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呼吸慢病管理21世纪新征程”专题报道⑨|赖克方:加强基层医生培养,规范基层哮喘诊疗

“中国呼吸慢病管理21世纪新征程”专题报道⑨|赖克方:加强基层医生培养,规范基层哮喘诊疗
2022年09月05日 18:58 医师报社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宋箐 陈惠)从“甜歌天后”邓丽君,到“花滑王子”羽生结弦、“洪荒少女”傅园慧……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在各自的领域熠熠发光,但却都深受“哮喘”这一疾病困扰,导致活动受限,对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过去,哮喘患者重症发作及住院比例极高,因哮喘死亡者也为数不少。1995年,巨星邓丽君就因哮喘发作,抢救无效逝世,令人扼腕痛惜。”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实验部主任赖克方教授接受《医师报》专访时指出,“20多年来,中国哮喘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哮喘急性发作住院甚至死亡者越来越少。这一点从大型医院做重症哮喘相关临床研究时也能看出来:重症患者招募越来越难,这个进展是令医界十分欣慰的。然而在基层与边远地区,哮喘的管理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赖克方教授

认清哮喘本质 实现哮喘控制

哮喘的本质是什么?随着业内对哮喘认识的深入,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首次提出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控制哮喘的策略及药物随之不断演变。从肾上腺素、茶碱类、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再到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等多种药物,治疗理念和药物的更新让“控制哮喘”的目标逐渐实现。

赖克方教授介绍,早些年,我们认为哮喘的本质是“气道平滑肌痉挛”,当时治疗哮喘的重点是“平喘、祛痰”,因而广泛使用β2受体激动剂等吸入药物,尽管达到了临时症状缓解,但实质上对气道炎症并没有治疗作用。

“过度使用β2受体激动剂控制哮喘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会带来急性发作和死亡率增加。1”赖克方教授说,对哮喘本质认识的改变带动了治疗策略的转变。当前,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这一点已成为共识,抗炎治疗也在哮喘控制中拥有了重要地位。基于此,21世纪以来,同时具有抗炎作用和支气管扩张作用的ICS/LABA 联合制剂成为了哮喘控制的优选方案2,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众多治疗指南推荐。

“在看到疾病理念、药物治疗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哮喘患者诊断率、治疗率仍然较低的现状,哮喘的规范诊断和治疗亟待加强。”赖克方教授提出,“规范治疗哮喘,需要在国内进一步推广哮喘的防治指南以及完善国内医疗管理政策。”

哮喘规范管理涉及诊疗全链条过程。从早期诊断到治疗,治疗后效果评估,再到评估后继续调整治疗,要因人而异,动态变化,让哮喘患者病情得到控制,达到接近正常人的健康生活水平。赖克方教授指出,全病程管理是哮喘规范治疗的关键所在,如早期减少危险因素的暴露从而降低哮喘发生率,避免从轻症向重症发展等,这些工作需要临床医生、社会民众、政府部门来共同参与,早做防范。

“中国哮喘数据登记I期初步结果表明,仍然有超过半数患者哮喘未控制,规范治疗的比例较低。近期,我们也启动了‘全新呼吸’中国哮喘患者在线登记数据库系统建设项目Ⅱ期,希冀通过移动互联网和医疗技术,调查哮喘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与诊疗现状,全国参加单位111家,涉及22个省市,构建中国哮喘患者管理协作网络和大数据库,以期建立哮喘规范化治疗和管理的示范区,提高中国哮喘患者的控制水平。”赖克方教授说。

呼吸慢病共通 遵循个体化治疗

哮喘和慢阻肺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慢性呼吸道疾病。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但要明确区分两者有时并非易事。而更为复杂的是哮喘与慢阻肺的并存问题,慢阻肺全球创议(GOLD)和哮喘全球防治创议(GINA)联合提出将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疾病特征命名为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ACOS)3

“慢阻肺与哮喘有许多共通点。”赖克方教授介绍,从广义上讲,慢阻肺、哮喘均属于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哮喘主要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炎症为主,慢阻肺则是中性粒细胞占据优势,两者也存在交叉。部分哮喘患者会出现中性粒细胞气道炎症,至少有1/3的慢阻肺患者也会检测到嗜酸性粒细胞炎症。这启发了研究者,在早期ICS/LABA研究时,研究者对慢阻肺也“小试牛刀”,结果证明高剂量ICS/LABA治疗可降低慢阻肺急性发作率,改善肺功能4

