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12月27日,70余位骨科专家一同奔赴敢闯敢试、开放包容的深圳,汇集于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参加由国家卫健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国产关节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项目年度总结会。
紧接着在12月27日~28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携手合作,成功举办了第四期课题规范性培训班。在这为期两天的培训中,骨科专家团队采用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直播教学,向学员们展示了国产高科技手术机器人辅助下手术操作的智能化与精准性。并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机器人辅助手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此外,培训班还邀请了知名骨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他们在机器人辅助手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通过这些互动和学习,参与的骨科专家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也为推动我国骨科医疗技术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培训结束后,许多专家表示,他们将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带回各自的工作岗位,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精准的医疗服务。
规范与普及
推动国产关节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关节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卫健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宁指出,传统手术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尤其是涉及多角度、三维空间的操作时,人类外科医生的手可能难以达到某些位置或角度。关节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案,它能够提供精准的定位支持。
王宁还强调,这种新型手术工具的引入需要适应和应用,并且必须确保其使用是规范化、安全且有效的。科学地使用这些新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使更多患者受益,是他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国产关节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项目自2022年起由国家卫健委科研所开始筹备,2023年11月24日,在第十五届COA学术大会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的重大项目正式启动。”王宁指出,该项目已经制定了规范化的操作手册,成立了专家委员会来指导整个过程,目标是通过大规模的真实世界研究来评估国产关节手术机器人的临床疗效及其价值,为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负责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宗科教授指出,项目意在对国产关节手术机器人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估,为该技术的全面、科学、规范化应用提供依据。而相应培训班的开展,对于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无疑是有价值的,也确保了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的双向赋能,为医疗智能化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随后,王宁就“卫健委项目2024年度总结及2025年计划”进行汇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王浩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何川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冯尔宥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魏富鑫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吕松岑教授与程实教授以及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张瑗教授与熊立教授围绕“2024年课题总结及2025年计划”展开深入讨论。
在热烈的讨论中,各位专家分享了各自在关节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同时对国产关节手术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一致认为,尽管目前国产关节手术机器人技术已取得显著进步,但仍需在精准度、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此外,专家们还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可以进一步推动智能骨科技术的发展。
案例分享
复杂病例的挑战与机器人辅助解决方案
科室参观、手术演示、病例分享……,培训班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每位参与者都怀揣着对新技术的期待和对知识的渴求。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冯尔宥教授,演示了机器人辅助的髋关节置换术(THA)入路选择及优势(DAA),展示了如何优化入路选择,减少创伤,提高手术的精确性与术后恢复速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何川教授,分享演示机器人辅助复杂膝关节手术,强调了机器人在复杂病例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柴伟教授进行了一例利用先进的国产全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成功为一名56岁的男性患者谢某进行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手术演示。
柴伟教授及其团队针对谢某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整个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少,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预计不久后即可下床活动。
随后,周宗科教授分享了一例复杂的全髋关节置换(THA)病例,并进行了手术演示。
针对该复杂病例,周宗科教团队采用了先进的机器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制定了精准的手术方案。最终,在机器人辅助下,医疗团队成功完成了这例复杂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参会者随着病例的深入,神情变得更加专注,不少人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下重要的信息,还有人轻声与身边的同事交流,讨论着这个病例的独特之处以及可以借鉴的经验。台下的听众被深深吸引,不时点头表示认同,眼睛紧紧盯着演示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一些医生甚至拿出手机拍摄关键页面,以便日后参考。
理论与实践
智能骨科成为常态
截至目前,培训班已成功举办了4期。这一广泛的地域覆盖和医院参与,不仅显示出培训项目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也反映出对手术机器人技术的临床需求和兴趣,促进了骨科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据了解,2023年10月24日,首款国产自主研发的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正式入驻南山医院,并成功执行了在深圳本土首次商业装机后的首例手术。此举不仅加速了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国产化进程,而且有助于推动深圳构建高水平的医疗健康体系,促进骨科手术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发展。”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侯铁英表示,培训班的顺利开展,为骨科专家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为推动我国骨科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山区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任姜栋认为,随着智能骨科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将有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些高科技医疗手段,享受到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周宗科教授详细阐述了智能骨科培训班的开展意义及其规划。他指出,该培训班在推动产业与医学的融合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培训班的举办不仅确保了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的相互促进,还促进了医疗机器人在骨科的广泛使用。
此外,培训班显著缩短了学员的学习曲线。通过理论课程、手术直播和模拟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学员们能够直接接触新技术,准确掌握信息,学习操作技巧。在模拟操作环节中,学员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快速适应手术机器人辅助技术。
关于培训班的未来规划,周宗科教授透露,未来的培训将继续通过理论课程、手术直播和模拟操作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学员对手术机器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将进一步优化course,针对不同需求,分别开展短训班和长训班,加强学员参与手术,增强实际操作体会,以确保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来看,智能化设备的引入无疑为骨科手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周宗科教授强调,尤其在复杂的关节置换手术中,机器人能够提供精确的操作支持,减少围手术期的炎症反应和镇痛药物需求,加速患者的康复。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手术效率,还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展望未来,周宗科教授认为,智能骨科将成为常态。依托华西医院数字骨科工程中心,实现术前规划、手术精准化、功能评价量化及植入假体在体评价的常态化完美结合,进一步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排版:张晶
编辑:玉辉
审核:宋箐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