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镝 | 如何看待“文字讨好症”?

鸣镝 | 如何看待“文字讨好症”?
2024年10月18日 09:44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近期,“微信文字讨好症”登上热搜,引发广大网友热议。何为文字讨好?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网上聊天时,会斟酌字句,加入一些语气词、表情包等,传递出一种友善亲和的感情色彩。比如在线上聊天中,“嗯”“好”“哈哈”使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嗯嗯嗯!”“好滴~”“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等网络流行用语。

有网友认为,这只是友善的表达,算不上讨好;也有网友表示,有时候不得不用这种表达方式来示好,确实会造成情绪内耗。尤其是当我们面无表情地打出一串“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的时候,觉得自己的讨好型人格仿佛具象化了。“文字讨好”的流行,与社交环境的变化有关。不同于线下面对面交流,线上交流时我们无法通过语气、表情、肢体语言或其他非语言性的符号表达来传递情绪和态度,仅仅通过文字和标点符号沟通会产生非语言信息的缺失,导致原本日常化的表达在线上语境中略显严肃。而经过添加表情符号、表情包、语气助词、叠词、波浪号等略显夸张的修饰,能弥补一部分信息差,将诚恳、礼貌和友好的情绪传达给对方。这对促进文字信息之外的信息传递,是有一定正面效果的。于是,“文字讨好”便逐渐成为线上社交中“约定俗成”的礼仪。

信息网络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络表面上看起来更加频繁便利,但实际上却潜移默化地让人越发孤独和焦虑,这种“群体性孤独”产生的情感疏离、关系冷淡让我们更希望通过“文字讨好”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增进情感连接,重新找到社群归属感。

有部分讨好型人格在其文字交流过程中也表现出讨好型特征。“文字讨好”让人们逐渐习惯用亲密的称呼、过度热情的语气来进行沟通,可能会导致语言在“通货膨胀”中不断贬值。一个词语表达的“面值”越大,实际价值可能越低。当“绝美”“惊艳”“好吃到哭”成为“还行”“一般”“尚可”的惯用表达时,当动辄用“亲爱的”来称呼关系一般的朋友时,我们就会发现表达的“信用透支”了。在社交讨好状态下,需要字斟句酌,用“糖衣”包裹语言,真实情感和意图可能会被掩盖,这不仅增加了沟通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交的初衷。

总而言之,无需纠结“文字讨好”是礼貌还是内耗,表达方式是服务于表达者的,语言文字也仅是交流工具的一种,若任其成为束缚真情实感的枷锁,便本末倒置了。我们需要做的是掌握表达的主动权,让交流回归到准确传递信息的本质,选择让自己舒适的方式,表达出真实的自我,自然会让沟通顺畅和谐。

作者 | 潘江涛

图源 | 网络

责编 | 郑瑜涵 潘江涛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带您聚焦人民日报评论。扫码订阅手机报,获取每周人民日报评论集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