毋庸置疑,ICS/LABA 联合制剂在慢阻肺和哮喘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赖克方教授强调,但并非所有的慢阻肺患者都对ICS/LABA治疗敏感,个体差异性必须考虑在内。一些生物制剂如抗白介素-5受体单抗等正进行临床研究,其结果将对慢阻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而对哮喘患者,ICS/LABA联合制剂也并非万能。赖克方教授表示,医师应充分利用手头“武器”,帮患者选择最恰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哮喘作为异质性疾病,诱发因素、严重程度、药物治疗反应、预后等均因人而异。从早期单纯吸入激素治疗到ICS/LABA联合制剂治疗,再到加入了抗胆碱能制剂的三联药物问世,哮喘特别是重症哮喘的治疗药物越来越丰富。

常规药物以外,生物制剂也开始应用到重症哮喘治疗中。国内IgE单抗已用于临床、白细胞介素-5单抗、白细胞介素-5受体单抗、白细胞介素-4单抗等都已接近完成临床研究,这些药物的问世将会给哮喘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完善基本药物 打赢防治持久战

以慢阻肺、哮喘为代表的呼吸慢病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长期科学用药是关键。而经济因素是患者,尤其是基层患者能否坚持治疗的重要影响因素。提升基层诊疗水平、提高基层控制水平为呼吸慢病防治关键,确保患者能用得上、用得起药迫在眉睫。

呼吸慢病防治重担不仅落在二三级医院的医生身上,最基层的乡村医生作为我国众多患者初诊的窗口,应更加熟悉疾病的临床表现、警惕发病危险因素,在早期干预这一层面进一步提升提高疾病的防诊控水平。其次,基层医生除初诊以外也应了解诊疗规范准则,建立长期科学用药的意识,医患双方齐心协力将疾病控制在轻度阶段,避免急性加重。

由于早期未规范诊治,重症哮喘患者也是基层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尽管重症哮喘只占哮喘患者总数的5%~10%,但患者反复发作、反复就诊、反复住院,花费极大,给个人、家庭及国家都带来了极大负担5。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果能把治疗重症哮喘的创新药物纳入医保支付,将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我迫切希望像ICS/LABA联合制剂这种治疗哮喘最基本的核心药物,能覆盖到100%县级医院甚至更基层的医院,不能让患者奔波几百公里到大城市只为开药。”赖克方教授指出,相较于发达地区,我国西部及许多基层地区至今尚未实现哮喘药物全面推广。“是时候把目光投向基层了。”

为此要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培养,使其对典型哮喘患者、典型慢阻肺患者的诊断治疗谙熟于心。从而实现多数典型患者在县级医院或基层医院,均可得到有效治疗。而不典型患者、重症患者,则及时转诊到大型医院。

同时,要用好基本药物。“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基本药物就是廉价、疗效一般的代名词。”在赖克方教授看来,某一药物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应考虑有效性、通用性、常见易获得等要素。我们都应对基本药物形成正确、恰当的理解,只有如此,才能解决广大患者的治疗用药需求。可喜的是,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进入基药目录。

随着国家政策实施,哮喘基本药物治疗目录中涵盖了更多药物,基层普及状况有所好转,但仍不可松懈,有待继续加强。可以预见,随着药物降价、医保谈判等工作的推进,未来将有更多患者受惠于优质的哮喘药物!

参考文献

[1] Bright I. Nwaru,et al.Overuse of short-acting β2-agonists in asthma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exacerbation and mortality: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of the global SABINA programme.Eur Respir J.2020.https://erj.ersjournals.com/content/early/2019/12/12/13993003.01872-2019

[2]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rgy For Asthma Managemnet and Prevention, 2019. Available From: www.ginasthma.org

[3]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14 (revision) [EB/OL]. www.ginasthma.org.[Updated August2014].

[4] Ferguson GT,Rabe KF,Martinez FJ,et al Triple therapy with budesonide/glycopyrrolate/formoterol fumarate with cosusp- ension delivery technology versus dual therapie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Kronos):a double-blind,parallel-group,multicentre, phase 3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Respir Med,2018,6(10):747-758

[5]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0,(12):1023-1048

排版/编辑:宋箐

审核:陈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