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㊸丨对湖湘文化贡献卓越,这对父子“配享太庙”

楹联里的湖南㊸丨对湖湘文化贡献卓越,这对父子“配享太庙”
2024年01月20日 15:14 湖南日报

在离长沙城区100多公里的宁乡官山脚下,有一座南轩书院。1月上旬的暖冬之际,记者从长沙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达书院门口。只见白墙黛瓦,绿茵环绕,安宁静谧之气扑面而来,舟车劳顿之疲忽得舒缓。

但见高大挺拔的门楼上,一副楹联赫然在目:

以尧舜君民心,振千秋沉溺;

承孔孟性理学,起一世膏肓。

南轩书院对联。

带我们参观书院的讲解员吴明元表示,这副联“高度概括了张浚和张栻父子一生的功业和对后世的影响”。此话怎讲?

记者特邀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李斌、“90后”助理研究员张建坤为我们详解这对父子的至伟一生。

继尧舜 承孔孟

张栻,号南轩,汉州绵竹县(今四川绵竹市)人,世称“南轩先生”。少年张栻勤奋学习经典,才华卓绝,获得“少年夫子”之美名。因在学术思想与书院教育上的巨大贡献,张栻被誉为湖湘文化奠基人之一,是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父亲张浚为南宋名相,力主抗金,岳飞、韩世忠等亦曾受其节制。

南轩书院便是因张栻创立,初建年份已不可考。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旨复建以张栻之号命名的南轩书院,并御书匾额。

南轩书院讲解员吴明元向记者介绍书院的故事。

“这副对联,改自《南轩先生张宣公覆谥议》,为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官至工部尚书的杨汝明为议定张栻谥号而作。”李斌介绍,原文为“以尧舜君民之心,振一世沈溺;以孔孟性理之学,起一世膏肓”。对联则在原文的基础上删改了5个字,更为工整对仗。

至于这副联是何人所改,已查无实据。李斌认为,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宁乡知县胡明善在修建张浚、张栻父子祠堂时,令人悬挂在南轩书院的,无论如何,“改联人是慧眼独具的。”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李斌、“90后”助理研究员张建坤为记者解联。

“此联的上联表达的就是张栻的事功精神,称赞他以尧舜这样的圣王之心对待百姓,投入治国安民的实践,救国救民于苦难。”李斌解释,据史料记载,在张栻去世时,“柩出江陵,老稚挽车号恸,数十里不绝”,足以体现张栻施政深得民心,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怀念。“上联的‘沉溺’本意为无节制地沉湎或放纵。”张建坤补充道:“这里指当时的政治不以尧舜为君爱民的思想为指导,从而导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疾苦之中。”

“下联突出的是张栻的学术思想,说他继承孔孟之道,用关于人性天理的学问拯救世道人心。”李斌继续解释,张栻曾拜理学一代宗师胡宏为师,继承“性本论”的哲学思想,发展了孔孟性理之学。“‘膏肓’比喻难以救药的失误或缺点,是事物的要害或关键。”张建坤补充:“此处衍生为‘人心的弊病’,指当时的人们比较普遍地沉迷于佛老心性空谈与世俗功利之说。”

“在宋明理学家们看来,孔孟之道最核心的内容是性理之学,但道统在孟子之后就断掉了,韩愈虽重新发现了它,却未能真正将其延续。”张建坤为我们详细梳理了孔孟之道的传承脉络,“直到北宋,孔孟道统才由‘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创立‘洛学’而接续起来;胡安国私淑二程,传承发扬二程之学,开创了湖湘学派,并将‘道’传给其子胡宏,胡宏又传给了张栻。”

振沉溺 起膏肓

张栻出生于官僚世家,父亲张浚出将入相数十年,历经宋钦宗、高宗、孝宗三朝,以忠义名世,有“中兴第一”名相之称,其家风亦正直清白。秦桧曾指使党羽诬告张浚与蜀中旧部策划谋反,往来密谋的书信藏于其随身箱箧之中。宋高宗赵构派人彻查,尽取书箧,当堂开验,却发现只有一些书籍和信札,而信札中大多也是忧国爱君的文字,毫无谋反之物。高宗看后感动非常,叹道:“张浚一贫如此哉!”于是马上颁赐黄金三百两以示奖勉。其节俭清廉之风可见一斑。

