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迹青年丨呦呦鹿鸣,百鸟欢吟

云迹青年丨呦呦鹿鸣,百鸟欢吟
2024年06月24日 19:53 开屏动新闻

一曲《小雅·鹿鸣》唱出了古人的雅致与情怀,也唤起了今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在2024年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上,这首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歌曲,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

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欣赏,体现在他们对浪漫生活的诠释之中。山间的野趣,是他们追求精神寄托的源泉,也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而今人,则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份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底气。

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教师普海玲,正是这份文化传承的践行者之一。她以自身的热爱、对专业的执着和对梦想的坚持,带领着聂耳教师合唱团,用歌声诠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她的指挥下,合唱团成员们用心感受着每一句歌词背后的深意,用情演绎着每一个音符的韵律。

事情再怎么繁琐,也阻挡不了坚持唱歌的决心

普海玲出生于著名音乐家聂耳的故乡——云南玉溪。年少时,她就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于她来说,童年在山间听到的虫鸣鸟叫、读书时的朗诵、对钢琴的兴趣,每一种生活场景的声音都似美妙的音符一般在她心中跳跃。

2018年,普海玲来到玉溪市江川区马家庄小学任教。这是一所只有130多名学生的乡村小学,师资薄弱、教学任务重是她面临的第一道坎。本科音乐专业毕业的她既是数学老师、科学老师,同时也是音乐老师。

山里的日头总是显得很长,大部分学生放学以后就无所事事,如何让孩子们的童年精彩起来?普海玲想到了她热爱的音乐。一个念头渐渐强烈起来,组建一支合唱团,让学生们一起来唱歌吧!

老子说“上善若水”,普海玲觉得孩子们像水一般清澈,希望孩子们以后能像水一样“利万物”,而音乐给人的美与力量,也会像水一般,滋养着人们的心灵。“若水”便成了合唱团的名字。

2020年11月,马家庄小学若水童声合唱团正式成立。开始只是自娱自乐,后来随着社交平台的传播,“若水”也慢慢积累了关注。

2023年,因工作调动,普海玲离开江川区九溪镇马家庄小学,来到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任教,在学校的支持下迅速组建了附小的合唱团。2023年年末,师生合唱《小雅•鹿鸣》排练视频走红于网络,最终登上了2024年央视元宵晚会,仿佛千百年前的那缕春风又吹到了我们身边,是雅、是柔,更是古今在霎时光阴里的一瞬交汇。

“我相信一切清澈、纯净的事物都能给予人愉悦的感受。”普海玲说,对于做事也是一样,将大量的时间倾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专注于此,便能带动周边的人,获得共鸣。

若水童声合唱团成立后,普海玲并没有急着教孩子们唱歌,而是从最基础的练声开始。对于掌握音准和节奏较为困难的学生,她会单独指导并逐一纠正。“一个正确的练习路径很重要,歌唱是一个专业,专业训练中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训练的过程中,普海玲发现学生中出现好的变化,很多原本不喜欢说话的学生因为参加合唱而变得乐于与人交流,这让她仿佛看到最初接触钢琴时候的自己。

2007年,普海玲上初三,跟着学习音乐专业的姐姐普海兰她第一次听到了钢琴声。“钢琴声特别的清澈、纯净,我第一次听到这么美妙的声音。”

普海玲说,高中时,她的学习成绩很不错,父母也曾希望她读一个更实用的专业,方便将来找个好工作。可是,热爱的种子一旦萌发便会恣意生长。她背着父母去找老师学习钢琴,直到后来实在瞒不过家人,学习钢琴的费用不能再拖欠,母亲看到了女儿的坚持才将费用补缴并支持她走音乐的道路。

成为乡村小学教师,周遭的环境好像与高雅的音乐格格不入,但在普海玲这似乎没有这样的问题。“音乐,并不是曲高和寡,也并不都是阳春白雪,它应该是流淌在人血液里的东西,与阳光、空气一样,带给人们舒适与享受,从而找到内心的一份恬静。热爱音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合唱不是齐唱,合唱也可以在不同圈层茁壮生长。”

