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寺塔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和弟子窥基、新罗弟子圆测的舍利墓塔,展现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影响,是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见证和载体。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玄奘从长安出发向西而行的取经历程,被后世称为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以来的又一次地理大发现。在流连近20年后,玄奘携带600余卷佛经、释迦牟尼佛舍利等珍品回到长安,可谓满载而归。之后玄奘还将自己多年来的所见所闻记录成册,取名为《大唐西域记》,更拉近丝路沿线民众之间的距离。
兴教寺塔
提起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人们会想到大雁塔,实际上玄奘圆寂后约5年后,葬于离长安和大雁塔不远的兴教寺塔。公元664年,玄奘法师圆寂葬于白鹿原,公元669年迁葬于樊川少陵原畔,并建造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为塔题“兴教”二字,意为“大兴佛教”。
兴教寺也称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位于西安市城南长安区约20公里的少陵原,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法师、圆测法师的安葬之地,还是中国汉传佛教八大祖庭法相宗祖庭之一,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神禾原和少陵原之间的平川被称为樊川,这里佛寺众多,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云栖寺、禅经寺、洪福寺、观音寺合称为“樊川八大寺”,兴教寺为“樊川八大寺”之首。
兴教寺玄奘和弟子窥基、圆测墓塔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这3座塔呈“品”字形排列,玄奘墓塔居中,弟子墓塔分列左右。
玄奘墓塔通高约21米,坐北朝南,方形共五层,底层北壁嵌有唐开成四年(839年)“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一方,记述了玄奘诞生、出家、受戒、取经和译经的过程。窥基墓塔建于682年,圆测墓塔建于1115年,两座墓塔形制相似,均为7米左右,方形三层。
兴教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兴教寺三塔中的玄奘墓塔、窥基墓塔作为仅存的唐代四方楼阁式墓塔,是窣堵坡这一印度佛教墓葬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东传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史载为朝鲜半岛新罗国王孙、唯识宗高僧的圆测,其墓塔及碑文则揭示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塔院虽不大,但凝聚着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民众往来交流的深切友谊。
兴教寺塔作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的墓塔,与玄奘沿丝绸之路西行至印度求取佛经的这一佛教传播史和东西交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也佐证了玄奘师徒共同翻译阐释佛经、在东亚地区发展弘扬佛教的历史事实。
兴教寺塔“申遗”成功后,管理方依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开展崩塌专项技术监测项目普适化监测、沉降倾斜监测等工作,完善整体监测体系建设,完成安防提升工程建设,此外还严格开展塔体日常检查、维护等工作。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