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沈海涛
近期,代下单消费模式在网络上快速兴起。所谓“代下单”,是指顾客挑好商品,线上联系中间商下单购买,购买成功后顾客再领取使用。这些中间商日常搜罗消费者未加留意的优惠渠道,或利用掌握的商品服务的内部价和优惠,以低于官方价、高于优惠价的价格售出,赚取差价。 (10月9日《工人日报》)
□王军荣
很多东西“专业的”和业余的确实有所不同,因此不可否认“代下单”可能带来一定的实惠,实践中也的确有部分消费者享受到了“代下单”的便利,然而更多情况表明,“代下单”并非全是好处,还有着这样那样的弊端。因此“代下单”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体验。就普通消费者而言,笔者认为不妨先对“代下单”保持距离,以防上当受骗,同时慢慢观察,确认无虞后再去使用。
从表象来看,“代下单”貌似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不管是消费者、中间商还是商家,似乎都是赢家——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得商品,“代下单”者能赚取差价,商家也能迎来更多的顾客。不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行业规范有序、任何一方都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可实际情况恐怕不是如此乐观。
一旦服务方有着其他心思,想赚合理服务之外的钱,那么对客户来说就潜藏着一定的消费风险,同时极易引发各种纠纷。比如部分优惠权益原本只应局限于特定客户,将其用于牟利本身就有可能属于违约行为,如果金额较大甚至可能涉嫌非法经营。不仅如此,在“代下单”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消费者提供姓名、电话、身份证号、地址等信息,这无疑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隐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代下单”的模式下并非消费者本人与商家建立合同关系,而是“代下单”方与商家建立合同关系。如果出现商品质量等方面的纠纷,消费者只能通过“代下单”方来维护自身权益。消费者直接去找商家,商家或许并不认可,这样一来,维权过程将会变得十分棘手。
同理,“代下单”的商品和服务质量也可能因此出现其他变数。一些不良的中间商可能会提供假冒伪劣商品或者虚假服务,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更严重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代下单”而遭遇诈骗的事例屡见不鲜。比如近日,杭州市民杜先生花费 7.99 元购买了一张价值15元的品牌茶饮优惠券,打开链接领取后,不但没有领到优惠券,反而由于绑定了银行卡、信用卡,被免密支付扣费1万余元。
特别是目前,“代下单”服务通常都是在“私下”开展,一方面不存在行业规范,另一方面也难以进行监管,一旦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就会面临维权困难的问题。消费者要保持警觉,谨慎使用这一服务,不要过度贪图便宜,以免馅饼变成陷阱。
尽管这波“代下单”兴起迅猛,但是越是如此,消费者越需保持清醒,千万不要一时糊涂,因小失大。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