2015年年底,江川区教育系统组织了一场合唱比赛。当时在江川区九溪中心小学任教的普海玲选择了1首四声部的作品和1首二声部的作品。

“他们只是老师,不可能唱得了那么多声部,顶多一个声部。”反对的声音袭来,但普海玲认为这才是合唱,一个声部只能是齐唱。她对合唱团成员说:“我要让大家了解什么是合唱,并借此机会进行普及。”

“当时也是第一次担任指挥,我心里也没底。”普海玲说,合唱团60人的队伍全是辖区内的老师,且音乐专业出身的老师不多。但是合唱团走的每一步都有回应,他们唱得很开心,慢慢接受了合唱的概念,也慢慢地培养起和声的理念。

“那一次比赛,全体成员穿的香槟色礼服也让我们出彩不少。”普海玲说:“那一次比赛虽说规格不高,但评委老师都是来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获得他们的认可也就意味着这样的唱法符合合唱的规律。”也正因为如此,普海玲一直坚持这样做,在符合专业规律的同时不断推广多声部合唱,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2016年6月,普海玲第二次担任指挥。但与第一次不同,合唱团成员全部来自公务员系统,这也就意味着受过专业训练的成员寥寥无几。“那次我们唱了《松花江上》,为了让大家更有画面感,我还组织了他们观看了相关纪录片。”

在比赛的舞台上,很多成员被歌曲的情感深深触动,他们泪眼蒙眬地完成了演唱,感受到歌中所描述的为保卫家乡投入了青春与热血,体会到了家破人亡和妻离子散的感觉,完全融入歌中。

2019年,建党70周年合唱比赛。“那一年,我同时担任九溪镇和安化彝族乡两支合唱队的指挥。可能是太累,再加上部分合唱队友不配合,最后没忍住哭了。”普海玲说,当时,乡村合唱团在合声时纪律松散,成员们也往往难以齐聚一堂。

“两个乡镇,每个两首合唱作品,我还要上课,只能将课程调整到早上,下午和晚上连轴转,加上两个乡镇之间近1小时的通勤时间,每天回到家基本是凌晨一两点。”普海玲说,比赛中两个乡镇的合唱队都获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合唱,应在不同圈层茁壮生长。”普海玲说,这次经历后,她的合唱理念在江川区、玉溪市逐步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她,喜欢她的作品,也为此后马家庄若水童声合唱团、聂耳教师合唱团出圈奠定基础。

“坚持去普及一种专业理念,让它为大众所接受,你的创作灵感将不会枯竭。”

在合唱《小雅•鹿鸣》走红后,合唱《螃蟹歌》也接着走红。然而,两个作品并不是一种风格,他们一个选自《诗经》,另一个则是本地的童谣、花灯调,但他们都用了合唱的方式去呈现,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此时,网友的一些评论开始流出,“云南只打巅峰赛,上限是国歌,下限是山歌、花灯。”“从滇到‘颠’再到滇”……

“选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一种传唱方式的生命力。只有这种方式使人感到舒服,才会受人关注,引发热议。”普海玲说,她从没想过这些视频会火,只是依托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倾注最大的热情。自成为音乐专业学生开始,她一直这样做,并持续至现在。

在大学期间,“为什么只有一排简谱,却能演奏出一首包含不同音调的歌曲?”的问题困扰了大一期间的普海玲一整个学期,直到她接触到“即兴伴奏”这门课程。

“那时候特别兴奋,每次都会尝试不同的伴奏,以期找到最符合主旋律的伴奏。”普海玲说,这也练就了她极其敏感的听力,伴奏与主旋律搭不搭配、每个伴奏的音准有无差错等,这些都会引起听觉上的不适。

普海玲在细节上的专注让她的“即兴伴奏”课程成绩斐然。加之极其敏感的听力,“视唱练耳”课程也获得了90多分的成绩。“这很不容易,要知道当时很多同学在这门课上挂科。”正是这样的专注,奠定了她后来的指挥基础。

玉溪聂耳教师合唱队成立之初,面向全市选拔海选不同学习阶段的音乐老师。“当时,我压力很大,根本不敢去担任合唱队的指挥。合唱是一群人的事情,必须精准听出每一个声部存在什么问题,我怕真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听不出来。”普海玲说,但后来觉得,如果真的成为指挥,那么这样的合唱理念就能影响更多的人。

