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或将开启萧条期!

金融业或将开启萧条期!
2024年05月09日 20:35 晓峰全财经

最近很多行业内的V都在说公募降薪限薪的事情。院长也看了不少评论,总体来说,喝彩的占大多数,也有不少人在看戏。

今天我们也来凑个热闹。

当然,院长无意讨论降薪限薪对从业人员到底有什么变化,这跟大家关系不大。

下面我们要探讨的,主要有两个问题。

首先,降薪限薪,对股民/基民有什么影响?其次,股民/基民目前的投资策略需要做出改变吗?

长文预警,干货预警,建议大家耐心读完。

降薪限薪,哪些基金没影响?

先来说降薪限薪的影响。

很多人都在说,降薪留不住人才,优秀的基金经理会跑路,所以都要去买ETF,主动产品没出路云云。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全部正确,需要分类讨论。

准确来说,主要要看每个人到底负责了多少工作。

现在有很多基金公司的产品采取的是分盘制,看起来是某个挂名的知名基金经理在管基金的全部资金,实际上不一定。

比如,上层对华X基金一位叫夏XX的基金经理的老鼠仓处罚书里明确写到:华X基金该产品实施分盘制,共分为6份子资金。夏XX负责管理其中1份资金,知悉该部分资金的内幕信息。

这里面暗含的意思是,夏XX对剩余5份资金的动向,很可能是不清楚的。

他大概率根本管不着自己的下属买啥股票。哪怕有定期汇总统筹,但夏XX多半也知道得很晚,不存在实施老鼠仓的条件。

表面上看起来,夏XX作为挂名的基金经理,管理了产品全部资金。实际上,他只负责了六分之一的钱。

就干这么点活,配拿100万年薪吗?这类基金经理很可能本来工资也不是很高(不然这个夏XX也不会去搞老鼠仓),并不会受到限薪降薪的影响,也没啥跑路的意愿。

工XXX基金这两年有一只四基金经理的产品,当时讨论度也很高。四名基金经理擅长的方向各不相同,大概率也是这种分盘制,每个人分管几个行业的投资。

但是大家要知道,在金融业,从研究员开始都是要负责管理虚拟组合的。

比如假设院长今天入职XX基金电子行业的研究员,那我就要建立一个全是半导体股票的投资组合,并且我的绩效评估里面,也要看我的组合是否能跑赢电子指数或TMT指数。

如果能跑赢,就说明我推票能力强,我就有机会升职加薪,干掉原来那个基金经理。反之,那就是我菜,我绩效可能会吃一个“须努力”。

所以像工XXX这种,四名基金经理还是分别关注自己擅长的行业的情况,他们做的工作跟研究员时期差距没有看起来那么大。

无非是基金经理从原来收集个股细节向上汇报,变成了听取汇报,综合决策。同时基金经理对真实的账户有一定的拍板权,心态上可能有些变化。

这种就算被降薪气得跑路了,反正家大业大,从同行业研究员里提拔一个模拟组合管得比较好的,稍微涨点工资就是了。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几乎不会有影响。

一般来讲,只要是国企大厂,而且大家没怎么听说过他们宣传某某明星基金经理的,多多少少都会有类似分盘制的分工。每个人本来就都是螺丝钉,每个人也本来就都工资不高,通常不受降薪限薪影响。

只要原来业绩没问题,大家可以放心持有。

降薪限薪,哪些基金影响大?

