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债31亿后痛失“所爱”,“苏宁太子”还能翻盘吗?

欠债31亿后痛失“所爱”,“苏宁太子”还能翻盘吗?
2024年06月06日 10:25 天下网商

|杨洁

“道别总是很难,和所爱之人的道别尤甚,人生中凡事有开始,就会有结束,我一直知道,终有一天我们会告别。”在一封长文中,前苏宁集团创始人张近东之子张康阳与国际米兰告别,可见其感情之深。

谁也没有想到,沉寂许久的“低调富二代”张康阳再次回到公众视野,竟是因债务丢掉了执掌8年的国际米兰球队。

5月21日,苏宁“少东家”张康阳被美国橡树资本追债,债务高达3.75亿欧元(约31.03亿人民币)。三年前,国际米兰巨亏,多方融资未果的张康阳,以国际米兰的股权做质押,从橡树资本获得了一笔三年期贷款,这笔借款协议堪称苛刻,年利率高达 12%,如若到期未能偿还,橡树资本有权选择成为国际米兰的所有者。

三年之期已到,没能按时还款的张康阳,只能将倾注多年心血的国际米兰拱手相让。

最后通牒下达之前,张康阳也做过诸多努力,例如与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基金谈判一笔新贷款,同时游说橡树资本延长贷款期限,但无一成功。

拖累张康阳的,正是他身上“老赖”、“负二代”的标签。近些年来,张康阳每次引发大范围关注,均是由于债务问题,上一次是2022年7月,张康阳被中国建行全球追债。

张康阳的困境,背后折射的其实是苏宁集团的困境。苏宁集团、国美电器都曾在电器行业咤叱风云,但商业模式变化太快,高歌猛进的高光时刻已成过往,苏宁国美的多元化战略转型也并不顺畅。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或许是苏宁集团和张康阳现状的注脚。

“最神秘低调”的富二代

90后张康阳曾被称作是国内“最神秘低调”的富二代。

他的身上,有着国际精英教育历练出来的气质:出身于名校,与股神巴菲特、特朗是校友,同时具备“大摩”投行职场经验,负责过中国香港、美国市场企业的上市、投融资工作。

在读书期间,张康阳便展现出不俗的商业嗅觉,他用自己的生活费投资特斯拉股票,短短几个月暴涨数倍。从各个节点的抉择来看,张康阳是个目标明确,颇有商业嗅觉的年轻人。

2016年,家电零售连锁发展如日中天,苏宁集团出资2.7亿欧元收购了国际米兰70%的股份,张康阳顺势进入国米董事会。两年后,年仅26岁的张康阳成为国米史上最年轻的主席,登上国际舞台,一时间意气风发。

为了带领国米走向更高的辉煌,他大手笔花钱,引入大牌教练和球员,在8年时间里带领国米拿下2个意甲冠军,2个意大利杯冠军以及3个意大利超级杯冠军。从竞技体育层面来看,张康阳的确为国米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一次问卷调查中,超过60%参与活动的球迷支持他继续留任国米。

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财务压力。苏宁入驻国米的8年中,苏宁对于国米的直接投资总额接近9亿欧元,但仍止不住国米的持续亏损。2021财年,国米亏损2.46亿欧元,创下意甲俱乐部历史之最,寻找外部融资也不顺利。

更潜在的危机在于,苏宁的生意不顺,零售业被重新洗牌,苏宁自身连年亏损,更是难以支撑这样一家顶级足球俱乐部。

债务阴影下,张康阳不得不向橡树资本借钱。橡树资本,是全球最大的不良资产基金,极为擅长低价抄底资产取得高额回报,张康阳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在三年的时间中,他一直在为偿还这笔巨款做准备,但资本市场不讲情怀,从借贷那一刻起,国米的命运已然不掌握在张康阳手中。

如今,苦心经营8年,张康阳不得已缴纳了一笔昂贵的“学费”。

国际米兰易主,也不都是坏事。根据转让协议中的特别条款,张康阳在离开国际米兰后,他和苏宁集团的3.75亿欧元的债务随即清零,而且还可能会获得一笔“补偿金”,巨额债务的包袱卸下,或许是当下更要紧的事。

“苏宁少东家”的商业化探索

“不管你们再怎么天之骄子,99%的投资并购项目都会失败。” 张康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这句商业判断,正在他的身上应验。