“现在,我觉得成为这支队伍的指挥是件很幸运的事情。”普海玲说,通过线上面试,第一批聂耳教师合唱团留下了60多位老师。他们中近七成的教师在乡(镇)或乡村小学任教,年龄跨度从23岁到51岁,热爱合唱。

目前,玉溪市聂耳教师合唱团已开展巡演及专场音乐会9场。合唱团成员也在自己的学校组建了学生合唱团,也获得了较好的反响。

因为热爱,教师合唱团成员参与度都很高,每周一次的排练,他们基本上全到。合唱团副团长刀军和他的妻子都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教书,每次往返车程近6小时,但他们几乎没缺席过一次排练。在线上,合唱团成员们会将自己练琴的视频、训练学生的视频发到微信群中,认真观看之余,群成员之间还会相互点评,甚至认真弹一遍、唱一遍,拍成视频发到群内,以便其他成员借鉴。合唱团的点点滴滴,让普海玲感到欣慰,这也激发了她创作的动力,带着成员们不断去尝试新的歌曲。

去总台央视元宵晚会演出时,普海玲看到很多年龄稍大一些的合唱团成员认真排练舞蹈,虽然动作有些僵硬,但是很感人。“晚会上,手掌朝上的那个动作,有的成员从清晨练到凌晨才休息,毕竟年纪大了,关节也不是太灵活,但他们从没喊过累。”她说,这是一支由30名小学生、40名老师组成的队伍,照顾学生的工作也由各位老师分担。

“坚持去普及一种专业理念,让它为大众所接受,你的创作灵感将不会枯竭。”普海玲说,他们知道这样的唱法好听,因此加倍努力,用最清澈的声音去合声给观众带来了听觉上的愉悦,进而获得认可,一步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当审美、价值取向与时代相吻合时,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力。”

“庄重又温暖,欢快但内敛,平易又华贵,高古且雅致。”这是元宵晚会上《小雅•鹿鸣》亮相后,众多网友发出的赞叹,甚至有网友表示,迫不及待想听鼓瑟吹笙版、吹笙鼓簧版编钟版等。

然而,当普海玲将该合唱节目排练视频发出来时,众多网友认为,不应该是钢琴伴奏,还是民乐好。“元宵晚会的伴奏是纯民乐团伴奏,更符合这首曲子的风格。”普海玲说,但是在排练时,他们的伴奏乐器只有钢琴、大鼓以及一些小乐器。但是这更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无穷。

在普海玲看来,仅仅将《诗经》演绎一遍,并不足以称之为传承。只有将个人的艺术语言融入当下时代,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被称为表现时代的作品。换言之,当审美、价值取向与时代相吻合时,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力。

玉溪是聂耳的故乡,曾经出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等伟大作品。多年来,玉溪市深耕聂耳文化品牌,组建聂耳百姓合唱团739支、师生合唱团118支,组织大大小小的合唱比赛次数更是数不过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玉溪,合唱成为一种任何市民皆可参与的活动,稍微加以专业化处理,合唱水平就能提升一个档次。”普海玲解释道:“就拿《小雅•鹿鸣》来说,曲子的能量就在那里,只要将当下玉溪流行的多声部合唱方式加入其中,再加上师生们良好的功底,必然能唱得很好听。”

普海玲介绍,第一次读到《小雅•鹿鸣》,是在曹操的《短歌行》中,当时印象并不是太深刻;再一次读到,是在感动中国人物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上,屠呦呦的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了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度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诗经》中《小雅•鹿鸣》的每一次出现,是用来表达对获得人才的喜悦之情。而今的玉溪、若水童声合唱团、玉溪市聂耳教师合唱团、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童声合唱团的出现,无一不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当下,大众追求美好生活,高雅的艺术功不可没。普海玲对每一个声部的执着追求,师生合唱团对热爱的坚持、对传承的坚守,编曲老师的守正创新,没有伴奏老师的精彩诠释,种种因素的汇聚,共同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当代再一次展示它的生命力,依托当下建立的表达系统,再一次激荡出强烈的共鸣。

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 出品(作者:普孟秋 徐嵩钦)

责任编辑 袁熙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