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途解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至少有3亿左右的中国人加入到了“流动人口”的大军里,给大城市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饱受争议。当“逃离北上广”成为热门话题,2017人口流向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呢?
文字|谢伟
制图|郭俊虎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市场得以释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至少有3亿左右的中国人加入到了“流动人口”的大军里,这相当于差不多一个美国或者英法德意四国人口的总和。如此巨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无论是“某漂”还是“土著”。
流动人口给大城市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饱受争议,前不久北京清理“某端人口”的事件再次将流动人口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那么,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中国的人口流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为何“逃离北上广”?
逃离北上广,在近些年成为了经久不衰的话题,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感叹?除了房价和子女教育问题,最近几年还增加了雾霾引发的健康问题、户籍制度导致的不公平等。喊着“逃离北上广”这句口号的人很多,但是对绝大所数人来说,离开热点城市并不等于回到了家乡,他们到底都去了哪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一线城市还能吸收多少常住人口。数据显示,目前北上广深的常住人口分别是:2173万、2420万、1404万、1191万人;根据城市规划纲要,到2020年,北上广深的常住人口会大致“控制”在:2300万、2500万、1550万、1480万。由此可见,未来几年一线城市的人口增长空间已经不大,一旦超出增量,势必会出台新的政策控制人口数量,逃离北上广,也许就成为不得已的选择了。
一个城市的竞争力高低,直接决定了对人才的吸引力,根据《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显示,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的竞争力远远高于其他地方,越靠近西北部内陆的省市,国际人才竞争力越低。目前我国每年有超过700万的高校毕业生,如果30%的毕业人口流向一线城市,很快就会达到规划纲要所规定的上限,所以,向二线城市走,不失为一个选择。世界五百强企业也纷纷抢滩二线潜力城市,创业氛围、总部经济等直追北上广深,催生出大量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就业岗位。
那么,“逃离北上广”的人到底都去了哪里?近年来,二线城市尤其是中部地区人口增长比较明显,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均为全国或区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大多位于珠三角和长三角。艾普大数据显示,重庆对北上广深流出人口均具有较高的吸引力,成为最受逃离人群青睐的城市,其次为杭州、成都、厦门、苏州、南宁、南京、长沙、武汉等。从整体上来看,逃离人群流入地区仍以周边潜力城市为主。
这些受欢迎的二线城市,一般能够提供较好的机会和资源。近年中低端制造业逐步从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迁往中部二线城市,产业的转移带来了就业人口的迁移,像天津、成都、重庆、长沙这些城市,工业增加值累计增幅均超过150%,他们也是近几年人口增长速度排名靠前的几个二线城市。
除了就业,影响人们逃离北上广最关键的因素肯定要算高昂的房价了,虽然本轮全国房价都涨了不少,但相对于一线城市,大多数人口流入城市的房价仍相对较低,“置业梦”更容易实现。
花招百出 二线城市人才争夺战打响
2017年,很多城市为了招揽人才密集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与一线城市的高门槛截然相反,以武汉、成都、杭州等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可以说是在“砸钱”抢人,一场“人才争夺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为了进行住宅销售价格调查,国家统计局曾将国内70个主要城市划分为三类,相比于没有异议的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外,二线城市的榜单颇有争议。《第一财经周刊》曾根据一系列政治、经济指标评出了中国的15个“新一线城市”:成都、杭州、武汉、天津、南京、重庆、西安、长沙、青岛、沈阳、大连、厦门、苏州、宁波和无锡。这些城市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二线城市。
根据《2017年Q3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二三线城市的人才需求量已经高于一线城市,且人才市场缺乏竞争,由于近些年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人口下滑,从2012年Q3开始,中国招聘需求人数是高于求职申请人数的,供需不平衡,导致如今的二三线城市不得不运用政策红利吸引人才了。
中国目前的人口流动呈现出“四周丰富、中间凹陷”的局面,按照流入量将各省市分成三类:净流入地区、动态平衡地区和净流出地区,净流入地区除了北上广,还有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西部省份是人口动态平衡地区,净流出地区主要包括安徽、河南、湖南、四川、江西、湖北、广西、贵州和河北,我国人口的流向不是“从西到东”而是“从中到东”。
《2017年高校毕业生招聘报告》显示,毕业生简历投递量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广州、成都、北京、重庆、深圳、郑州、上海、长沙、杭州、贵阳,成都、重庆、郑州这些城市成为除一线城市外毕业生最青睐的城市,人才流向的格局正在改变!2017年,不少二三线城市为了吸引人才扎根,在住房、户口、创业扶持等方面都给予政策优惠,其中成都、郑州等地的人才新政,被当作历年来含金量最高、资助力度最大的招揽人才政策。
但是,必须客观地来看,二三线城市的崛起,虽然确实是趋势,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仍是不少城市的软肋和短板,从“抢人大战”的势头来看,二线城市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不久的未来,这些城市或许也代表着中国经济新的活力中心。
现实面前 你会如何选择?
