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气”总导演陈雷:立夏正青春,诠释成长的奇遇记

“中国节气”总导演陈雷:立夏正青春,诠释成长的奇遇记
2022年05月05日 12:20 环球网科技频道

【环球网文化频道 记者 安绮】 “岁序忽云夏,青春去安归。”5月5日进入立夏节气,捎来初夏对人们的第一声问候,一场“立夏奇遇记”也等候着与观众们的相见相知。继《唐宫夜宴》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火爆出圈一年多后,河南广播电视台又上新了一档《中国节气》系列节目,将选取12个节气拍摄12部微网剧并带来12首原创主题曲,让大家在跟随节气过美好生活的日子里,也可以在一出出好剧中感受不同的故事与情感。

从春分到谷雨,这样的“奇遇”已两度上演。观众们在“节气先生”的指引下穿越古今,走入光影构筑的幻境中去发现节气的智慧。把二十四节气写入《淮南子》的西汉淮南王刘安、从北宋苏轼奇文《叶嘉传》中幻化而出的茶叶精灵接连在节气到来之时“穿越”至现代人生活里,带给今天的人们无限启发。而发生在立夏节气的“奇遇记”又会给大家带来哪些不同以往的新体验?

环球网文化频道邀请河南广电“中国节气”系列节目总导演陈雷讲述节目创作的故事,带领大家走进《立夏奇遇记》中的节气文化,也分享他在立夏时节的思考。陈雷说:“今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立夏节气又恰好是在‘五四青年节’的第二天到来。希望通过影片里的这一段奇遇,让大家对中国节气有一些新的认知,也希望节气文化在这个时代能给大家更多的启发和鼓舞,或者让大家找到一种情感的共鸣。”

环球网专访“中国节气”系列节目总导演陈雷

解读立夏,理解成长的真正意义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历书》有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这句“万物至此皆长大”给陈雷带来深深地触动,“长大”意味着万物从成长到成熟——这在他看来,也同样寓意着人从成长到成熟。

对于当代人而言,你是否思考过,自己真正“长大”了吗?

从立夏节气内涵中提取到的这一关键词被陈雷安放到了现代人的生活际遇里,把“万物致此皆长大”的节气特征在影片中进行艺术的升华,成为这一期《立夏奇遇记》里发人深省的命题,他说“想让大家看到当下社会里的一种青年的状态,更多是对那些浮躁和急功近利现象的一种反思。”

立夏故事选择了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展开,讲述了一个现代不得志的青年编剧在30岁生日当天也正是立夏之时穿越到1919年时代浪潮中的一段奇遇。

主角的人设有着鲜明的今日“烙印”,比如他身上的“社交恐惧症”,可能是现在不少年轻人的“流行病”;因为作品被拒、工作上的不受认可,而自认为“怀才不遇”、甚至自闭自卑、焦躁不安,而这也可能是很多年轻人正在经历的一种状况。“这样一个角色的塑造,其实反映了一种很多青年人内心渴望优秀,但实际能力尚且不够,而又无法正确面对问题的一种情况。”陈雷一语道破。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站在天地人的角度看待人生的智慧。他们知道看天时地利、顺应春去秋来,然后播种、学会等待之后才会有收获。但反观当下,很多人刚播下种子就想让果实要长出来,不少人以为大学一毕业就能收获很多东西,那怎么可能呢?”所以陈雷认为,这一期19分钟的影片中其实是揭开了现实里并没有那么积极、没有那么阳光的一面,但他更希望能通过影片作为一面历史的镜子,“用一个故事,让观众们和我们自己去照镜子,借古鉴今,启发更多的人解决问题。”

影片中,身心迷茫的主人公在两次梦境的“穿越”里,竟然成为了学生中的“英雄领袖”,实现了内心梦寐以求的那个成功的自己。但他又亲眼目睹了身边的几位平凡志士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毅然走向危难。这令他备受触动而发生改变,开始能够成熟地看待生活和反思自己,也开始重新理解人生成长的意义,愿意用积极地态度对待平凡的工作,主动拥抱梦想和生活。

陈雷感慨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往往太追求效率,太关注自我,但置身于影片所体现的历史环境里,会让大家有不一样的发现,“如果把你放到1919年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你会发现那时的青年人,哪有功夫去计较个人的得失。”

当影片中的主人公意识到,真正的幸福来源于转变自己内在的心态和观念,从思想上决心“三十而立”,才是真正的“长大”。这也正是主创团队希望在立夏全新诠释给观众们的一种节气意味:人从成长到成熟、从懵懂年少到炙热青春,也该真正去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影像语言,讲述丰富的节气特征

立夏节气有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在节目里,由演员王劲松扮演的“节气先生”带领观众走近立夏之美。影片中人们可以听见蝼蝈的叫声,看到微观世界里果实的生长,主创团队通过声画的元素还原一个鲜活的立夏三候。

