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倾力打造黄芪全产业链

山西大同倾力打造黄芪全产业链
2024年06月07日 10:27 聚焦山西新闻

“浑源黄芪产业既沿用了传统的抚育模式,保障了恒山黄芪优异的药效品质,同时又利用数字技术在产业化进程上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在中药材产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发展前景。”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第十一届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会上对浑源黄芪人种天养的仿野生种植模式表示高度赞赏。

黄芪作为君药的一种,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各种功效。大同市浑源县被誉为“中国黄芪之乡”,是“正北芪”原产地,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就有黄芪种植的记载。生长在北纬39°、海拔2000米山脉的恒山黄芪,其皂苷含量是《中国药典》标准的三倍多,甲苷和毛蕊异黄酮含量更是远高于全国同类产品。

近年来,大同市委、市政府把黄芪产业作为全市特色产业之一,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中医药产业向纵深发展。2023年全市黄芪面积37万亩,产量9000吨,企业、合作社达333家,产品近70种,实现一产产值1.4亿元,全产业链产值8亿元,黄芪面积、产量和产值均排名全省第一。

精深加工 完善黄芪产业链条

近年来,大同市不断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药用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研发黄芪的药食同源类产品、功能食品、特色产品以及保健、化妆等方面的延伸产品,加大对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等研究,进一步推动恒山黄芪产品向高端产品发展。目前,全市从事黄芪种植、加工、销售的企业和合作社共有333家,黄芪相关产品种类有黄芪粉、黄芪蜜、黄芪羊肉、黄芪鸡蛋等70种。

浑源县是中国黄芪之乡,是中国“正北芪”的道地原产地。生长在北纬39°、海拔2000米山脉的恒山黄芪,采用野生抚育方式,不施加化肥和农药,采刨周期6年以上,其皂苷含量是《中国药典》标准的三倍多,甲苷和毛蕊异黄酮含量更是远高于全国同类产品。2023年,浑源县黄芪种植面积达28.1万亩,产量6700吨,带动全县4300脱贫户1万余名脱贫人口,人均增收1万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助推全国知名药企落户大同

引进国内知名大型药企,在药食同源产品和药品行业高端产品研发上寻找突破口,体现恒山黄芪品质优势和价值,实现黄芪产业弯道超车。走进浑源黄芪文化园,入口处,“金井玉栏菊花芯,皮松肉紧气药王”,一张完整的黄芪植株图呈现眼前。展台上的文献将浑源黄芪的前世今生、药食价值、涉芪古方等清晰标示,循着这些记载,一幅恒山芪农培植、刨挖、加工黄芪的图景徐徐展现。

浑源县黄芪文化园占地21469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是集康养、休闲、消费于一体的一站式黄芪综合体验空间,是中国首家黄芪大健康文旅产业园,主要包括黄芪博物馆、黄芪加工互动展销区、芪遇时代体验区等板块,现已入驻厂商56家,展销产品1014种。

拓宽渠道 打响品牌

作为大同市黄芪的主产区,浑源县不断扩大恒山黄芪在港澳及海外市场影响,今年以来,大同市参加晋港澳各界交流座谈会议8次,初步搭建起浑源与粤港澳三地联动、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高标准对外宣介,成功举办北岳文旅和恒山黄芪港澳推介会,与澳门德泰合康有限公司、澳门中医药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恒山黄芪认证标准数字化技术国际转化落地澳门和横琴。目前,恒山黄芪现已远销东南亚、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美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同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市将充分依托北方药材交易批发市场,推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运用,打通黄芪种植向加工、流通、销售等二三产业连接的路径,支持黄芪产品精深加工、检验检测、交易平台、标准化体系等建设,利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带动产品营销,实现中药材产品打进全国市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