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摸清“家底”,探索适合国人的2型炎症皮肤病诊疗“中国方案”

全面摸清“家底”,探索适合国人的2型炎症皮肤病诊疗“中国方案”
2023年04月20日 19:36 医师报社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宋箐)疾病大数据蕴含着巨量信息,经过深入挖掘并加以应用,能够有力推动疾病诊疗。

2021年4月,由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型炎症皮肤病临床研究与均质化诊疗项目暨2型炎症相关皮肤病全国协作网建设”项目(下称“2型炎症项目”)正式启动。

2023年4月15日,2型炎症项目公布了运行2年的重要成果:截至目前,覆盖了全国29个省300余家医院,所建立的皮炎湿疹数据库录入患者数据44697例。简而言之,2型炎症项目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皮炎湿疹数据库,由此摸清了2型炎症皮肤病的“家底”;同时,以积累的数据为“种子”,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疾病研究和诊疗探索。

走出迷雾  

精准治疗2型炎症皮肤病

回看这两年,在学术层面,2型炎症项目积累了4万多个皮炎湿疹及特应性皮炎病例,有32个临床研究项目正在进行中。此外,项目于2022年12月正式出版了《中国2型炎症皮肤病皮炎湿疹及特应性皮炎诊疗现状蓝皮书》(下称《蓝皮书》),对中国皮炎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社会人口学信息、疾病特征、诊断及治疗做详尽分析和全方位介绍,从多维度反映了我国目前皮炎湿疹及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情况和诊治方向。

作为《蓝皮书》的共同主编,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李若瑜教授介绍,2型炎症性疾病是2型免疫应答过强所导致的一类炎症性疾病。当人体暴露在不同环境或动植物过敏原时,体内的就会形成2型炎症反应,引发多种疾病 。而作为人体抵御外界侵袭的第一道屏障,皮肤系统往往首当其冲,进而发生2型炎症皮肤病。

李若瑜教授

《蓝皮书》指出,皮炎湿疹是 2 型炎症皮肤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认为其包含了特应性皮炎(AD)、接触性皮炎等多种可以独立诊断的皮肤疾病,也包含了具有湿疹临床表现但病因尚不明确的皮肤疾病。

“皮炎湿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垃圾箱’,临床把有瘙痒、红斑、抓痕表现的患者都诊断为皮炎湿疹,而不问具体病因。”《蓝皮书》共同主编、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航教授指出,形态学和症状学诊断早已不能再满足临床需求,只有明确诊断,才能有助于提高疗效。以AD为例,过去常被归入皮炎湿疹,但由于近年对其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多数情况下它被视作独立疾病对待,这也倒逼临床提高其诊疗水平。

李航教授

2型炎症是近几年来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蓝皮书》共同主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汪旸教授表示,强调“2型炎症”概念是为了更好地治疗疾病。当前,2型炎症皮肤病已由传统治疗药物时代步入生物制剂时代。弄清楚疾病的发病机制,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通过某一疾病的特殊靶点和通路,实现精准治疗,尽可能减轻治疗的不良反应。汪旸教授以AD为例指出,2型炎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13(IL-4/ IL-13)等在AD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基于AD炎症反应关键驱动因素研发的生物制剂能选择性抑制IL-4和IL-13的关键信号通路,阻断2型炎症通路,降低2型炎症的病理性反应,从机制上治疗AD。

汪旸教授

启动两年  

吸引303家协作单位争相加入

在协作机制层面,2型炎症项目摸索出了一套全新的协作机制,能够让项目未来的临床研究更加广泛、深入、高质、高效。如今,全国已有303家协作单位参与到了2型炎症项目中,164家协作单位作为优秀代表得到了项目授牌。

2型炎症项目为何能吸引如此之多协作单位加入?作为协作单位优秀代表,四川省人民医院于2022年5月加入2型炎症项目,短短半年时间,录入病例1123例。“项目在医院落地后,不仅推动了2型炎症皮肤病就诊流程的规范化,还明显提高了AD的诊断率,让患者得到了更满意的治疗。”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病性病研究所所长陈学军教授现身说法。她还分享了她们团队在临床科研成果方面的斩获——有2篇文章和1篇病例报告正在投稿中。

三门峡中心医院也是协作单位优秀代表之一。医院自加入2型炎症项目以来,快速组建了项目小组,并建立了湿疹专病门诊、2型炎症相关专病门诊。截至2023年3月,医院累计采集患者数598例。三门峡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郑小景教授非常感谢2型炎症项目这个平台, 在推动医院科研水平和科室综合实力提升的同时,也加强了医院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2型炎症项目在人才培养和2型炎症相关专病门诊规范化设置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一方面助力协作单位提高科室诊断水平,促进科室人员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助力医院规范管理患者,制定更具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李若瑜教授补充说,围绕2型炎症项目开展的数据库线上培训会、协作单位院内启动会、区域发展论坛等一系列培训、推广和普及活动也让青年医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青年医生的培养关系着皮肤学科的未来,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这两年来,大家各显神通,有的医院单独招聘了科研护士录入数据,有的则安排住院医师去轮岗。”李航教授说, “正是因为有各协作单位咬牙坚持,克服重重困难,我们才能有今天这4万多个数据。秉持共建共享共赢和多劳多得的原则,协作单位都有机会拿到大数据去做自己想做的研究。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让更多基层医院参与进来,并从这个项目中获益。”

以小博大  

探索2型炎症皮肤病诊疗“中国方案”

在医疗均质化层面,2型炎症项目启动了区域专病医疗联合体的探索建设。目前有13家区域医联体作为优秀代表获得了授牌,涵盖了全国156家医联体单位。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不“均质 ”、不“均衡”问题突出。在皮肤科领域同样如此。《蓝皮书》亦提示,国内对2型炎症皮肤病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均质化诊疗手段还未充分普及。拿AD来说,在8084例临床诊断为皮炎湿疹患者中,按照临床诊断为特应性皮炎患者4410例,按照 Williams 标准诊断为特应性皮炎患者3775例,两者诊断一致率为63.73%;按照 Hanifin-Rajka标准诊断为特应性皮炎患者 1250例,两者诊断一致率为 58.76%。

“不同医生对同一个疾病的诊断标准都不一样,可想而知治疗方式的差异会有多大。” 汪旸教授说:“我们希望通过2型炎症项目进一步推动皮肤学科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动2型炎症皮肤病诊疗的规范化与均质化,最终惠及患者。”

“有患者从外地千里迢迢飞到北京,就为了看皮炎。” 既往李若瑜教授接诊过很多外地来京看病的患者,她相信,通过项目的实施,将来患者即便在祖国边远地区也能得到和在北京一样规范、适合的诊疗。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标,李若瑜教授强调,我们还需要积累更多疾病大数据和诊疗经验,并进一步总结出来,让每一个医疗举措有据可循,更具科学性,进而形成中国的2型炎症皮肤病诊疗方案。

“这个项目更长远的意义在于让皮肤科人有了全国协作的意识。”李航教授指出,通过一种疾病切入,积累经验后,一种疾病接一种疾病做下去,以小博大,积少成多,最终医疗均质化就能从宏观上取得显著进步,让中国2型炎症皮肤病患者获得最规范、高效、优质的治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