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是野生动物的话题甚嚣尘上的一年,也是中国的野生动物和栖息地命运多舛的一年。本文整理了2024年发生的关于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大事。带领大家回顾这一年的喜忧和起落。
一、开发与栖息地保护
1
《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公布实施
2024年1月1日,《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正式实施。依据2022年底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时公布并落实了该《名录》的第一部分,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批次的名录主要基于现有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划定。以华北豹为例,其在山西和顺一带的重要栖息地仅包括铁桥山保护区和八缚岭保护区。而保护区之外已被确认的重要栖息地及迁移廊道,尚未纳入《名录》。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制定《名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推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将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划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保护、恢复和改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若过分依据现有保护区划定,而非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指出的“基于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状况的调查、监测和评估结果”制定,显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当然,这只是第一批《名录》,我们期待未来的后续批次能够逐步弥补当前的不足。
延伸阅读
2
国家林草局公示《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
2024年10月15日,国家林草局在官网发布《关于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调整情况的公示》,显示《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已形成。
方案显示,保护地数量大幅减少,但总面积变化不大。从省级角度审视,增量主要集中于青海和西藏两地,总调入面积达765.53万公顷,与调出面积相差574.63万公顷。而其他地区,无论经济发达还是欠发达,保护地多呈现“出大于入”或变化不大的局面。相关可参考《关于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调整情况的公示》。
各省市保护地面积调整概况
这样的调整对于全国保护地的均衡而言很难说是好是坏。青海、西藏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其以高原为主的自然条件难以全面代表中国多样的地理气候与生态系统类型。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整涉及9240处自然保护地,公示期仅为短短5个工作日,难免显得过于仓促。
保护地调整也影响着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决策。2024年12月25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国政府正式核准建设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植被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极高,有1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3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开发活动会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时刻关注。
延伸阅读
3
连云港蓝色海湾项目因破坏生态被叫停
江苏连云港“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号称是以“生态修复”为目的,改造连云港临洪河口的滨海滩涂。
实际上,这项工程的具体操作,如拦挡洪水、铺设人工沙滩,将严重破坏滩涂生态。而外表平平无奇的烂泥滩,却是众多珍稀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数量超过全球种群90%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半蹼鹬,在此歇脚补充迁徙所需的能量。滩涂的改造必然对它们的生存造成严重影响。
多方人士对“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环评有效性和影响提出了质疑,2021年,“自然之友”提起公益诉讼,状告项目公司与环评单位。
直到2024年年初,这个投资预算超18亿元的“生态修复”项目终于被叫停。法院判决认定,该项目存在生态损害的现实风险,在未经合法审批之前应当停止建设,环评单位与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然而项目暂停并不意味着候鸟的家园能得到永久的安全。施工已经导致约236公顷的滩涂无法被潮水冲刷,生态环境被损坏。保卫候鸟家园的努力还在继续。
