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镝 | “情绪消费”,怎么看

鸣镝 | “情绪消费”,怎么看
2024年12月12日 09:39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不开心在网上找个人哄、睡不着连麦找人唱歌、起不了床订个叫醒服务……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当你倍感生活压力的时候,有没有尝试过这样的“情绪消费”?

何为“情绪消费”?简单说,通过消费行为来实现情感满足的行为都可称为“情绪消费”,就如“找人哄睡”“连麦唱歌”等。

然而,这样的“情绪消费”只能暂时疏解情绪,并不能真正解决生活和情感中的问题,加之伴随着“情绪消费”而来的个人隐私泄露、价格不透明、服务不明确等问题,给这种商品化的“陪伴”增添不少隐患。消费者虽然能在服务过程中暂时忘却烦恼,享受片刻的宁静,但这种满足感是建立在短暂的心理刺激之上的,一旦刺激消失,情绪问题便会再次浮出水面。换句话说,“情绪消费”更像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而非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过分依赖“情绪消费”,不仅无法真正解决情绪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心理负担。事实上,产生情绪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生活中人人都会遭遇挫折,无论是工作上的不如意、感情的困扰,还是日常琐事的压力,都可能成为情绪波动的源头,如果总是选择通过消费来逃避,那我们会逐渐失去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可能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不仅无法让人走出困境,还可能陷入更深的情绪深渊,甚至导致心理问题。因此,我们最需要的是提高面对不良情绪的忍耐力,而非寄希望于“情绪消费”带来的短暂刺激。

从社会的角度看,过度依赖“情绪消费”,还可能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当贩卖“情绪消费”服务的商家,其初衷不是让客户的情绪得到根本的改善,只是想方设法获取最大化的“客单价”的时候,种种离谱的操作就出现了。比如,有些网店接线员,通过各种话术,诱导消费者续费、延时或者包月;还有些则索性变“陪聊”为“撩拨”,乃至是大尺度的视频聊天,性质完全改变。并且,当越来越多的人将寻求情感满足的希望寄托在消费上时,社会的情感支持系统就会逐渐弱化,人们可能会变得更加冷漠、疏离,缺乏相互理解和支持。

我们应理性看待“情绪消费”,明白它仅仅是短期内缓解情绪的途径之一,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要积极地培养自我调节和抗压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迎接每一个未知的挑战,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