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贺岁档影片《小小的我》热映,影片中的不少取景地也成为观众的热门打卡地。四川成都玉林东路上的一家咖啡馆,就是其中之一。影片中,患有脑瘫的主人公刘春和在这家咖啡馆找到了他人生第一份工作。
其实在“出圈”前,这家咖啡馆就是对残障人士友好的空间。一个个暖心的细节,搭建起了这处充满爱的包容空间。
01
城市社区的小角落
也是充满爱的包容空间
在成都玉林东路上的这家小小咖啡馆,人们围坐在桌前,有的轻声交谈,笑声阵阵;有的专注于手中书本,温馨热闹。
随着影片《小小的我》的热度不断攀升,不少观众慕名前来,西南民族大学学生王沛祺也专程前来打卡电影中的“同款机位”。“这里果然同电影中一样,环境特别好,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曾经路过这里的成都市民,看到熟悉的咖啡馆出现在电影里,也十分惊喜。
可平行滑动的玻璃门、宽敞的过道、沿墙架设的扶手等细节透露着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人一踏入便心生暖意,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爱的包容空间。
90后成都女孩张唐是咖啡馆的设计者,她告诉记者,这里的设计初衷与电影里展现的一样,是为了打造一个对残障人士友好的空间。
“2018年、2019年左右,当时社区需要做更多空间供居民使用,跟社区书记商量后,觉得缺少一个针对残障人士的空间,所以做了这个咖啡厅。”
在设计初期,张唐和她的团队开展了历时5个月的调研,深入了解社区残障人士的基本情况、日常行为与生活习惯。调研结果显示,很多残障人士都避免在外活动,主要原因是“不相识”和“缺乏安全感”,这为咖啡馆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开始以为残障人士主要是手脚不方便,了解更多情况后,发现他们还有听力、视觉、情绪等方面的不便,所以在做设计时,营造出一个让人舒服的氛围。比如整个建筑用木头为基础,使用柔软的材质。”
原木调风格带来了温馨的氛围,全透明的玻璃橱窗模糊了人与人的边界,凹凸错致的布局则让空间内部几乎没有视觉死角,为环境增添了不少安全感。可供轮椅掉头的走廊、刻有盲文的扶手、可调节高度的吧台等同样彰显着对残障人士的关怀。“
我们把走廊做得比较宽,一个轮椅加旁边一个陪伴的人,也可以并行。整个空间从一端到另一端都有拉通的扶手,扶手上有盲文,比如走到吧台这儿,盲文就会指示说‘到吧台这里了’。”张唐介绍。
此外,还设计了升降的吧台,方便坐轮椅的朋友可以自由调节吧台高度。
“这些设计都是隐藏在空间里的,需要它时就会摸到它、用到它,不需要它时,也不会特别注意到它。”张唐说。
02
不同人群在这里交流、融合
打造更好的社区空间
有爱不仅体现在建筑设计,作为社区无障碍空间,咖啡馆在运营过程中,还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残障人士融入社区。在运营初期就推出了“练习生计划”,支持想成为咖啡师的朋友来店里参加培训。
正是那时,张唐迎来了听障小伙伴白帆。“刚开始跟他交流有点不习惯,他会教我们一些手语,通过点单小程序他也能轻松完成工作。他在这儿一步步成长,可以独立做咖啡,现在回到老家创业开咖啡店了。”
咖啡馆还举办了许多关注不同群体的公益活动,比如“孤独症日音乐会”、玉林大众戏剧社、社区舞蹈队、儿童合唱团等。张唐告诉记者,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社区居民之间能够有更多交流与融合。
其中,把咖啡馆变成盲人影院的活动给张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夏夜里,银幕前,视障朋友与其他居民齐聚一堂,共赏一部电影,在光影流转间,让人与人的理解悄然增进。“
我们邀请了十几位视觉障碍的朋友、他们的家人和其他居民,由两位电视台的老师跟着电影解说。”
在平日里,咖啡馆除了售卖咖啡、甜品、文创周边,还不定期举办艺术展览、主题快闪、工作坊、市集等线下活动。
在张唐看来,咖啡馆是社区友好空间的一个“窗口”,这里的产品和活动都具有社区生活服务的意义,这也是让城市空间更丰富、有趣的探索。
对于未来,张唐表示,希望赋予咖啡馆更多可能,满足不同人群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需求。“我觉得这个咖啡馆是社区向大家释放了一个信号,非常欢迎更多不同的人、专业的机构加入社区,一起去打造一个更好的空间。”
监制/陈秉科
记者/孙鲁晋 温晓 姜鹏翔 欧阳漆
视频/廉金亮
编辑/张琪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