延伸阅读
4
OECMs中国潜力案例征集与评选
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是在生态保护地之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2024年,在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的支持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发起了全国范围的“OECMs中国潜力案例”征集活动,旨在深入了解我国现有OECMs的基本情况。
首批共征集到90个OECMs项目,经过资料查阅、专家评审、实地调查及案例公示等环节,共评选出12个“中国潜力OECMs典型案例”和34个“中国潜力OECMs入围案例”。其中,猫盟的山西和顺蚂蚁森林(华北豹)公益保护地成功入选典型案例。
黄绿色的阴影为铁桥山保护区,绿色的边框为蚂蚁森林保护地,这是一块保护区外的保护地
此次征集与评选活动,以及随后在北京举办的潜力案例研讨会,为完善OECMs标准、挖掘国内示范案例及支持OECMs试点建设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举措,但像切苹果那样划出“人类的地球”和“野生动物的地球”未免过于不切实际,所以需要在保护区之外,找到更灵活的保护方式,OECMs应运而生,我们通过这种新的保护途径,寻找开发和保护的共存之道。
延伸阅读
二、人兽冲突与人兽关系类
1
西吉公开招募“野猪猎人”
2024年9月23日,宁夏西吉县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公告称,计划猎捕县域内300头成年野猪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捕猎队伍。
这一举措本身存在诸多争议:其一,目标设定欠缺依据。受非洲猪瘟影响,近两年中国北方野猪数量大幅下降,而西吉县设定的较高猎捕指标缺乏充分数据支持;其二,推荐的猎捕手段存在不合法之处。公告明确要求捕猎队伍携带猎夹,而猎夹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令禁止使用的狩猎工具。
野猪“调控”不止发生在西吉,全国上下多地都在执行或准备执行相似的行动,但不论是政策制定层面还是学术层面,对野猪种群动态的研究还非常缺乏,难以指导实践。
民间狩猎队推广带货
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此举将野猪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为博取关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野猪致害事件。而且不论是南京野猪侵入封闭高铁线路事件还是陕西安康市野猪伤人致死事件,媒体总是习惯性将意外事故轻易归咎于野猪,对更深层次的问题却避而不谈。一些盗猎分子也趁机浑水摸鱼,利用舆论赚取流量,或者为自己洗白。
网上借着“护农”的名义为非法狩猎工具打广告
在这种舆论环境的渲染下,“野猪泛滥”逐渐成为大众固化认知,导致越来越多人对野猪,乃至其他野生动物,都采取不分青红皂白的“喊打喊杀”态度。这一风潮无疑冲击了社会各界多年来共同努力营造的生态保护氛围,令人扼腕。
延伸阅读
2
东北虎进村伤人引起公众关注
2024年11月18日,一只野生东北虎出现在黑龙江省勃利县长太村。一台监控摄像头清晰记录下了这只东北虎的身影,以及它与院落主人之间惊险的互动。村中的另一位老人则不幸被东北虎咬伤左臂。
事件恰逢“野猪事件”引发公众热议之际,因而获得了更多关注。一些公众表现出过度恐慌,甚至在舆论中出现了“消灭东北虎”的极端言论。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和保险理赔程序,第一时间垫付了伤者的医药费用。得益于及时救治,伤者的左手手术十分成功,预计能恢复部分功能,无需截肢。
近年来,随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虎豹种群数量增加及活动范围扩大,人类与野生动物接触的可能性逐步提升。此次事件甚至发生在距离国家公园200公里的村庄内。为有效预防和缓解人兽冲突风险,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再次提醒广大居民加强安全防范,并发布了详细的应对指南。
3
被投喂的“网红狼”倒在车轮下
2023年7月,一名游客驾车途经可可西里109国道时,向一只瘦骨嶙峋的狼投喂了蛋黄派。同年10月的另一段视频显示,这头狼再次被投喂,其体形相比7月显得肥胖许多(换上冬毛后,动物会显得粗壮一大圈,所以这只狼的状况,并不能全都归于吃了太多人给的食物而发胖)。这头狼因此在网络上爆红,“可可西里网红狼”相关标签至今累计获得2.4亿次浏览量。
网上的舆论狂欢纷纷为投喂的行为辩解,还有人故意去摸“网红狼”
这只狼逐渐完全放弃捕猎,转而依赖游客投喂的高糖、高油零食,并学会了摇尾巴、打滚等讨食行为。随后,更多狼加入了乞食行列,数量一度达到12头。
2024年12月23日,一只“网红狼”被货车碾压致死。虽无法确认其是否为最初的“网红狼”,但游客长期投喂导致这些狼失去对道路车辆的警惕,显然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遭遇车祸的“网红狼”
我们始终强烈反对向野生动物投喂食物以及将野生动物宠物化的行为。因为这种“喜爱”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不是正面的而是负面的,不仅会破坏野生种群以及动物个体的自然行为,还极可能导致动物或饲喂动物者的悲剧性结局。上海的貉与南京的野猪等生活在城市里的野生动物,它们的数量增长,人兽冲突增加,都或多或少与人投喂食物有关。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