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旧影话九江 | 良友—谭延闿的庐山面目,1928年

故纸旧影话九江 | 良友—谭延闿的庐山面目,1928年
2024年05月11日 07:09 -冯晓晖-

文 / 冯晓晖

"故纸旧影话九江"系列深入挖掘报刊书籍、档案文件、照片地图等原始史料,以当代视角进行解读,多维度地展示九江近代的历史风貌。

【本篇资料】

来源:《良友》第二十五期,民国一十七年(1928)四月三十日

标题:庐山面目(诗)

作者:谭延闿

出版: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

背景说明:

《良友》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出版的大型综合性摄影画报,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于1926年2月创刊,至1945年停刊,出刊期间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画报。1945年后曾多次复刊,但影响已非从前。《良友》在民国时期的画报中刊行时间最长,印刷精美,又极富历史文献价值,在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摄影史等多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良友》共出版174期,有20多期介绍了庐山及周边的风景名胜、社会生活、政治人物活动和军事战争等。编者对其中部分报道、图片进行了整理解读,分多篇发布。

本篇为民国著名政治家谭延闿所作的庐山组诗。

谭延闿(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幼名宝璐,字组庵,或作祖庵、组安、祖安,别号无畏,斋号切斋,湖南茶陵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曾任湖南都督,第二任国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长。

【正文】

庐山面目谭延闿茶陵谭组庵先生,别署非庵居士,国府要人也;其道德文章誉溢中外。丙寅季冬先生游庐山,摄山中胜景甚多;丁卯孟秋寄居汉皋,辄取景片剪编成册,题曰『庐山面目』各题诗句以彰其胜。时鄙人避暑牯岭,邂逅浙东俞君大絜,持册见示。读之金声玉律寄托深远,庐山诗话,相得益彰。爰节录之以应良友。——言三谨志

【解读】

丙寅季冬:1926年,农历十二月。

丁卯孟秋:1927年,农历七月。

汉皋:汉口镇的专有别称

俞大絜:俞大维(民国政治人物,曾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国防部部长)之弟,年轻时颇富才情,后因肺结核死于庐山。

言三:李言三,生平不详,本篇摄影作者,或为《良友》撰稿人、摄影师,曾译有《一个美国大学女生堕落的自述》 ,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谭延闿集》中有“庐山诗卷”,集诗二十余首。谭延闿后记中有:“民国十六年二月,余游庐山,居将一月。及七月,又一往,留二日。前后游览所及,为小诗记之,尝录为一卷。”

【正文】

飞车迤逦便长征,颇怪求前复却行;依约卅年前过处,疏星微月九江城。

(是日发南昌,乘火车,晚至九江,过马廻岭,车却行者二。)

【解读】

却行:倒退而行。

求前复却行:取自成语“却行求前”,谓以倒退求前进。

卅年前过处:三十年前曾经过的地方。1895年(诗作31年前),15岁的谭延闿到南昌与江西布政使方汝翼之女方榕(字榕卿)结婚。方榕1918年过世,谭终身未续娶他人。

本诗为谭延闿庐山诗的第一首,讲述从庐山到九江,乘坐南浔铁路的经历。

【正文】

兼旬小住未为多,雾里看山可若何?

长恐山灵笑生客,敢题诗句在岩阿。

是时居山中六日半,皆在积雾中,仅得三数日晴耳。越六月丁卯七夕前夜,展视此「庐山面目」册。书诸诗于照片后。

【解读】

岩阿:阿读ē,意指是山的曲折处或岩壁。

【正文】

苏黄朱陆不到处,涌现楼台忽此山;无数峰尖云海里,岂知人海路漫漫。

(是日从山上下望,云如铺絮,露数峰尖如牛角出水中。)

【解读】

苏黄朱陆:苏轼、黄庭坚、朱熹、陆九渊。

在《良友》画报发表时,第四句为“岂知人海路漫漫”,显得庸常了些,又与第三句“云海”相重复。后来谭延闿将第四句改为“岂知培楼在人间”。故现在经常被引用的谭诗在《谭延闿集》中为:

苏黄朱陆不到处,涌现楼台忽此山;无数峰尖云海里,岂知培楼在人间。

培楼:大小坟冢,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楼”应为土字边,此生僻字无法显示。

苏黄朱陆都曾造访庐山,但只在山下游览。本诗描述的是在山上俯瞰,平地上的小山犹如坟头,庐山却是高峻耸立在云海之间。

本诗为谭延闿代表作之一,也是近代咏庐山的名诗。

【正文】

天池残塔凌虚立,颇忆雷锋夕照佳;谁似阳明了生死,翛然闲过舍身岩。

(塔在天池寺后,前为文殊台,舍身岩其下正临绝壑,阳明先生伫立处。)

