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迷途”,资产不荒!

信托“迷途”,资产不荒!
2022年08月12日 20:23 海川HighTrust

“雷声不断”的信托行业,最近又出了大事件。审计署正在推进对信托公司的专项审计。

据悉,审计署采用抽查方式,对20余家信托公司进行了审计,包括地方国资背景、央企背景和银行系的信托公司。审查范围比较细致,涉及到财务账目,公司制度规章、内控合规,业务审查等多个方面。

审计的重点在于风险防范化解,摸清行业的风险,审计汇总的结果或将为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参考。

近年来,经济下行周期、房地产行业暴雷不断,对过去以房地产业务、通道业务为主的信托行业造成了较大冲击。60多家信托公司当中,已经有多家信托公司身陷泥潭,能否持续经营都成了问题。

信托行业整体在不断收缩。2022年一季度末,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0.16万亿元,同比减少0.22万亿元,降幅为1.06%;与2017年末的历史峰值相比,下降了23.18%。其中,融资类信托规模为3.38万亿元,同比下降24.00%;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为8.22万亿元,同比下降7.82%。也就是说信托行业已经整体收缩了将近5年时间。

信托资产规模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开数据整理

收缩的另一面是信托行业的不良资产在增加。

根据媒体对61家已披露2021年年报的信托公司财报数据统计,60家信托公司合计自营不良资产余额(含次级、可疑和损失三类资产,部分已扣除计提拨备)为542.5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1%。60家信托公司的自营资产平均不良率达到8.61%,同比提高约1.15个百分点。其中,13家信托公司自营资产不良率超过10%,5家信托公司超过20%

那么,信托行业受托管理的资产不良情况又是多少呢?官方对此没有最新的数据披露。不过今年5月,中国东方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2》中提到,“根据今年大多数受访信托从业者(受访者来自信托公司业务部门,共111位)的观点,信托资产风险率水平为5%-7%。信托业真实风险率或将高于现有的统计水平。”

而大家对信托行业暴雷不断的感受更多来自于一个一个的风险项目。第三方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到7月,信托行业共发生超过110起违约事件,涉及违约金额超过700亿元;其中房地产信托违约事件超过60起,违约金额高达近600亿元。此外,今年上半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信托公司有50家,有7家信托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超过1亿元。

和房地产深度绑定的信托行业,日子显然不好过。在地产行业风险仍在出清过程中的当下,审计署摸底信托行业整体风险状况,也就顺理成章了。

经营日渐艰难

信托还有未来吗?

和资产质量下滑相对应,信托行业经营状况同样面临很多挑战。

2022年一季度,信托业共实现经营收入205.15亿元,同比下降28.25%;实现利润总额为123.84亿元,同比下降31.42%;实现人均净利润42.72万元,同比下降29.50%。整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与人均利润同比均明显下滑。

信托业经营业绩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开数据整理

同时,信托资产规模下降、不良上升,导致信托业务收入减少。一季度全行业实现信托业务收入191.68亿元,同比下降10.02%。

既然传统业务承压,一方面要忙着处理风险资产,另一方面就是忙着转型,资产管理信托、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等成为了主要的转型方向。然而转型这种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过去,信托公司以融资类业务、通道业务为主,赚的都是快钱、监管套利,这也为当下的困境埋了隐患,导致信托公司历史包袱重,坏账多,深陷房地产和非标融资。

当下转型,资产端或者说产品端的标品信托、净值化产品比不过公募基金产品,证券投资能力和专业水平不足,比不上公募行业和券商投研。财富端或者说资金端,以前比较依赖外部渠道,客户都不在自己手里,建立直销体系又不容易。可以说是要产品没有,要客户也没有,更何况过去一直买非标类固收产品的客户,对净值型产品的接受度普遍又不高。

未来呢?大家都知道慈善信托、家族信托是大方向,但真的往这个方向去走,行业还需要那么多家信托公司吗?还需要那么多从业者吗?还能不能撑得起行业现有的这么大体量,以后薪资会降低吗?

