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逸曈,“四自”驱动下的荧屏角逐

徐逸曈,“四自”驱动下的荧屏角逐
2024年04月11日 08:41 晋知网事

《龙城》视频海报封面图

《#含龙量最高的城市#太原,别称“龙城”》是“90后”导演徐逸曈创作的、以故乡太原龙元素为题材拍摄的短视频,精选了晋祠、天龙山、龙山、太山、永祚寺、锦绣太原城门(首义门)、钟楼街和龙城大街等众多太原市地标性建筑、场景,顶寒冒雪拍摄而成。为了完美呈现主题,她结合地域历史文化和中华龙精神的传承,用独特的视角和生动有趣的表述,贯穿起“龙—龙城—龙年—龙精神”这一脉络主线。

视频于大年初一上午发布后,在抖音平台本地话题热搜榜迅速跃居榜首,并成为点赞量最高的视频,为家乡太原献上一份特别的龙年礼物。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北京市委网信办、光明网和中国新闻网联合主办的这次大赛,总阅读量达到8.6亿次。

之前,徐逸曈已在央媒数个栏目做过7年执行总导演,这是她辞职后在家乡度过的第一个春节。

对家乡山西,徐逸曈一直有深深的恋乡情怀。尽管在京读书和上班十分繁忙,但总会找机会记录和传播大美家乡神韵。她曾利用回乡期间拍摄过皇城相府《鹊》、平遥古城《遗城守艺》、天龙山石窟《回到太原》、晋商博物院《茶路无尽》等山西题材的图片和视频,获得过平遥国际摄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更有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和新华网联办的“我们的向往”短视频大赛金奖。由于在国际跨文化领域对外交流中对家乡文化作了广泛传播,徐逸曈还获得太原市委宣传部和太原市文旅局、太原市文化产业协会评定的“太原十佳文化使者”称号。

从好奇张望世界的懵懂少年,到淡定选择自己的不寻常路,徐逸曈实现了难度较大的跨越。

回首从中国戏曲学院大学即将毕业的2017年2月,作为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的青年代表,徐逸曈在香港寻觅电影《喜剧之王》拍摄旧址。“当电影中的那棵树映入眼帘,它已不像从前那样‘昂着头’,而是‘歪着脖子’,像被海风吹得落了枕。但这模样,却更让人想起那个倔强和执着的剧中人。沿着海岸走,一路看到多个取景地,勾连着电影记忆,在海风中体会着爱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不少冷暖让我越来越理解了剧中人物的无力、尴尬与窘迫,纠结于理想和爱情的难以圆满。好在心大漏风,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那时候的她,在即将毕业的十字路口,感到英雄梦想和疲惫生活相互对撞,力量相当,难分高下,但趣味不减。内心的力量也提醒着她,身处冰冷不麻木,心陷喜悦不昏头。

那一年,她获得了“北京市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在为央视制作一年大型纪录片后,考入了新华网从事融媒体产品的创意和导演工作。

徐逸曈内心里,一直把自己当作Z世代一族。作为网络流行语,Z世代一般指1995-2009出生的人,典型的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在高速发展中的社会新生代。

从象牙塔到社会熔炉,她经历了荧屏逐梦的幸运与幸福,也饱尝了心灵成长的酸甜苦辣,但星火闪烁,乐此不疲。

2023年11月,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第七个年头,在央媒担任过数个栏目执行总导演的徐逸曈,怀着感恩之心和曾经道别,选择了辞职创业,“开始以自己的视角和方式,集中拍摄自己喜欢的内容”。而目的,就是“找到自己”。

她的内心深处,是想把家国情怀与个人梦想更好地融合叠加,同向奔赴,裂变出一个新视界。

大学期间在柬埔寨拍摄

2017年随央视纪录片拍摄组在美国

生长在内陆城市太原的徐逸曈,自小就有一颗驿动的心,勇于表达自己,向往外面的世界。

在一次环保题材的美术竞赛中,徐逸曈出人意料地用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骷髅头像,获得市里美术作品一等奖。她说每个人都有面向美好的心,但不一定有直面负面的勇气,遇到了也无可逃避。高二时,徐逸曈找到自己热爱的艺术形式——摄影。她曾去过山西一个空壳村——蒿头岭,在落日的余晖中一边用柴火烤了几个土豆充饥,一边呵着快冻僵的手拍下空壳村的斜房瓦砾、落寞冷寂。

