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管理,现在开始变得简单粗暴起来!
企业人才饱和,就直接裁员;企业人才保留,就直接涨薪。
要么省钱要么发钱,钱似乎已经成为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唯一解。
在激励层面,钱确实好用,毕竟大家都要养家糊口,但钱就能买来忠诚吗?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就说直接点吧:钱可以买到的忠诚,都不长久。
01
只用钱去激励
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举个小例子:
哈佛商学院,在2000年左右曾经做过一次大面积的调研,针对美国血液供应体系和英国血液供应体系,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发现美国的血液供应体系中血液的感染率,要明显高于英国。
哈佛的教授、医院的医生、公益组织负责人从大量的数据中,并没有找到核心差异点。最后还是一位一线的护士发现,美国和英国在采集血液的时候,用了不同的激励措施。
美国是:你献血,就有现金奖励。
英国是:你献血,强调公民责任。
用钱买来的血液其质量反而比不用钱得到的血液质量要低很多,这原因到底是什么?
因为在美国,提供血液的人觉得献血,这就是一桩买卖而已,要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那么他们就对自己血液的质量,以及可能引发的恶果是不太关心的。
但英国不同,英国人讲究绅士讲究荣誉,英国始终在宣传:献血是你的责任和高贵的象征,所以结果自然不同。
在经济学中,有个类似的说法,叫挤出效应,说白了就是在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谈物质奖励,伤感情动机。
所以说,用钱激励是好事,但钱也有它的局限性。
02
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切勿让涨薪留下隐患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原理,大家都知道,但要做起来,却很难。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管理者,痛快涨薪,痛快给奖励,但却留下了诸多的隐患。
比方说:
现在,你们公司的人力资源团队,要共同完成一个校招项目,横跨几月,周期长压力大。周末难免出差,难免加班。
如果企业发布一个措施说:谁在周末来加班,就给谁发多少钱,也许加班的人会增加,但是真正原来自动想做好事情的人也许他就不会来加班了,或者说现在来加班的很多人,他实际上是为了来挣这个加班费的。
原本大家冲着一个共同目标去完成,现在就不知不觉地把员工的行为动机从道德承诺或者个体责任,全部切换到物质利益的这个频道上。
不是说不用给加班工资,而是对于那些优秀的人才,对他们来说,先定好目标并做好事情,远比当下谈什么加班工资更为重要。
做事的人,先看事情,再看其他。
就比方说:当有人,去找一些知名企业的HRD去帮助一些遇到瓶颈的小企业走出用人困境,如果你一开始出2000元作为报酬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接这个请求,因为知名企业的HRD他们的一个月收入几万几十万,不会有人为了2000元而赚这个钱。
可如果说是义务为他们提供服务,就完全改变了性质,律师感到是一种道德使命感、强烈责任心在驱使他。
这就是自我驱动力。
有些时候,钱并不能解决问题。
03
有钱,不一定能使鬼推磨
罚钱,可能会带来更糟的结果
我们HR都知道,非物质激励有两个逻辑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高覆盖率
二是奖励形式多样化
我们就单以职位体系为例,职级体系也是荣誉体系,功勋墙也是荣誉体系,这类似军队的军衔,很多将士就为了肩上多一道杠杠,或一颗五星,或一面五星红旗,就可以赴汤蹈火,因为那是信仰。
很多企业,一遇到员工心理有想法,或者想激励员工,就用花钱的方式。其实涨薪给奖金,只是激励员工的一种方式。很多管理者都忘记了,能使鬼推磨的也不一定是钱,收拢人心的是共同的文化与价值观。
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的话,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够看到很多物质刺激、金钱刺激失效的现象。甚至不仅仅是失效,而且是反过来形成一种负激励。
我们同事水果君,她是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她孩子所在的幼儿园有晚托班,但幼儿园有一个规定,就必须在六点三十分之前,需要家长去幼儿园接孩子。
水果君告诉我们,现在家长们其实都很忙,晚上能准点下班很难,所以有不少宝妈宝爸在接孩子的时候会迟到。
幼儿园也很无奈,有些家长到了晚上8点才来接孩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幼儿园的园长想了一个办法:
只要迟到一次,家长就会罚款200块钱,200块钱作为所有小朋友平时的下午茶补贴,按道理这个举措很人性化,也考虑周全。
但实际情况却是,罚款并没有让迟到的人减少,反而迟到的人猛增。
为什么?
因为这些家长认为,自己用200块钱已经购买了一个迟到权。结果很多人都开始迟到,而且是连续的迟到。
原本只是用道德承诺解决问题的,反而切换到了物质利益的频道。
所以,瞎涨薪,瞎激励,真的会带来需要隐形的问题,这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如果你想解决激励方向的问题。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