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宣王阻止了韩、魏国易地,是樊余的功劳,因为樊余的想法很高明

楚宣王阻止了韩、魏国易地,是樊余的功劳,因为樊余的想法很高明
2020年02月01日 20:05 王老师聊围棋

韩国和魏国易地,这个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22年,也就是周显王四十七年。

韩国和魏国易地,按理来讲,是这个两个国家的私事,西周为什么对这件事情极其的敏感,不惜一切的代价,也将楚国和赵国拖了进来,阻止韩国和魏国的事件中呢?

这其中的原因,是值得寻味的,也是值得推敲的。

当韩国和魏国达成要易地的想法后,西周的大臣樊余已经敏感的嗅到了战争的火药味,韩国和魏国易地一旦实现,对西周的影响是巨大的,是百害而无一利,甚至会导致西周的灭亡。

“韩、魏易地,西周弗利”

樊余的想法得到了西周君的认可后,便迫不及待的奔向了楚国。

韩国和魏国易地,樊余为什么不直接去这个两个国家中的其中的一个,直接陈明利害关系,而舍近求远,却跑到了楚国呢?

其实樊余的想法是很高明和玄奥的。

樊余清楚地知道,韩国和魏国易地,对这两个国家都是有好处的,想在任何的一方,却调拨,那样造成的后果,会让韩国和魏国更加的警觉,加速易地的进程。

而去赵国呢?樊余的想法是这样的:

首先樊余见了楚宣王,陈述了韩国和魏国易地,对西周、楚国和赵国的利害的关系。

韩国和魏国之所以易地,其实这对两个国家的利益是很大的,而且也彰显了这两个国家的野心。

当魏国得到韩国的南阳、郑国的故地、三川一带,但凡有见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魏国的野心。

一旦事成,魏国就可以包围东周和西周了,那么九鼎也就成为了囊中之物了,这样对周是极为不利的。

“韩、魏之易地,韩得二县,魏亡二县,所以为之者,尽包二周,多于二县,九鼎存焉”

同时魏国也可以由新得的地区,进逼楚国的北境,直指楚国的方城要塞,这样无形之中,对楚国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而韩国呢,当韩国兼有了两个上党,就可以长驱直入地进逼赵国了,就会威胁到了赵国的羊肠要塞。

樊余的一番话,让楚宣王动容,他也深知韩国和魏国易地成功,对楚国造成的威胁,或许远不止如此。

楚宣王感到了惊恐,就联合赵国,一同阻止了韩国和魏国交换国土的行为。

“楚、赵皆轻。”楚王恐,因赵以止易也。”

樊余能够成功的说服了楚宣王,他聪明之处,就是有效将西周的利益和楚国、赵国,做了有效的捆绑,让这三个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战国策·西周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