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深入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基本建成

我省深入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基本建成
2024年12月18日 09:43 中国兰州网微博

我省深入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2023年,我省沿黄9个市州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1%

●截至目前,国家级绿色制造业载体59个,占全省73%

●截至11月底,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居全国第二位

●1至11月,全省新能源发电量居全国第二位

●高原夏菜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马铃薯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

●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12月17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感恩奋进,黄河之滨会更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记者了解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省以产业绿色转型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奋力书写新时代“黄河故事”,擦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底色。2023年,我省沿黄9个市州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1%,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由12.4%提高到15.6%。

据介绍,在产业绿色转型方面,我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全面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截至目前,黄河流域规上企业2071户,占全省66.2%,比2019年增加917户,增长79.5%;国家级绿色制造业载体59个,占全省73%,比2019年增加53户;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76个,占全省72.4%;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49个,占全省79.33%,比2019年增加391户,增长247%。清洁新能源产业不断壮大,已逐步形成全国新能源产业链条最完整、聚集效应最明显、辐射带动能力最强劲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全产业基地。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超6110.23万千瓦,装机占比超63.88%、居全国第二位。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十三五”末下降11.4%、14.7%,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以上。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新材料产业着力推动“原材料”向“新材料”转变,依托各类创新平台,“手撕镍”、羰基镍、高纯铁等一批新产品实现产业化。新材料领域已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8家,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5家。生物医药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兰州高新区定连园区、陇西中药材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医药产业园区渐趋成熟,已形成了涵盖现代中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化学药以及生物医药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全产业体系。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基本建成,网间平均时延降幅达83.7%,极大地提升了全省网间传输性能。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效益稳步提升,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今年1至11月,全省新能源发电量746.51亿千瓦时,占比达到35.98%、居全国第二位。

在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建设方面,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比达到20.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0.69%,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2.19%。累计培育各类技术创新平台940个,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1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46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9家,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14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8家。全省生物疫苗及其制品临床批件数量达到14个、生物安全P3车间数量达到4个,动物血清产量、肉毒素产量、口蹄疫苗产量等多个重点产品和指标排行全国第一。

在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在国内率先出台《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条例》,建成高标准农田790万亩。有效推动“节水增粮、节水增效”,黄河流域每年推广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45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11万亩。2023年全省优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4436万亩,全产业链产值5791亿元、较2020年增长62%。牛存栏、出栏分别居全国第七、第八位,羊存栏、出栏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六位,高原夏菜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马铃薯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发布会上,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坚持把产业绿色转型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体现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万山)

来源:兰州日报

编辑:张艳玲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