刻却又普遍的对立面:权力下放与规范管理。

这源自互联网行业追求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权力越分散,监管的难度就越大,腐败的风险也随之上升。面对这一困境,互联网企业不得不在“严”与“宽”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

一方面,唯有建立严密的制度体系和有力的监察机制,才能对腐败行为形成有效震慑;但另一方面,过于严苛的管控,又可能扼杀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动能。把握好这种灰度,在规范和放任之间找到恰如其分的节点,本身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随着互联网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反腐的阻力也将进一步加大。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基层回流,向高层集中。高管腐败的风险和危害远甚于普通员工,但制约和惩治的难度也更大。高管往往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机密和关键资源,拥有广泛的人脉网络,这些都成为他们防身反制、逃避惩罚的有力筹码。

更棘手的是,在利益的驱动下,腐败有时会沦为一种隐秘的交易工具,成为助推业绩的黑色润滑剂。一些老板和高管默许甚至鼓励下属在灰色地带游走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唯有警察难知。

当不正之风已经形成一种潜规则,甚至成为所谓“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时,改弦更张谈何容易?各级管理者都在利益的捆绑下同流合污,谁又愿意率先打破这种平衡,坚持原则?当反腐未必利于自身利益时,谁又能抵御诱惑,坚守操守?

追求发展、维系利益、权力分散、高层垄断......种种考量交织凸显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在利益面前,反腐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过程,而是充斥着“灰色地带”。倘若如此,企业监察部门的独立性和执行力注定要打折扣,稽查人员也必须学会审时度势,“向上管理”。

若是把这些潜在因素都考虑上,反腐考验一个企业的内容便不仅仅是制度的严密和惩处的力度了,更是管理者上下齐心、克己奉公、以身作则的操守。如果高层玩弄权术,借反腐之由来打压异己,那么再完善的制度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再严厉的惩戒也不过是做做样子。而表里不一的状态,往往是企业堕落和崩塌的前兆。

如果把话题分摊到每一位从业者身上,“廉洁与否”更像是一次关于人性的自我审视,一场唯有自己才能说服自己的道德角力。而企业能做的,无非是营造良好的文化土壤,为员工筑牢思想的堤坝,助力他们在每一场微不足道的道德角力中取得举足轻重的胜利。

(“瑞雪”精神)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