立夏时节气候温暖趋热,新鲜果蔬纷纷上市,民间有以“尝鲜”为主的节俗,谚曰:“立夏尝三鲜。”一般包括地三鲜、水三鲜和树三鲜等,其中树三鲜一般指樱桃、枇杷和杏子等。

陈雷告诉环球网记者,在《立夏奇遇记》中是选取了“树三鲜”中的鲜杏子作为当季瓜果的一个代表,主创团队也把“尝杏子”做了一个魔幻化的设计,成为贯穿全剧、开启穿越的关键——每当主人公一吃杏子,他就会穿越到1919年的时空里。陈雷说:“在这里,新鲜的果实和人的成熟度,也做了一个隐形的对比。”

立夏节气正处于春夏之交,此时人们的新陈代谢加快,心脑血液供给不足,常使人烦躁不安,倦怠懒散。这独特的气候特点也赋予了影片一个全新的风格,其影像语言风格多采用移动镜头,以对应立夏节气时人易焦躁不安的特征。

陈雷透露“有很多运动的镜头,都是跟随人物的走动、用肩扛摄像机的方式来拍摄的。”这既是根据节气特征来刻画主人公的状态,也是用镜头来升华呈现影片中因面临民族危亡而躁动不安的时代背景。

立夏时节,在很多地方也是农民为水稻插秧的日子。立夏还有“斗蛋”和“秤人”的民俗,包含祈求好运的寓意。但陈雷表示,挖掘节气内涵和提炼节目主题也是一个不断筛选、寻找节目与观众情感共鸣的过程,“我们希望在这个时代稍微做一个创新,想办法把每个节气提炼一个价值观的共情点。然后再把节气的前世今生,包括历史由来、农事特征、气象特点,主要民俗和饮食养生等内容有所取舍地,也能巧妙地与故事相结合。”

《立夏奇遇记》中由由演员王劲松扮演的“节气先生”

让传统文化激发时代的情感共鸣

“节气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讲,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节气文化发展到今天,跟我们之间还能产生什么样的情感?”谈及节目的创作历程,陈雷毫不讳言他对于这档节目的核心思考。

节气源自于农耕文明,是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个符号。但在今天的农业与生活里,很多蔬果不用非得按照时令才能种出来,很多年轻人可能也不在意一定要按时节吃东西。都市化的生活条件下我们住的房子可以四季恒温,尤其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里,该如何让大家慢下来,留意真正的传统文化?

作为掌舵河南台春晚的首位80后总导演,陈雷回忆当初制作《唐宫夜宴》的经历,“那时我们是把自己真正当成一个观众的代表,站在观众的角度输出他们喜闻乐见的,又似曾相识的、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内容,最终是因为给到了他们一个强烈的共情点,让他们对节目有好奇、有欢乐,才会使这些观众变成了一个传播者,愿意主动把这个节目推荐给身边更多的人去看。”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先人的智慧发展至今,节气文化在今天的创作与传播也一定要具有时代的意义。不止要有时代的价值,时代的审美,更重要的是让节气和这个时代的人产生真正的共情。”陈雷表示,尤其在中国文化日益被世界所关注、甚至开始广获好评的时候,节气之美的表达绝不仅仅在于美的风景画面,更要寻求创新的可落地的内容形式。

“其实24个节气(的节目)未来就24个人,24个故事,24种情感。”陈雷说。

当不同时代青年的节气“奇遇”,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碰撞,回应了当下生活中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一次次从实际生活出发获取着人生的力量,这才是他希望节目能在这个时代带给观众关于节气文化的新感受。

在节目中,主创团队还以独特地视角设计了一位“节气先生”,他把每个节气的特性引入故事主题。在陈雷看来,“节气先生”最重要的作用其实是赋予了节目一个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符号。他在形象上集合了中国古代的先贤、智者、老师、甚至有些童趣的“老顽童”等形象于一身,而“节气先生”的扮演者王劲松老师把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更是很有烟火气,又很接地气,陈雷说:“这证明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烟火气的文化,它不是一个脱离了我们实际生活的文化。”

陈雷透露,《中国节气》将在后续的节目中不断去做新的调整和尝试。就比如“节气先生”不用一直穿古装,也可以穿越到现代成为一位大学教授、或者化身为一位公交车司机,走到现代的人间生活里给大家一些暖意,也发生新的奇遇。

作为一名有着充沛情感的文艺工作者,陈雷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也擅长把从生活里捕捉到的细微感受融入到节目创作中。他觉得,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在匆匆忙忙地赶路,却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什么?就连特别明显的四季变化他们都感受不到。但如果这档节目,能让人们心中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存在,使你会去留意花开花落,会去关注父母开始老了,那这种变化就值得让人欣慰。

身为《中国节气》系列节目的创作人之一,陈雷说做这档节目的经历对于他和整个团队来说都是受益匪浅,“这是我们从真正地去关注自己老祖宗的文化,然后从文化中又提炼出和这个时代可以结合的很多思考。最宝贵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把自己置身在故事里,需要我们以一种积极的、阳光的心态,把节气文化能够以更细化的方式去传达和传播给更多的更多的观众。”(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