目前中国的一个现状是,相比于城市和薪酬来说,年轻人更加在意个人的成长及发展前景。根据调查机构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在对于未来个人发展最看重的三大因素中,获得占比最高数量的选项是“个人发展空间”,其次才是“所在城市的生活质量”,最后才是“薪酬福利待遇”。
对于很多人来说,“北上广深”是不那么现实的,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座城市,但是到了成家生子的年纪,很多现实问题就迎面而来了。这样的情况也体现在数据上面,从一线城市的流出人口年龄分布来看,占最大比重的是26-35岁。在广州和深圳,这个年龄段离开的人口占了总流出人口的四成以上。原因可能是这个年纪的人正面临结婚生子等问题,必须要做出选择。其次是36-45岁的年龄段,这个年纪的人感受到一线城市巨大的生活压力,从而可能寻求改变。
猎聘的数据显示,杭州在人才净流入方面遥遥领先,其实从去年开始,杭州在高端人才的引进数量上就已经超过了北上深。归根结底,阿里、蚂蚁金服、网易等互联网巨头公司,赋予了杭州崭新的魅力。
三四线城市有希望么?
从2000年至今,通常可以把中国的人口的流向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目前仍处在人口聚集的过程,三四线城市不但仍处在整体人口流出的阶段,并且近些年也并未出现边际放缓的迹象。
一二线城市整体在2010年前后人口流入快速放缓,由此前每年约600万的人口流入降低至200万左右,之后即保持稳定。2010年以来,地级市人口流入率分布可以印证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并未出现显著的变动,一部分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回流伴随着更多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
都有哪些三四线城市出现人口回流了呢?主要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等地,但不代表这些地区的所有三四线城市都出现了回流,主要是依赖两条主线逻辑:流动人口老龄化和区域经济发展。
例如四川,作为人口大省,生育率低、老龄化严重,流动人口年龄结构相对老化,地级市间经济水平差距不大,流动人口回流主要出现在大量人口流出的地级市。又如河南,与四川的情况截然相反,属于生育率高且人口结构年轻,地级市间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向全国平均水平收敛速度极慢,从数据上看河南省的几个经济强市已经出现人口回流。
结语:流动人口不仅代表了城市的潜力 更牵动着房价的走向
未来十年,预计人口流动会加速并向城市圈聚集,但是目前土地供给与人口增速之间存在不平衡。随着人口向核心城市聚集,一二线城市的常住人口增幅要高于建设用地的增幅,城市住宅市场将会持续供不应求,核心城市房价会长期有上涨支撑。
房地产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发展租赁市场、构建保障房体系、土地改革、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以及房产税改革等。租购并举将降低人口流动的门槛,目前我国租赁市场尚不发达,租赁人口占比和出租房屋占比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流动人口集中的一线城市也与国际有较大差距。
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持续收紧,房价会呈现稳中趋降的走势,租赁住房制度将进一步推进。一二线仍有大量住房刚需尚未满足,三四线仍有大量的棚户区需要改造,许多农业人口还有进城购房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同时也适度拉动总需求。人口流动对城市或区域十分关键,也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