挖掘孤独中的生命力,一度成为徐逸曈创作的主题,而人间烟火也同样充满魅惑。2012年山西最冷的一天,她到芦芽山上看奔腾的羊群激起阵阵烟尘,仿佛呼啸的黄河逆流攀山,空荡的山谷波澜壮阔一片迷蒙。太原桃园南路一名醉酒人躺在马路中间,她参与到围着守护其安全的人群中,提醒着过往的车辆,并摁下快门,记录下温暖的人间一幕。

徐逸曈也超喜欢电影,每一格胶片都以包容万物的度量影响着她的审美,也决定了她后来总想以电影的质感要求自己的视频作品。

在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上学期间,徐逸曈就与旅游公司、平台合作,旅拍过近20个国家,了解最深的是日本和柬埔寨。那个时候,她被真切世界的精彩所吸引,不停地拍照片、写游记、剪辑视频。“威尼斯式追逐”等摄影专题,被很多网友关注和互动……从那时起,世界不在书本里,而在她的脚下。在意大利千百年的历史建筑旁,在巴黎博物馆的艺术画作前,她看到的不仅是不同的文明,更有文物保护的不同方式。不同的地理地貌,不同人种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让她懂得更加谦卑地活着,且对世间万物都更能接纳、理解。

徐逸曈天性对生活敏感,总想有自己的独特观察。有了讲故事的自觉后,就想去表达一些独特的情感,从剧作的层面去创造一个自己的故事,继而由自己去主导一个故事线,成为导演。大学快毕业到现在,不知不觉间做了七年导演。这当中,她把摄影、美术、音乐等融合在作品里,找到了自己的特点,不断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模式、风格,有了一些鲜明的标签。比如拍摄古建筑,大家着眼于建筑本体时,她会指挥摄像抓拍破碎的瓦片上站着的一只展翅欲飞的鸟,体现出古今生命力的对撞;下雨了剧组准备停工,她却要拍水坑中建筑与灯笼的倒影。

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徐逸曈对自由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由向外探索转向向内探索,也就是开始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太原十佳文化使者领奖

在四川凉山早市上

徐逸曈生活中有个关键词:“自卷”。

她认为的“自卷”,是自己的一个努力状态,是与自由一脉相承的一种生活态度与表现形式。“自卷”并不是刻意要把自己弄得很辛苦很煎熬,甚至压迫自己,而是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愿意为之付出时间精力。用一句老话,就是不待扬鞭自奋蹄。

旅拍世界二十国,徐逸曈收获了大量独特视角下的人文地理作品。有天开地阔的豁然,有大快朵颐的舒爽,有观察到特别天象的喜悦,也有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的煎熬。从前期策划、写剧本到摄影到剪辑到整个调色包装等完整流程,全是自己干。这当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她硬着头皮逐个攻克解决,越做越顺,她让一个人变成一个团队,这个艰辛的历练为她做导演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事实证明,后来她与团队合作时,无论是摄影、灯光、道具、后期剪辑等方方面面,都更容易获得组员们的尊重与主动配合。

通宵熬夜、天不亮就出发,其实都是家常便饭。早晨四五点起,拍摄到夜晚,然后导素材看素材,再核对第二天要拍摄的内容,睡觉时已经凌晨两三点。徐逸曈说:“别人总说剧组工作好辛苦,尤其导演什么都需要操心。再长大之后,就觉得这些不值一提。谁都可以选择不那么辛苦的生活方式,但人嘛,总是应该为喜欢的事情付出。”

在大学时代孤旅世界的日子里,留给家人一个行程单和偶尔落地后的微信信息后,其余都是一个人扛。最危险和让人揪心的一幕,是徐逸曈在柬埔寨遭遇雷暴的情形。这个秘密她藏了很久,直到她在《人民摄影报》发表《我也亲历过雷暴》,才被家人看到。

那是在从海中孤岛返航的小木船上,船到海中央,忽然风狂雨骤,海水激荡,船身疯狂颠簸。坐在小木船“落叶一般”的小身板上,徐逸曈抱着相机和三脚架,四肢攀紧栏杆。船只无法前进,就在海中起伏着。

