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儿科泰斗赵祥文

我的老师:儿科泰斗赵祥文
2024年12月23日 11:26 医师报社

我的老师,他不仅是我的专业老师,更多的是我的人生导师,他是湖南省儿童医院首任院长,是儿科重症大咖,是中华医学会“首届儿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赵祥文教授,今年已99岁高龄。

大家眼中的赵老师,是儿科泰斗,从医60余年挽救患儿无数;是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创始人,编写的《儿科急诊医学》“种子书”一版再版,儿科医生几乎人手一本。是99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只想让后辈“少走一些弯路”。在大家的心目中,赵老师是一位近乎神一样的存在。

赵老师他说,医师都不是神,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儿科医师。上世纪50年代,大学毕业不久的赵老师,被选派到北京参加卫生部举办、苏联专家任教的第一期“全国高级儿科教师进修班”,他任副班长。回院不久,正赶上“知识分子下乡”的时代浪潮,科室一半人员被抽调下乡锻炼,全科70多张病床,他带领两名青年医生日夜坚守。值班室就是他的家,饿了白开水就着一口馒头,累极了就在长凳上躺一躺,随时准备战斗。这段经历,锤炼了他一辈子敢打硬仗、甘于奉献的品德。

赵老师挚爱儿科医学,关注学科发展,为此付出了毕生心血。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在担任主治医师时,就给自己立下了“三个不回家”的规矩:一是逢经验不足的青年医生值班时不回家;二是急症病人多不回家;三是危重病人没脱离危险不回家。

他是一名以患者为中心的好医师。1967年的春天,湖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流行,长沙各医院床位爆满。他又一次吃住在病房,浑然忘了自身安危。孩子咽喉部的分泌物抽吸不出来,他毫不犹豫地用口吸痰。危重患儿出现呼吸骤停,他口对口做人工呼吸。要知道,这是一种可以致命的传染病啊,可是他心中只有一个期望,就是竭尽全力把每个孩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他是一名言传身教,治学严谨的好榜样。记得在25年前,我刚刚进入重症专科工作,那时我们的赵老师已经快80岁了。他每周还坚持看门诊,到病房查房,与年轻医师一起交流。每一次查房,他都非常认真和重视,总会提前到病房了解患儿情况。他有一个工作习惯,会把影像检查和实验室结果逐一与病情表现进行比对,更好地开展临床治疗。遇到病情特殊的孩子,他还会自己到放射科、检验科和其他相关专科一起讨论。他有一双识别疑难重症的火眼,他常常教导我们:“一定要学会回头看。”得益于他的教导,我也养成了危重患儿救治时不轻言放弃,严谨治学的好习惯,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名好医师和好的医疗管理者,要做一名有温度、有情怀、有爱心的医者。

他是一名不断激励,关怀备至的好家长。赵老师退休后,全国各地都想高薪聘请他这位德高望重的知名专家。但他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坚守,守望着他开创的儿科急救事业和这群他带出来的孩子们。他就像是一位大家长,时时刻刻都在惦记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一辈子都忘不了,2006年的那个冬夜。病房里来了一个特别危重的孩子,全身多器官性受损,随时有生命危险。争分夺秒的抢救一直持续到了晚上11点,那时窗外的气温已接近零度,在南方湿冷的冬天,呼啸的冷风把窗口的大树吹得左右摇摆。满头白发、柱着拐杖的赵老师,出现在病房走廊,慈爱地向我招手。一直捂在棉袄里的保温盒里,装着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小卢,我知道你今天很忙,还没吃饭吧,这是给你煮的,要多一点葱花,少辣,赶快趁热吃吧。”嘴里的面条,暖到了心里,没忍住的眼泪,都是家的滋味。面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祈福、长久等美好的寓意,快20年了,赵老师的面条,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我得努力工作,爱护好我的病人、我的同事,我的专业,一定要把急救人的精神传承下来,把爱传递下去。

直到今天,我们最期待的,依然是和赵老师每个月的聚餐。我们围在赵老师身边,一起擀面团,包饺子。赵老师会考我们新的知识,关心病房里的孩子们。我们跟着赵老师学做人、做事、做家长。他常说,孩子就是国家的未来,就是民族的希望。我们一定会努力在儿科当好医师,守护好三湘儿童健康,守护好这个国家的未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