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汪峰,你第一时间想起的,或许是那些被网友们玩烂了的梗——半壁江山、热搜绝缘体……又或许,是各种不绝于耳的八卦新闻?
但不可否认的是,提起汪峰你也一定会想起他作为摇滚巨星,留下的脍炙人口的歌曲——《怒放的生命》、《春天里》、《北京北京》,以及他刚刚在「下一战歌手」第二期直播上重绎的《花火》……
再资深一点的摇滚乐迷,或许会有一张《鲍家街43号》的卡带,在这个流媒体发达的时代仍将其视若珍宝。
优秀的音乐总能消弭偏见,对于汪峰,哪一张专辑可以让新听众最快了解当下的他,让老听众深度共鸣反复循环?那一定是发行于2017年末的《果岭里29号》。
这张实体专辑发行之初即销量火爆,更有今年去听汪峰演唱会的老乐迷,念念不忘地带上专辑前去合影打卡;发行至今七年,它的评论区还在被新来的听众不断刷新:“已老实,太好听了!”“我发誓再也不玩汪峰的梗了!”
而汪峰在《果岭里29号》实体专辑上,已经为各位准备好了导览。两大页诚挚的序言背后,是《鲍家街43号》发行20年后的他,已然能够在对抗生活与享受生活中,找到一个自洽的平衡点。
仅仅从专辑命名,就可以感受到汪峰回归乐队时期首专《鲍家街43号》的初心见证,汪峰甚至继《花火》之后重新拾起了专辑编曲的工作,并与国内顶级录音师李军、合作10年之久的国际著名母带后期制作大师Tom Baker共同完成了专辑制作。
「鲍家街43号」是汪峰母校的地址,「果岭里29号」则是汪峰整整闭关6个月,创作这张专辑的地方,也正如序言上所写的:“这张也许是最个人化的专辑悄然诞生了”。
一般专辑的开场曲都有奠定基调的作用,《时代的标记》更是不止于此的重磅炸弹,前奏曼陀林和扬琴合成的音色就能听出汪峰编曲上的野心,通篇关于欲望、真理、孤寂、爱等抽象概念的探讨,共同构成了汪峰眼里时代的标记,投射向以下各支曲目的主题。
接在这一宏大主题之后的《寂静的午后》,汪峰邀请到基诺乐队的谢欣共同编曲,第一句歌词“这是2016年的秋天/匆匆的人群换上了厚衣”,隐隐呼应着汪峰十几年前的代表作《再见二十世纪》:“这是1999年的冬天……人们都蜷缩在大衣里行色匆匆”。
而在这寂静的午后,汪峰思考着“这个世界会更糟吗/这个世界能更好吗”,面对这一宇宙级难题,或许每个人都需要找一个放空的午后,坐下来好好思考一次。
汪峰代表性的充满人文关怀、针砭时弊的诗意摇滚,从第三首《没时间干》,到《在与不在》,再到《你觉得这一切会发生吗》《好姑娘》《尊严不重要》均有体现,关于现代人类无穷尽的忙碌、关于渺小人物望向时代洪流的孤独、关于对人类文明走向未来的担忧、关于个体命运的隐喻、关于这个时代的尊严……
出彩的主题与歌词也没有淹没音乐上的惊艳,如《在与不在》间奏激昂的弦乐篇章与“摇滚三大件”从交错到融合,极具史诗感;《好姑娘》中爵士小号的加入更加明确了歌曲的表达视角——汪峰用摇滚“说书”,正似《鲍家街43号》中《李建国》的故事般,真实得扎心。
作为一张在家中深刻探寻自我内心创作出来的作品,专辑中关于情感的曲目——《简单的歌》《来自外行星的电子》《紫罗兰发带》无一例外都相当动人、广泛传唱。
而三首歌从陈述对象、整体风格到所蕴含的情感都天差地别,《简单的歌》是轻编曲下的直给爱意,《来自外行星的电子》略带synth-pop风味,趣味的比喻中有感慨也有释然,《紫罗兰发带》由钢琴铺陈忧郁的底色,逐渐走向心碎。
最后由自我成长经历出发的两首曲目《尘埃》与《那年我五岁》,即便放在汪峰所有作品序列中,都是非常特别的两首。《尘埃》短至2分钟,采用仿demo的音色呈现放大了粗粝与颗粒感,仿佛在漫天飞沙的环境中演绎,映衬出“尘埃”的主题。
专辑主打歌《那年我五岁》则长至10分多钟,以五岁到四十五岁的线性叙事,谈及亲情、家庭、友情、成长,让听众随之脑补出一部成长电影。当大家习惯了标准的流行乐或摇滚乐,这种“反讨巧”的表达形式自然有了一定的接受门槛,但网易云音乐上破万的评论,无数人听到泪崩的反应,似乎也构成了这首叙事诗的一部分,它的隽永、它的感染力只会随着时间推移,更加熠熠生辉。
近年来,更多类似形式的歌曲成功破圈,小霞的《小霞》、瓦依那的《大梦》都是上佳之作,更加证明汪峰在《果岭里29号》中的尝试,正在以不同的形式被时代检阅、接受并留下注脚。
其实汪峰在《果岭里29号》中对时代的剖析与预言,同样可以反射到他的身上,因为“风中飘散的都是人工迷香”,所以“在与不在 已没那么重要”,正是“昨天泯灭又不屈的命运/怎能让我不燃烧如火焰”。
当有人仍旧试图用摇滚或流行去定义汪峰,试图用与音乐无关的话语去评判音乐,他反而淡然地在专辑里写道:“在那些不曾起舞的日子里,我们与音乐相依为命,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是快乐的!”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