所幸一个小时后风雨渐小。木船很坚强,继续向前。

这一个多小时,徐逸曈不仅耗尽体力,而且整个人冻呆了,晕晕乎乎中只想找个暖和的地方,于是便走到放发动机的船肚子里。舱很小,满是黑油,杵在一个小角落,伴着巨大的轰隆声和巨呛人的烧油味,她居然睡着了……

从大学毕业,给央视做大型纪录片获得了涅槃式的理念技艺提升,徐逸曈经过“百里挑一”的严格笔试、面试,得以进入新华网。这里的工作氛围、工作经历,带给徐逸曈更宽阔的视野。在这里,她用小切口大主题的创作,在技术与艺术的交融创作中,近距离见证记录了万里长城的风雪和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妈祖庙的前世今生、天安门广场国旗队的飒爽雄姿、平遥古城的烟火气息、中国瑜伽第一村身板柔韧的老人,有了七夕节微缩景观的搭建和MotionControl设备、XR技术的使用。她还与科学家徐颖、奥运冠军苏翊鸣一起,登上《青年冒险家》演讲台,与亿万观众分享奋斗者的青春故事。

2023年12月,太原晋商博物院

从一度迷茫纠结,到心态复归平和,徐逸曈经历了一个与世界、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我没有出生在一个大富大贵的家庭,拥有万贯家财,让我不用为日常生活生计烦恼。”说起家庭起点,徐逸曈非常平静。

徐逸曈不仰望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发小。她多次走进四川、贵州等地的大山里,进行脱贫攻坚和振兴乡村主题的采访报道,耳闻目睹驻村工作人员和乡亲们为了改变命运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执着坚韧。她登上西南地区的“慢火车”,在车厢中与带着鸡鸭鹅羊的老乡聊天,体味着独特的民生温度。她还在大雨中攀上大凉山的“悬崖村”时,与剧组成员在布满落石的山中穿梭。

“从昭觉县到阿土列尔村山脚下,依然需要开车两三个小时,路很窄,一路上穿过一个个壁立千仞的山体,最终到达山脚,然后需要再用好几个小时攀爬2556级台阶直插云霄的钢梯,才能到达山顶的悬崖村。低头,脚下就是万丈深渊。”经过一路跋涉,徐逸曈终于理解了大凉山的脱贫是如何“一步跨千年”的,也知道了扶贫工作者的不易。尤其是之后易地搬迁的村民邀请她前往县城他们的新家,感觉到的真不是温暖二字可以说清的。

在广阔的世界万象里,徐逸曈深深认识到,价值与精神境界的高度,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她依稀记得教育家太爷爷,虽然生活简单朴实但桃李满天下的那份富足,也听爷爷讲起义无反顾地参与国家“大三线”建设,南征北战的经历。在老一辈人那里,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高于个人的愿望和喜好。他们从干一行到爱一行,同样实现了人生价值,并无怨无悔,深感欣慰。

为了喜欢的事情与目标,徐逸曈努力工作,努力攒钱,用才华与智慧去撬动和组织社会资源,去过想要的生活,包括电影梦。

徐逸曈也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于是她学着选择,学着放弃。如果电影投入太大,就先尝试参加剧组,或者从体量较小的微电影做起。投身纪录片领域后由于年龄小,在业内影响力有限,就努力用优秀的作品说话。几年时间里,徐逸曈也拍摄了各种题材,获了数十个奖项,获得了专业领域和市场的认可。

“我是比较自洽的,找到了一种相对的平衡吧。但是继续往前走的话,肯定还会遇到一些新事情,可能又会让内心失衡。但人就是不断去经历,去碰撞。相信经历的事情多了,就能对项目有更准确的预判,也能帮自己去规避一些风浪!”徐逸曈坦言。

在获奖短片活动上

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大会上

导演工作照

“我就是螺旋上升的一个过程,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步都有用。我没有否定自己,但超越自己是肯定的。”

徐逸曈认为,最初做一些事的时候,可能是不断试错,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犯错就少了,更不会一犯再犯了。但不会犯错并不代表要一直维持这个状态,还是要不断地去学习新东西,不断地去作新尝试。

