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之一,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天文学的发展。时间、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严格规律都经由天文学的方法来确定。有中国第五大发明之称的“二十四节气”便是通过观察天体运动,顺应农时的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把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北京古观象台坐落在北京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天文台。此台曾遭八国联军的破坏,古仪器被掠夺(后归还)。古观象台现存紫徽殿、东西厢房、晷景堂、司天台等建筑,古台上有8架清制天文仪器:玑衡抚辰仪、纪限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地平经仪、赤道经纬仪、天体仪、象限仪。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
天文学也为人类进入外太空,进行空间探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29年中央研究院在北京古观象台的发展报告中这样批道:“若论宣传天文起见,则德国蔡司厂之天象仪,美妙无比,但价值过昂,处现在状况之下尚谈不到。”1954年,前民主德国对中国有贸易差额,于是便购买蔡司天象仪作为部分外贸补偿,同年9月中央文委决定筹建北京天文馆。1957年,坐落在北京西直门外大街的北京天文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天文馆,也是亚洲第一座大型天文馆。北京天文馆分A馆和B馆两大部分:A馆始建于1955年,1957年建成开放;B馆建于2001年,2004年建成开放。2007年,第59000号小行星命名为“北馆星”(北京天文馆星)。
北京天文馆集展示与教学于一体,通过举办天文知识展览,组织中学生天文奥赛,编辑出版和发行天文科普书刊《天文爱好者》,组织公众观测活动、天文夏(冬)令营活动,“星星是我的好朋友”、“天文馆里过大年”已成为北京天文馆的品牌活动,并组建了“流动天文馆”的科普活动。成为中国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天文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
思窝:花脸
钉个思窝,到此一游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