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上涨之际,中国将催生827亿新兴市场!国内每月诞生4家企业

猪价上涨之际,中国将催生827亿新兴市场!国内每月诞生4家企业
2020年01月13日 12:42 金十数据

去年以来,由于国内猪肉供给存在很大的缺口,猪肉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为了平衡国内猪肉需求,我国大量进口海外的猪肉。根据官方的数据,去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猪肉的数量达到132.6万吨,同比增长43.6%。中国巨大的猪肉食用需求,不仅给猪肉生产国带来了丰厚的出口利润,也给“人造肉”巨头企业看到了新的商机。

1、望向中国市场,人造肉如何悄然诞生?

据媒体报道,当地时间本周二,在2020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美国“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发布了首款人造猪肉馅产品——Impossible Pork,旨在通过它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而在此之前,Impossible Foods对外展示和销售的产品主要局限在人造牛肉和人造鸡肉。

由于该产品的形态为碎肉产品,Impossible Foods建议将其用在制作包子、饺子、馄饨等食品上。在展会上,该公司提供了由人造猪肉制作而成的炸猪排、叉烧包、糖醋肉丸和担担面等。

几乎同一时间,1月6日,国内也有上市公司宣布进军人造肉行业。据报道,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包头东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已建立了人造肉产品研究开发室,专门从事由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为基础原料的“人造肉”产品研发和生产。不难看到,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国内外企业发力人造肉产品的方向,不过在传统的饮食习惯下,中国大多数民众都习惯了食用真肉,“人造肉”产品在中国会有市场吗?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先从人造肉出现的背景谈起。目前,人造肉产品在欧美发达国家受到广泛欢迎,该行业也因为消费需求量大而发展迅速,但欧美民众食用的人造肉主要是植物蛋白肉。

据了解,严格意义的人造肉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植物蛋白肉,它的原料由谷物、豆类等植物源蛋白质构成,通过工业生产,使其达到近似肉类的外观和口感,市面上所说的人造肉也多指这类;另一类是培育肉,形成主要靠从动物机体提取并分离肌肉干细胞,最后再培育成成熟的肌肉组织。

受特定的社会背景影响,近年来,欧美民众兴起了吃人造肉的风潮。许多欧美的民众认为吃素可以减少饲养和屠宰肉用动物,对保护动物有益,因而对吃素的生活方式十分推崇,并催生了素食主义文化。而兴起不久的植物蛋白肉既迎合了欧美解决了吃素的需求,也一定满足了人们对肉类口感的追求,因而受到了欢迎。

另外,发展畜牧活动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和压力,而人造肉产品的出现帮助社会解决了保护环境的问题,这也是很多欧美消费者看重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在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畜牧业占14.5%,人造肉对环保具有重要意义,食用人造肉的文化在欧美国家也随之风靡。

2、中国吃下全球一半猪肉,“人造肉”受明星投资人加持

对于人造肉市场的前景,业内机构保持看好的态度。根据机构MarketsandMarkets的数据,2019年,全球植物蛋白肉的市场价值约为121亿美元,预计以每年约15%的复合增长率上升,到2025年将达到279亿美元。目前,美国和欧洲是最大的人造肉消费市场,而且市场还处于快速增长期。

值得一提的是,人造肉还受到了明星投资人的青睐,包括比尔·盖茨、李嘉诚、著名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等业界大亨都参与了相关项目的投资,比如去年5月,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给Impossible Foods给予了新一轮资金支持。

在全球,美国企业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研发和生产的人造肉产品由于技术成熟备受市场认可。其中,Impossible Foods推出的人造肉汉堡已在美国7000多家餐厅出售;Beyond Meat已经与麦当劳、肯德基等许多快餐巨头合作,准备向市场大规模推广各样的人造肉加工产品。

对于以Impossible Foods为代表的国外人造肉企业而言,人造肉产业已经在欧美地区站稳脚跟,并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有必要将视线转向对猪肉需求量大的中国市场身上。数据显示,猪肉是全球需求量最大的肉类,2018年,全球猪肉消费量为1.12亿吨。其中,中国的猪肉消费量占全球的近一半,是任何人造肉企业都不可能放弃的市场。