从微纪录片、文艺片,到操刀执导大型人文地理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再到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武林外传》,也包括宣传片还有TVC、广告之类的各种类型的拍摄,还有XR的拍摄,MR的拍摄,纪实类或者艺术类,徐逸曈做着不同的尝试,变成了一个多元化导演。

这几年,徐逸曈开始做Vlog,相当于从幕后走到台前,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大突破:从开始时的不自然找到全新的出口和方式,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突出的就是从2020年到2022年独立制作的年终三部曲:《一个媒体人的2020年终总结》《2021年的最后一个快递》和《无限接近2022》。

年终总结,似乎一直是著名媒体机构或者大咖和意见领袖的事,而且团队作战,筹划多半年才敢粉墨登场,年终亮相。徐逸曈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这并不妨碍她有自己的想法,并以一己之力对既有年度总结类视频发起颠覆和创新。她试图对家国情怀和个人感受进行融合呈现,试图对时代感、存在感、命运感等复合因素的年度轨迹,展开一种新视角的描述,努力在国家大势、社会情绪、个人感受等诸多方面,寻求最大公约数,在体现媒体人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觉呈现上,进行有益探索,在网民尤其Z世代一族引发共鸣,让每个人从中看到时代洪流中的另一个自己。

在《一个媒体人的2020年终总结》创作过程中,徐逸曈将全年拍摄的工作与生活视频素材进行梳理,通过自我表达串连起集体记忆,通过春、夏、秋、冬划分出四个段落:春·殇育温寒、夏·丽空盎然、秋·斗满欢月、冬·岁藏新瑞。该片在网络上获得千万级传播,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举办的第四届“文化中国微视频征集”活动中,获评“最佳创意作品”;在2021年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女记者短视频大赛中,被评为“女性故事优秀案例”。

《2021年的最后一个快递》更多融合了作为一名北漂青年的视角,展现京城青年的生活际遇和不懈奋斗。片中,徐逸曈诚实地面对自己,抒发内心起落,有昂扬也有迷惘,呈现出生活的真切与鲜活,也迅速引起观众尤其是“Z世代”的共鸣和反思,登上微博热门,多平台累计传播量超百万。同时,该片入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获得由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和新华网举办的“我和我的美好生活”短视频大赛优秀奖。

《无限接近2022》在腾讯新闻、新片场等多个平台获得首页重点推荐,全网传播超百万。这里徐逸曈再次突破自己,运用了写意的手法。开篇是行李传送带上跌跌撞撞的箱子,寓意在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人的命运也有点颠沛流离之感,一直行进的传送带像时间的进程一样无法中止,带有迷茫与无奈不知去往何方。箱子出现在北方结冰的湖面上,零度的冰层凝固着,所有流动的东西在此处得以停靠。作为Vlogger的徐逸曈,身着黑白灰色系的衣服,从行李箱中钻出,妄求挣脱束缚。后面部分的节奏明显明快,生活呈现新的希望。片中着重描述彼时彼刻的感受及延伸出的心得,让表达更具想象空间。最后以“被北风吹散的生活,或许要回来了”的表述,为2022年画上句号,也为这三年画上句号。

年终总结三部曲之后,徐逸曈的自新一直在持续着。2023年岁末,一场大雪笼罩了她的家乡太原。刚好准备回家的徐逸曈,迅速嗅到一种春的气息,迸发出新的创意。在凛冬中,她随着列车穿行太行山,又一次走近黄土和白雪,在雪片纷飞的零度以下,游走在千年古城太原的钟楼街、督军府、碑林公园,以及曾经就读过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串连起整个青春。这个2分34秒的Vlog《雪中city walk,居然串连起整个青春?》再次打动了很多网民尤其是Z世代的心,也迅速被中新网、山西新闻网、山西卫视、山西经济广播等媒体和网民点赞、转发、评论,短短两三天就获得近四十万阅读量。

从北京市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担任新华网《追梦中国人》《仪式感》《场记》等栏目的执行总导演和品牌栏目部副主任,再到如今自主创业,自由、自卷、自洽、自新,始终伴随着徐逸曈的匆匆步履,成为她特立独行、一往无前的幸福密码与人生符号。PICS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