【解读】

天池残塔:庐山上景点大天池为天池寺旧址,旁有天池塔,始建于北宋宋哲宗11年(1096),民国时已颓。1929年国民革命一路军总司令唐生智来庐山,重修该塔。挖掘塔基地宫时,发现佛教文物多件。

阳明: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号阳明子,故世人称之为王阳明,明代中期乃至中国历史上重要和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曾游庐山大天池、舍身岩等处,夜宿文殊台,留下诗文多首。

翛然: 超脱的样子。

舍身岩:今名龙首崖,在大天池旁。

本诗描述庐山天池寺及周边胜景。龙首崖拔地千尺,崖临深渊,千百年来,无人敢走近石崖前沿观景。《太平清话》载:“阳明先生游匡庐天池山之龙首岩。岩插出山外,下临无底,人无到者。公乃局身徐步,若龙蜿蜒竦立岩前,瞻顾而叹曰‘奇绝’。人服其胆。”

【正文】

居在絮中行釜上,匡庐面目有无间;云蒸雾会黄龙寺,谁见鸿荒裸体山。

(是时多雾,数尺外不辨指掌,去黄龙寺道中裸体山画家所艳称,或问庐山何物最古,举此以对。)

【解读】

鸿荒:亦作“洪荒”,指世界浑沌未开的状态。

编者无法解读本诗。在《谭延闿集》中,本诗的注释改为:“或问庐山古迹,答以黄龙寺前裸体山。”可以理解为黄龙寺前的裸体山是庐山最古老的形态,故有“鸿荒裸体山”。

然而这座“裸体山”在何处?目前已没有相关的传说了。

【正文】

杉身松叶娑罗树,三百年前四十围;古寺兴亡何足记,低枝会拂远公衣。

(婆罗树俗谓宝树,传为远公弟铣手种,志云大林寺,今在黄龙寺矣。大林久毁,袁中郎咏宝树诗,铁干铜肤四十围,三百未加长。)

【解读】

娑罗树:产于印度及马来半岛等南亚雨林之中。属多年生乔木,树身高大。佛教视之为圣树之一。远公:惠远和尚,曾居庐山东林寺,净土宗创始人。

昙诜:慧远弟子。

袁中郎:袁宏道,明代著名文学家。

本诗描述庐山三宝树胜景。三宝树下岩上镌有“晋僧昙诜手植娑罗宝树”。然而三宝树中一棵为银杏,两棵为柳杉。柳杉并非印度娑罗树,中国南北方都有娑罗树,与印度娑罗树同名异种。

【正文】

香炉五老云封尽,且向庐山平处行;游客漫夸三峡涧,更无人问宋题名。三峡涧观音桥石,宋僧某所造,牝牡相衡为西人所惊有。宋人题名及明罗念厂题记。三峡涧过桥有招隐泉,号为天下第一泉,更百步为玉渊,为庐山胜处。)

观音桥石刻  摄影:宋小勇【解读】

本诗描述山南观音桥胜景。观音桥在五老峰以南,建于宋代,至今保留着宋代石刻。观音桥是中国南方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江西省现存历史最悠久桥梁之一。

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中指出,庐山观音桥“为并列拱券,其每列拱石凹凸相接,石工奇特桥现仍完整,各列拱券之间联系方法不明。”本诗中“牝牡相衡为西人所惊有”,即指这种特殊的榫卯结构,该建造技术今已不传。

观音桥东侧桥头有招隐泉,号为天下第一泉。上游数十米处有玉渊潭。

【正文】

八海会寺前松万树,只怜不是昔时栽;

湖光在槛山光,何处重寻太古台?

(海会寺背五老峰面鄱阳湖,有经楼正见湖山之胜。康有为题诗云太古读书台旧址,攷志非是。)

【解读】

康有为《夜宿海会寺赠至善上人》诗中有:“开士诛茅五老峰,手植匡山百万松。”讲述海会寺创建者在五老峰下芟除茅草,结庐安居,并种植百万松树。故谭诗中感叹海会寺前虽然还有千万松树,却不是昔日栽种的。

湖光在槛山光牖:槛为栏杆,牖为窗户,故本句意为在海会寺经楼中,前廊可观湖景,后窗可看山景。

攷:同“考”。

太古台:康有为诗中有“读书无处归来晚。”或指海会寺为南唐皇帝李璟读书处。然李璟读书台在秀峰之下,而非海会寺。故谭诗有“考志非是”,指出康有为的说法与《星子县志》等史书不符。

【编后记】

谭延闿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行政院院长,故称“谭院长”。他多才多艺,诗文俱佳,当年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是“国民党四大书法家”之一。他还被认为是近代湘菜的创始人。谭院长的诗作真不好解读,我也是自找麻烦。​另:本篇昨晚发布时谬误严重,故删文后修订重发。

冯晓晖

漫游遐思

公众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