很多从业人员会认为,熬过一轮周期低谷,未来会有更辉煌的高峰。但最近一位朋友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以为监管部门是来解救你?实际上可能是来终结你!即便再有一轮新的辉煌,到了那个时候,可能和现在的大多数从业人员、信托公司股东都没有太大关系了,因为没有多少人有深厚的家底能熬的那么久。

迷茫的不只是从业者

还有投资者

或许还有人觉得,信托好歹会有一些牌照价值。但从现实来看,基本上是有价无市,其标价就失去了意义。近年来,信托公司股权挂牌转让往往无人问津,最终也没卖出去。

一些问题信托公司迟迟等不到属于自己的“白衣骑士”,毕竟,试问哪个投资方看到真实的账目之后,还敢入场做信托公司的战略投资者呢?如果你还期待有人要拯救,不妨看看前几年被某世界500强控股公司收购的某江信托(如今已改名为某松信托),本来期待解决当年历史遗留的暴雷项目,结果现在新的产品也开始出现风险了。

战略投资者不是做慈善,即便买来一块信托牌照,未来潜在的经营价值和收益,能否弥补的上收购对价和债务负担❓←要打上一个大问号。

今年信托行业还有一件大事——银保监会批复同意新华信托依法进入破产程序。被接管两年后,破产清算成了这家信托公司的最终结局。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过来,银行(包商)能破产,保险(安邦)能破产,信托自然也能破产,没有真正的大而不能倒。

即便如此,从投资人的角度,很多人还在迷信非标固收产品、迷信刚兑,买不了信托,那就买一买金交所的非标定融,觉得利息高、保本。虽然每次看到这种,我都会极力劝退,但还是会有很多人执意如此,那我也只能祝福他们。

更多的投资人则是表现出迷茫,银行理财收益太低,净值型产品不懂,权益类投资怕风险高,非标类固收不敢再买。想找一个收益3%以上的产品,放眼望去都不容易。很多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在3%以上的,都是净值型的,往往也需要一定的封闭期。不少投资人一是怕浮亏,二是看不到净值变化和原因,索性就不买了。但这个时候,通胀水平又起来了,跑不赢通胀的焦虑瞬间又来了。

资产荒是个伪命题

掌握市场工具即可待时而动

从宏观趋势和经济周期来看,信托行业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非标和影子银行退出,未来信托的定位还比较模糊,有待廓清。而投资人的焦虑更急需缓解。

转型期,资产荒下最忌讳的就是盲动。如果此时接受了一些不靠谱的建议,自己盲目就会盲从,盲从就会出错,最后反而会折损更多。

一个合理的方向是,投资人转向一些相对低风险的净值型理财产品,通过市场的手段而非单纯的刚兑,来降低“风险”,比如以标准化债券为主导的固收类基金,搭配商品、股指期货等进行分散化投资的CTA策略,还有降低风险敞口的套利策略等。如果风险偏好高一些,或者处在底部、迈向复苏的周期阶段,也可以尝试做一些股票多头和量化多头策略的投资,打开整体收益的天花板。

从理念层面,过去保本保息刚兑的投资预期要果断舍弃,要顺时而动,在合适的时机,雪球类产品、绩优的私募证券基金都是不错的选择。更稳健的做法是,做一些FOF组合和定制类的产品,既能满足自己的合理投资需求,也不至于风险太高。

很多时候,投资人的转变甚至快于从业者。因此对于从业者来说,更需要快速转型,从过去的做交易,卖非标固收、刚兑的产品,转向买方顾问,这不仅要拥抱权益市场,更要深刻理解净值型产品,理解每一个产品背后的风险和收益来源,要比投资者更专业,才有可能在新的阶段里维持住客户的忠诚度。

投资时常会陷入困境,我们往往要置身事外,抽身出来才能看清迷局,与其沉浸于过去的辉煌和旧有的业务模式,不如转身拥抱新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