在国际消费电子展上,Impossible Foods的CEO介绍称,公司希望借助新研发的人造猪肉产品开发中国市场,正讨论与潜在的中国伙伴进行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据此前的报道,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牛肉产品已在中国的澳门、上海等城市的餐厅上线推广。

3、“人造肉”国标将出台,国内每月4家企业诞生

客观上,虽然中国有食用猪肉、牛肉等肉类的巨大需求,但是长期以来,中国民众习惯吃真肉,会不会难以接受人造肉产品呢?

从社会发展的经验来看,健康消费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食品领域,“人造肉”凭借高蛋白、低脂肪、环保等健康优势,对民众将产生潜在吸引力,相关行业具备发展契机。欧睿国际的最新研究就显示,预计到2023年,中国的人造肉市场规模将达到119亿美元(约合827亿元人民币)。

而且,为了促进该行业的发展,我国已经在推进人造肉的生产和上市标准制定。今年1月3日,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透露,我国“人造植物肉”国标制定已从2019年启动,2020年将正式立项。另据报道称,由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制定的关于植物蛋白肉的团体标准预计在2020年上半年出台。不难想象,在政策的引导下,人造肉产业将逐步进入发展的正轨。

当前,国内上市企业宣布成立人造肉产品研发室,提前布局这一市场,就不难理解了。事实上,除了上市企业,已有大批企业更早开始准备。据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的观察,自去年5月“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在美国上市后,国内平均每月都会成立三四家类似研究人造肉的公司,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和东南沿海地区。

4、面临多种发展难题,人造肉会是伪需求吗?

虽然人造肉在中国的前景被看好,但要想取代动物肉、走上餐桌,还需要破解许多现实难题。首先,口感和外观恐怕最受关注。据报道,在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有国外记者试吃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猪肉馄饨后表示,口感绵密、Q弹、爽滑,完全无法与真肉区分。

此前多个媒体都报道过,由于技术领先,Impossible Foods生产的人造牛肉和人造鸡肉产品,由于在口感和外观上像真肉而受到许多欧美消费者的追捧,也比国内大多数的人造“素肉”要更加“真实”。但是,目前人造肉的形态主要局限在肉排、香肠和肉丸等产品,远不能满足国人对多样化和复杂的肉类烹饪需要。

其次,从营养上来看,人造肉虽然拥有一定营养成分,但和真正的肉给人体带来的营养有差距,比如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需要从动物肉类食物中获取,无法自己合成。如果人造肉作为主食,长期而言,可能对人体来说并不很理想。

更现实的问题是,人造肉的价格较为昂贵,走向大众市场并不容易。由于技术限制,已取得研究突破的欧美地区尚不能按需大规模生产人造肉,这导致产品价格过高,对国内消费者很难产生吸引力。以人造牛肉为例,美国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的定价为每磅12~16美元(约合每斤人民币84~112元人民币),远超出真牛肉的价格。

由于人造肉在口感和价格与真肉的差别,也有一些商家不惜通过混合真肉等手段来骗取消费者。据报道,去年8月,有35款素肉产品受到了抽查,其中12款产品,被检出动物基因或动物来源成分,当中4款的包装标示或声称与测试结果不符。

这也敲醒了警钟,对于新生的人造肉行业,需要警惕其中混杂危害公共食品安全的企业。一旦该行业出现食品卫生安全事故,那么对整个行业都将带来信任打击,因而及时制定和落实严格的行业标准显得尤为迫切。

回归到国内来说,人造肉仍是一个素食概念,没有上升到技术层面,国内现有企业大多还停留在对豆制品进行加工的阶段,无法模拟真正肉制品的颜色、形态及味道,因此需要加大科技投入,以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由于近来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人造肉行业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跑步进场。借鉴欧美市场的成功经验,随着越来越多的行内人士参与,国内的人造肉行业突破技术瓶颈值得期待,未来人造肉行业在中国也将具有丰富的想象发展空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