张栻从小聪颖好学,深得父亲喜爱,长期跟随父亲左右,受其影响,张栻继承了父亲的爱国爱民思想,亦以圣人颜回自期。在隆兴北伐中,时年31岁的张栻因作为幕僚给父亲出谋划策,而得以拜见宋孝宗,张栻也从此正式步入政坛,后被“破格提拔”到朝中,“张栻趁入朝给宋孝宗讲课之际,会时不时针对社会政治情况建言献策。”张建坤告诉记者。

在张栻主政地方的那段时期里,不论是其首次履职的严州(今浙江建德),还是后来的静江府(今广西桂林),他都能够问民疾苦,为百姓减赋,治理以儒家教化为先务,不严苛而有威信,所辖境内清平,地方治理有模有样,可谓“振沉溺”之表率。

南轩书院航拍图。

由于连年战乱的影响,彼时,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倾向于佛学的“空谈心性,不务实际”,“无为保守”的风气大行其道,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弊端,同时也“极大地挑战了儒学的意识形态阵地”,张建坤补充道:“为了与之抗衡,张栻又提出‘心主性情’之说,强调‘心’对性情的主宰作用,突出‘心’的认识功能和道德意义。”

张栻多次从学理上抨击佛学的“空”说,他认为,只有儒家“实理”之学才是万物根本,才能济世淑民、拯危扶困,而且,不同于佛学只追寻“主观的内心快乐”,儒家的性理之学不仅追寻自身内心的愉悦,同时也强调通过对外界的建设来达到内心的快乐,不仅“知”,更要“行”,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发挥“起膏肓”的作用。

知愈进 行愈达

南轩公祠位于南轩书院院落中轴,张栻的塑像便供奉其中。每年清明时节,岳麓书院的院长都会带领湖湘学者和学生来此虔诚祭拜。祠中的南轩先生一手握书,佩剑袖内,神色凝重,仿佛在担忧江山社稷之兴衰、求索治学育人之本真。

“张栻创立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并与朱熹会讲于岳麓书院,开启了自由讲学、交流讨论的学术风气。”李斌说:“他主张成就人才、传道济民、行道安民,不为利禄计,既重视理论,又注重实践,影响了一代代湘学学人,塑造了湖湘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

南轩公祠里的张栻塑像。

张栻师承胡宏,传承周敦二程理学之精义,并将理学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终成一代名儒。张栻在《论语解·序》中主张“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在践行着这样的主张,他影响了诸如王夫之、魏源、曾国藩、杨昌济等一代代湖湘人才,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湖南人,才有了后来的“无湘不成军”,才有了那段“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的说法。李斌说:“张栻身上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精神,在湖湘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演变为了湖湘人士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

记者手记

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周秋红

张浚、张栻父子俩生于蜀,殁于赣、鄂,却选择湘作为自己的归根之地,这是父子对长沙这座城的信任,而长沙也不曾辜负这份诚意,几毁几建的南轩书院现如今完好地座落在群山怀抱中,在岁月的沉淀中焕发新的光芒。

张浚作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只是因为生于乱世,一辈子执着于收复中原还于旧都,在生命的最后,张浚因没能完成愿望而觉得愧对祖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张浚尽瘁国事,胸怀大义,愿死葬衡湘间,何尝不是官山之幸。

受父张浚之影响,张栻师从胡宏,不仅将儒家性理之学更好地发展起来,提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是在政治上主张“格君心”“重民生”,给国家带来长治久安。

宁乡知县胡明善的想法大抵也是如此吧。明朝中期,作为外乡人的他上任后,特地令人找到这对父子的安葬之处,并下令修建祠堂、修葺墓地,祭祀和表彰父子二人。在他看来,张浚的抗金功业明明白白地写在史书里,应当为后人祭祀怀念;张栻更是百世师表,已经从祀孔庙了。他们的功业和学问理应得到传颂,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也该代代传承。

斯人已与青山千古,而精神哲思、道统传承历久而弥新。在“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精神的熏陶下,伴着书院中朗朗的读书声,一群湖南人的奋进群像铺展开来……

点评嘉宾:李斌

李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中国当代史博士后。兼任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历史学会秘书长、湖南党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理事等。被评为2012年度“湖南省巾帼建功标兵”,入选2018年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毛泽东、湖南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出版专著4部;主编、合著、参著、点校各类著作20多部;在《中共党史》《党的文献》《光明日报》等报刊公开发表60多篇;独立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独立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2项。

点评嘉宾:张建坤

张建坤,河南固始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中国四书学史、湖湘文化史等。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周红泉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张笑 周秋红

摄影摄像/李健

剪辑/戴钺

设计/周子茜

鸣谢/宁乡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