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物候更迭,自有规律。对此,人们往往会运用“物候”的智慧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借助植物的生长周期来判断气候的变化,或是依靠物换星移来预测季节的更替。而于9月17日中秋佳节,在华熙集团旗下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的艺术生态科技展——《编码物候: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则从数字世界中的城市、生命、微观世界、信息等多个角度切入,以物候的观察方法,为人们开启了全新的认知视角。
本次展览由华熙集团董事长赵燕出品,《信睿周报》艺术与科技专栏“振动的生态”主理人邢丹策展,邀请到了曹舒怡、乔伊·霍尔德、马克·李、达罗·蒙塔格、基因组美食中心、邱宇等15位来自6个国家的新媒体艺术家,并在1000+平米展厅中展出了包含雕塑、装置、影像、VR互动体验、文献作品等形式的多媒介作品,其中有4件作品首次在中国展出。本次展览共分为“算法节律”“代码物象”“数据神迹”三个单元。
在“算法节律”单元,人们可进入一个对时间认知的新维度。曹舒怡的影像作品《茫茫微光贯穿一切》,从神秘的生命集群展开叙述,提出了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星球逻辑,以及不同于雄性气质的人类纪神话与末日叙事的未来景象。当代技术对气象、气候、物候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观测,与古人对周身节气和物候的观测有着跨时间的相互关照。同时,这种通过感知自然逐渐形成的规律性总结,可助人类更好地同自然和谐相处。
在“代码物象”单元,观众们可得以思考物质物象与数字物象的关系。在这个单元大家将看到以生物密码为灵感的数字图像,其中有英国艺术家乔伊·霍尔德带来的由艺术家与海洋生物学家、技术专家共同完成的跨学科项目《神秘生物》。霍尔德在土壤中置有胶片,随时间推移,真菌、细菌、微生物等在胶片上留下了活动的痕迹。同时,其还利用3D建模与人工智能生成了深海生物图像和神秘符号学,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后真相时代主流科学受到挑战这一现象的思考。
在“数据神迹”单元,观众们可探索技术留下的神性痕迹,尽情畅想未来世界景观。《归于星尘》的创作者邱宇,以世界各地的“星”图形作为素材来训练AI模型,从而生成出“星”图形融合和变体的演化过程,后将这一过程的影像投射在了一块陨石之上。星图是文化与自然的交汇,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星图发展的历程与观星方面的研究。从中,人们可解读出个体命运、集体运势,但在浩瀚宇宙面前,所有纷繁复杂的意义都将归于星尘……
《编码物候》展览将艺术与科技有机结合,并从物候切入,启迪了人们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中秋佳节,把酒邀月,我们不由顿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感。明月亘古如斯,人类文明却薪火相传,并在当代迅速发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不妨邀三五好友相约北京时代美术馆,并在艺术世界中得以感知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