可能有跑路意愿,需要警惕的是哪类基金经理呢?主要是没了他就不行的情况。

有两种情况可能会出现“没了他就不行”。

第一种是小厂,研究员不足,或者基金经理脑袋瓜子特别聪明,看的票非常多。典型的是金XXX的缪XX,中XXX的江X等小微盘风格,一个人看几百只票。这类基金经理具有稀缺性,往往找不到好的研究员来接替。

这种情况下,万一基金经理因此奔私追求更高的收入,可能是需要卖的。

当然,小厂原本工资未必就高,不一定有跳槽的心思。

第二种情况是基金经理是宏观型(“自上而下”)的。基金经理通过宏观分析,先确定要买哪些行业,每个行业买多少百分比,下面的研究员再从指定行业里按需推票。

这种做法典型的应该是最近从圆XXX跳到富X的范X,还有大家讨论很多的景XXX的鲍XX,大X的徐X,等等。

这类基金经理不一定是行业研究员出身,行业研究员也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由于他们干的活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自带流量,往往职务也较高,工资会高些,对于降薪限薪可能会有些敏感。

当然,具体到每位基金经理是否会跳槽或者跑去私募,这个是看各人价值观的,这里只是举个例子。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限薪这个事情的关键问题在于:它对于大多数混子或者可轻易替代的螺丝钉,那确实没什么影响。但对于真正有能力、能跑出长牛、有宏观视野的,限薪之后的收入,可能确实是不足以匹配他们的能力或者付出的。

过去,聚焦单一行业的基金经理之所以能成为明星基金经理,是因为上市公司没那么多,行情极端且持续性好,不少行业的大行情一波就能涨好几年。很多行业研究员,当时虚拟组合搞得好,升职成基金经理之后业绩也(暂时)好。

但现在的市场其实很难再出现这种个别行业个别龙头一涨涨几年的现象了,这种出名的路径已经不存在了,对人的要求也变了。

目前市场的规律就是快速的轮动,对(宽基)基金产品的要求就是要做行业轮动。

大家看CPO概念。行情本身倒也有一定持续性。

但一方面,基金经理无法只买“易中天”三只票,CPO的核心个股数少,又凑不出10家龙头;另一方面,CPO调整极其剧烈,有时单日跌10%以上,对基金净值的影响十分巨大,即使通信ETF,也不适合满仓。

所以这必然要求管理基金的人,不仅要具备能力来判断何时买入CPO、何时加仓CPO、何时减仓CPO,还必须具备能力来判断何时用半导体个股代替CPO、何时转向轮动红利、何时降低总仓位、何时提高总仓位。

但是,限薪,限的就是跳出普通研究员视角的、知道何时轮动红利的、干活又多又好的、高薪的他们啊。

基民股民,该咋办?

这两天,有一位业内影响力蛮大的朋友说:限薪到底是好是坏,看业绩和规模就知道了。如果限薪、降薪之后业绩没影响,规模反而还大了,那就是好事;反之,就是坏事。

然而,哪些基金的业绩大概率没影响,哪些基金的业绩可能有影响,明眼人还是很清楚的。

不然大家干嘛赎回圆XXX的基金呢,难道就因为范X颜值高吗?

炒股嘛,总归是七亏二平一赚,少数高手收割大多数平庸者。

尽管基金产品的平均水平好于大盘,但基民总想着更上一层楼,收益再高一点,这是人之常情。我们无法回避这种需求,所以也离不开少数高手。

但是限薪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是所谓“普惠金融”。

能“普惠”的、大众化的产品,那只能是绿皮火车的硬座,而不会是高铁商务座,更不会是飞机商务舱。强制让高手来硬座车厢,可能还是不太合理,人家也不一定愿意。

所以我们回到第二个问题:普通基民/股民的投资策略要变化吗?

答案是:看需求。

如果只是想获得一个平均收益,或者稍微更好一点,那以后买300ETF就完事了。或者选一些业绩中上水平,跑赢大盘的、不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这类产品大概率不会受限薪影响太严重。

这样不用费心思去研究,无脑持有即可。

如果对超额收益追求比较高的,原来我们可以把轮动、择时工作打包交给自上而下型基金经理来做。以后随着限薪对他们的影响,可能轮动、择时工作得自己来做了,标的上可以选择对应的行业或主题ETF。

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来讲,宏观方面的一些知识,大家近期一定要学习起来了。将来,我们可能要自己当自己的基金经理了。

限薪这种事,真的先别忙着鼓掌。这萧条,也不一定只是从业人员的萧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