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健康小课堂:关于防范金融投资类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提示

和谐健康小课堂:关于防范金融投资类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提示
2025年04月01日 10:21 和谐健康保险公司

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花样繁多的金融产品、金融科技手段等名目,以所谓“稳赚不赔”“保本保息”“高额利息”为诱饵,借助社交软件、网络平台等网络媒介的放大效应,实施电信网络诈骗、金融诈骗,且二者相互交织,不仅给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还对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造成严重破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假借金融投资名义进行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有几种类型:

(一)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不法分子以“区块链”“虚拟货币”等为噱头,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渠道发布虚假盈利截图,宣称“低门槛、高收益、零风险”,诱导受害者加入所谓“VIP投资群”。群内“导师”以专业话术分析行情,“学员”不断吹捧盈利,营造“稳赚不赔”的假象。随后,骗子诱导受害者下载仿冒交易平台app,初期允许小额提现骗取信任,待大额资金投入后,便以“缴纳税费”“升级会员”等借口索要额外费用,或直接操控平台数据制造“爆仓”,卷款消失。

(二)“共享屏幕”类诈骗。不法分子以“提升信用卡额度”“取消名下不实贷款”“注销保险服务”等为借口,向个人发送短信或拨打电话,诱导消费者下载指定的聊天软件、网络视频会议软件,并让个人开启软件的“共享屏幕”功能,以便不法分子“实时监控”消费者手机、电脑屏幕,“指导”消费者进行银行卡绑定、密码修改等操作,同步获取个人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从而盗取银行卡资金。

(三)假冒身份类诈骗。不法分子假冒正规的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联系消费者,以办理贷款、理财等业务为由,骗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资金;甚至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

为保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强化反诈意识、提升反诈能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提示广大群众:

一、不盲目不轻信,不贪小利防骗局。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对退还费用、保本高息、高价收购等“天上掉馅饼”的说辞保持警惕,避免贪图小便宜,遭受大损失。避免盲目跟风或投机心理,不轻信来路不明“小道消息”,不轻信“稳赚不赔”或“保本高收益”等说辞。

二、拒绝“共享屏幕”,保护信息防泄露。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账户密码、验证码、个人生物识别等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下载陌生软件、注册陌生平台或添加陌生好友,对个人社交账户的安全状况保持警惕,拒绝陌生人“共享屏幕”要求,避免无关人员操纵本人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同时,应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定期检查账户安全设置,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三、转账汇款严把关,谨慎操作护财产。涉及转账、汇款操作时要提高警惕,防范资金被骗风险。在接到涉及要求转账汇款的电话、短信或网络信息时,及时通过官方机构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不轻信陌生人的转账要求或诱导信息,不贸然向陌生人提供的账号转账汇款,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打款。在转账汇款前,务必认真核对对方身份和信息,确保资金是转给真正可信任的人员或机构。

四、正规渠道保权益,遭遇诈骗速报警。群众如遇经济纠纷,应依法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维权,可通过第三方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如发现自己陷入诈骗陷阱导致资金受损,或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应保存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交易截屏等有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同时,不可轻信网络上自称“网警”“黑客”等组织或人员,避免再次受骗。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