2019年1月15日,在苏宁控股集团年会上,时任苏宁国际公司副总裁的张康阳被授予“董事长特别奖”,张近东亲自为其颁奖。彼时,这动作被不少内部人士解读为“接班宣示”。

在那一年,“风光无限”的张康阳便主持了两项大手笔动作:一是苏宁小店剥离;二是收购家乐福中国,作为零售版图的重要布局。

2019年6月23日,苏宁国际斥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张康阳为苏宁国际总裁。没过多久,苏宁易购发公告称,5000多家苏宁小店从上市公司剥离,新股东为南京云致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99%的股权属于张康阳。

风光并未持续太久。张康阳接手之后,苏宁小店与冯氏零售达成利亚华南的股权转让协议,曾有过短暂的扩张,短期内开遍了全国70多个城市。

然而,亏损状况却一直没能扭转,根据苏宁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苏宁小店亏损飙升到22.13亿元;2020年上半年亏损11.22亿元。

仅仅半年时间,业绩惨淡的苏宁小店便开始裁员、闭店。据多家媒体报道,2020年中,苏宁小店已从最多时的5000多家关至1400多家。

家乐福板块,同样不容乐观。

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打破了家乐福卖场的整体布局,不仅将优势品类生鲜进行大改,还将卖场二层的杂货区和纺织区的地盘,全部更换为苏宁电器类商品。

这样的改造,让家乐福中国的业务短暂回暖,但却没能持续盈利。2020年全年,家乐福中国共亏损7.95亿元。

双方的联手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苏宁缺乏对商超领域的运营经验,在探索的过程中,也没有发挥出家乐福的全球供应链优势。

近一年来,家乐福陷入一系列窘境:门店缺货、购物卡兑付困难、欠付供应商货款、被迫关店。2023年,苏宁无奈“止血瘦身”,关停家乐福多数门店,截至2023年底,家乐福中国仅存续4家门店。

幕后撑腰的苏宁,深陷流动性危机

无论是张康阳,还是苏宁易购,高光时刻都已成过往,近些年来,苏宁一直深陷亏损泥潭中。

从2012年起,苏宁一直在试图进行互联网转型。2013年,迫于互联网的冲击,急于打开线上市场的苏宁做出了大胆的决定: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线上线下同价。原本期望将线下用户引流到线上,然而这个战略却使得线下店利润骤减,无法覆盖经营成本。

转型不畅,苏宁又试图通过资本化运作打开第二增长曲线。于是,苏宁先后入局了多个领域,用2.5亿美元收购PPTV 44%的股份,以19.3亿入股中兴,42.5亿买下天天快递,用3.2亿美元收购龙珠直播……

但是像超市、快递这样的重资产业务,反而给苏宁带来了更大的负债。

2019年,苏宁已经连续多年无法实现业务盈利,但是其并没有停止扩张,这也使得苏宁在资金链方面极度紧张。据财报数据,2021年-2023年,苏宁易购净亏损金额分别为432.6亿元、168亿以及40亿。

2023年,苏宁易购的营收萎缩至626.27亿元,相比巅峰期的体量,仅剩零头。

不仅是苏宁易购,国美同样不复往日荣光,传统零售巨头的败退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一是战略的失焦,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的时代,线下零售企业尝试突围,向互联网靠拢,但公司从商超传统模式起家,“互联网化”并不顺畅。

二是时代的际遇,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只有活在周期中的企业。和当初相比,苏宁、国美面对的市场环境已然不同,零售模式重新洗牌,传统零售商也正面临更强劲的对手。

即便步履维艰,苏宁易购、国美也仍未放弃。2024年1-3月,苏宁易购亏损缩窄至9600万,三年来首次接近盈亏平衡,近期,苏宁继续开店,五一前后落地了17家大店,张近东也频频露面和供应商洽谈,颇有回归之意。

5月29日,主要面向下沉市场、通过加盟形式扩张的苏宁易购零售云完成了新一轮4.8亿元的战略引资。据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苏宁零售云加盟店总数已经达到10756家。这次融资将继续用于布局下沉市场,希望通过提升加盟商的经营效率,发挥出苏宁的供应链优势。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开启一场新的突围。”在新年部署会上,张近东发出了这样的期许。无论前方是坦途大道还是崎岖山路,经历震荡之后,张近东、张康阳父子仍坚守在场,努力打一场翻身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