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私潮再起!投资者要跟着明星经理转投私募吗?

奔私潮再起!投资者要跟着明星经理转投私募吗?
2022年08月05日 18:11 海川HighTrust

金融行业“限薪令”来了!

这是本周业内的最大事件,没有之一,很多金融高管和基金经理恐怕要睡不着了。过去“躺赚”的高薪,以后要面临薪资下降、奖金递延等情况。一旦离职,没有发放完毕的奖金又会大概率“不复存在”。对于习惯了高薪的金融行业来说,可能要适应普通凡人的生活。

然而,回到几天前,谁也不会想到一家券商交易员之妻的“炫富”行为,竟会引发整个金融行业的“限薪令”。金融企业(包括公募基金)“限薪”的另一面是,今年以来已经有多位知名公募大佬出走、奔向私募基金,不是加入已有的成名私募,就是在创办自己的私募。

这也是很多人没有料到的。一份“炫富”帖就好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在金融圈荡起了层层涟漪。

金融业"限薪令"出炉

本周,财政部官网公开了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财金〔2022〕87号)》(下称《通知》),该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通知》要求:合理控制岗位分配级差,有效平衡好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基层员工的收入分配关系,加大向一线员工、基层员工倾斜力度;建立健全薪酬分配递延制度和追责追薪机制;建立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等。

薪酬分配递延、绩效薪酬追索扣回这两点尤为值得关注。《通知》提到,于金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对风险有直接或重要影响岗位的员工,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薪酬总额的35%,根据其所负责业务收益和风险分期考核情况进行绩效薪酬延期支付,绩效薪酬的40%以上应当采取延期支付方式,延期支付期限一般不少于3年,确保绩效薪酬支付期限与相应业务的风险持续期限相匹配。

金融企业应当制定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及对风险有直接或重要影响岗位的员工在自身职责内未能勤勉尽责,使得金融企业发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或者给金融企业造成重大风险损失的,金融企业应当依法依规并履行公司治理程序后将相应期限内已发放的部分或全部绩效薪酬追回,并止付未支付部分或全部薪酬。绩效薪酬追回期限原则上与相关责任人的行为发生期限一致。绩效薪酬追索扣回规定适用于已离职或退休人员。

通俗地说,就是要缩小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工资福利向一线、基层员工倾斜。绩效奖金会被递延发放,分到之后几年内、每年发一部分;业务出了事,还要被扣回,哪怕已经离职或者退休了,出现风险一样要被扣回,无责高薪、躺赚不再。

适用范围来看,本《通知》适用于国有金融企业,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依法设立的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含国有实际控制金融企业)、主权财富基金、国有金融控股公司、国有金融投资运营机构,以及金融基础设施等实质性开展金融业务的其他企业或机构。

在末尾,还特别加了一句“其他金融企业可参照执行”。如此一来,这份《通知》适用范围非常广,基本上囊括了国内整个金融行业。

不断发生的金融圈“炫富”事件

此次“限薪令”被公开之前不久,7月末金融圈发生一起“炫富”事件,直接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网友们对于金融行业高薪的热议。

稍早前,一家知名券商交易员的妻子在小红书上晒出了老公的收入证明,显示月均收入为82500元。发帖中还问了一句:“93年老公的收入水平,所以算是婚后财产么?”

一时间,月薪8万瞬间出圈、火上热搜。今年1月,一家券商的非银首席分析师在小红书上晒工资,显示其2021年1至11月收入,为224.67万,已申报税额合计62.32万,当时也引起了舆论的热议。

高调炫耀金融行业的高薪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引起了一些争议。或许是近期限薪令出炉的原因之一。而除了上述通知之外,今年证券业和基金业也有“限薪”要求。

2022年5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证券公司建立稳健薪酬制度指引》,以指导证券公司建立稳健的薪酬制度,健全薪酬激励约束机制。

2022年6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为规范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行为,健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基金管理公司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对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在制定薪酬制度、奖金递延发放、薪酬内控管理、责任追究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公募大佬不是已经“奔私”就是在“奔私”的路上

事情的另一面,在今年A股行情并不是很好、赚钱效应偏差的情况下,公募大佬“奔私”出现了一个小高潮。而这和行业“限薪”很难说没有关系,或许没人能想到不断出现的炫富事件,竟然能导致公募大佬纷纷出走。

据媒体报道,8月1日当天有四家私募基金完成登记备案,背后都有知名人物执掌,分别是:

北京爱德优私募基金,其总经理是银河基金原董事长、大成基金原监事会主席许国平;

海南泽塔私募基金,公司掌门人是南方基金原数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肖勇;

珠海雪狼私募基金,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赖德昌,曾经先后在广发证券、广发基金、金鹰基金工作过,团队成员多数来自公募基金;

斗米年高私募基金,其总经理曾任兴业基金产品研发部副总监。

今年还有不少明星基金经理出走,或是创业,或是加入现有的私募基金。7月,宝盈基金原明星基金经理肖肖宣布创立新私募——海南上善如是私募基金。今年早些时候,还有中欧基金原明星基金经理周应波创办上海运舟私募基金;兴证全球基金原副总经理董承非加盟睿郡资产;华安基金原权益投资总监崔莹、易方达原基金经理林森、鹏华基金原基金经理张航纷纷“奔私”,一起创立了勤辰资产。

私募行业本身来看,行业规模已经迈向20万亿。截至2022年6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43万家,管理基金数量13.38万只,管理基金规模达到19.97万亿元,环比增长0.02%。其中,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最多,达14814家。从注册地分布来看,上海市4462家、北京市4179家、深圳市4139家,位居前三。

当“限薪”和“奔私潮”一起到来

从市场行情来看,私募行业本身处在大发展的时期,未来权益投资、资本市场会迎来更多机遇,行业规模和体量也已经足够大,可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例如,知名私募基金经理管华雨从彤源投资离职后,创办合远私募基金,最近其新产品上线之后,在多个渠道累计销售量达90亿元左右。私募基金行业,对于知名大佬的认可有真金白银来加持,这种认可来自于私募基金品牌、来自于私募基金经理的业绩和名气,反过来对于私募基金经理来说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而且这种认可和在公募基金不同,私募基金在体制建设、人才激励等方面,能让基金经理更多获益,在投资实践和操作方面也更加灵活,没有那么多的仓位和操作限制,可以更好地拓展投资理念和实操的边界,从而创造财富和价值。

就拿“限薪”来说,最近几年来不断出现的奖金递延发放和薪酬总包的限制,一旦离职后基金经理没有拿到手的绩效薪酬大概率泡汤了,而且公募行业的收入和A股市场行情紧密相关,市场行情好,基金经理能拿多一点,但也不会多到哪里去。但是在私募,对于一个有优秀历史业绩和客户高度认可的基金经理来说,只要能做出绝对收益和超额收益,不管行情好坏,都能获得不菲的收入,而且基本不用考虑“限薪”的因素。

另外,今年5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其中第二十三条提到,公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加强关键岗位人员离职管理。而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初至5月24日共有108位基金经理离职,创下2019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位。

实施细则中规定,公募基金管理人建立员工离职静默期制度,基金经理等主要投研人员在离职后1年内不得从事非公募基金投资管理等工作。相比以前,此举将管理私募产品的静默期从之前的3个月延长至1年。

这意味着基金经理从公募离职之后,想要发行自己的私募产品,需要等到一年之后。对于有不俗业绩和稳定客群,而且有意出走的公募基金经理来说,如果没在新规实施前离职,未来将会增加更多的时间成本,一旦拖个一年再发新产品,市场和客户还会不会再记得你都不好说。这也是今年以来众多公募大咖“奔私”的一个背景。

私募基金已然是居民财富的重要投向

正如不久前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所言:私募基金行业为居民财富增长作出了贡献,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已成为二级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广阔的行业发展前景和重要地位,同样是吸引公募领域的优秀人才纷纷加入的一大原因。

近年来,我国私募基金行业蓬勃发展,自2015年至今年6月末,资产管理规模增长了16万亿元,增长近4倍。截至6月末,私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接近20万亿元;其中私募证券基金管理规模接近6万亿元,持有股票流通市值接近3万亿元,占股票市场流通市值的3%。

总体来看,私募基金管理人用投资业绩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回报,满足了居民财富管理需求。随着市场规模的增加,私募基金策略越来越丰富,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不管是什么市场行情,都能找到对应的策略予以匹配,让你的资产真正实现“全天候”

提示:海川慧富和海川汇富并非同一主体

展望三季度乃至下半年,宏观环境和市场趋势会如何变化?资产配置该何去何从?海川慧富重磅推出《中国家族办公室实务通讯2022Q3》(峰回路转 回归本源),内容涵盖宏观分析、公私募研究、FOF之多策略/单策略分析、中国家办手册、海川赋能等多个板块,丰富详实、家办必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