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地铁2号线发生了一起乘客争执事件,起因是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小孩在车厢内吵闹,导致一名男性乘客情绪失控,与孩子的母亲爆发激烈争吵。此事因为涉及“特殊儿童”而受到网友广泛关注,再度引发了关于“儿童在公共空间行为规范”的热议。
孩童“扰民”,老生常谈。无论孩子是否有身体特殊原因,在公共场合哭闹而招致他人指责的事件不在少数。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孩童在公共空间的哭闹问题?这考验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底线。
不少人认为,家长应规范、引导孩子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及时制止他们哭闹;还有人主张,爱哭闹的孩子尽量不要带出门,避免影响到他人。站在成年人对于公共空间规则的理解角度来看,这些说法看似合乎情理,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客观因素——人的天然属性。自闭症儿童无法自控的行为表现是一种天然属性,普通孩子哭闹同样是一种本能的情绪表达。社会规则是成人为了便于生活所制定的,更多是出于效率、秩序和安全的考虑,这固然重要,但并非不可动摇的铁律,尤其对于尚未完全具备理解能力的孩子来说,强行要求他们遵循成人世界的规则既不公平,也不现实。
我们在评判孩童哭闹该不该同“不守规矩”“不文明”划等号时,不应忽视其天然属性。动辄给孩子扣上“熊孩子”的帽子加以谴责,显然不是一个文明社会该有的胸怀。比起孩子不受控制的哭闹,在飞机上强行给一岁孩童“立规矩”、在地铁上冲着自闭症儿童发飙怒吼的成年人,岂不更像是长大的“熊孩子”?
再者,公共空间本就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儿童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而且,天然属性本就该享有优先级的权益,也就是说,在飞机、地铁等公共场合中,我们应适当让渡自身权益,以包容那些具有天然属性的群体。当然,我们强调的是天然属性——孩子本能的哭闹、正常人不受控的打呼噜、老人以及残障人士行动能力受限等,都属于天然属性,而手机声外放、大声吵闹、破坏公共设施等刻意为之的行为不在此列。
在充分理解并尊重人的天然属性之后,我们就不会因孩子哭闹而怒气冲冲地要求“立规矩”,也不会把老人、残疾人的缓慢视作影响正常人出行的障碍,不会对这些自然而然发生的行为产生抵触、抱怨。
社会的文明不仅体现在规则的建立与遵循,更在于对弱小、特殊群体的尊重与关爱。世上每个人都可能是残疾人,人人都曾历经孩提时代,将来也会垂垂老去,只有在相互理解中,整个社会才能容得下不同的声音和情感,真正成为让每个人安心、舒适的家园。作者 | 郑瑜涵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许向竞子(实习)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