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据点、拔炮楼,是人们对八路军在敌后根据地进攻作战时,经常想到的场景。
在华北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形上,日军和日伪军进行防御作战,就是因为“有恃无恐的欺负我们没有炮”,才敢在大平原上修建这样高耸的炮楼。
曾任八路军冀南军区副司令员的王宏坤,在《再忆征战生涯》书中,就有这样的感叹:
敌人对我进行‘囚笼政策’,在平原上大修碉堡、炮楼,安据点,我们那时没有炮,要摧毁它,要下很大功夫。所以有时日军一个小队住在一起守着据点碉堡,我们也一时奈何不得。
我们也曾缴获过几门山炮,但都因缺炮弹,没法用。炸药也没有。攻据点有时采取土作业,挖地道,用土炸药炸,需要的时间不少,还要受很多条件限制......
如果我军那时候有九二步兵炮,有山炮、迫击炮,有黄色炸药,子弹充足,那就好多了,我军在攻坚能力会增强很多倍。有了这些,敌人要搞“囚笼政策”,摘格子网就困难多了,即使敌人这样搞,他的伤亡就会大多了。所以说,武器虽不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但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因此,我们八路军在普遍缺乏火炮的情况下,还能取得如此成绩,这本身就是一段又一段英勇抗争的血泪壮歌。
攻占碉堡
那如果
我军的一个团有一门炮的话,那华北敌后战斗的局面会是什么样呢?
八路军115师教3旅7团就有一门炮,还是在1941年的一个歼灭战潘溪渡伏击战,成功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一门九二步兵炮。
但是,没有炮弹,只能是摆设。
这一摆设就是三年。
直到我军兵工技术人员经过千辛万苦成功仿造炮弹,这门炮才终于可以派上用场。
就是这一门炮弹,7团的敌后斗争形势,也随即发生改观。
老战士陈满地,在回忆文章《跟着曾思玉司令员反“扫荡”和反“蚕食”》里面就回忆过这门炮首次参战的场景:
这次是攻打侯庙据点的战斗。
我和炮排何排长走出炮阵地,来到伪据点外观察我们自己造的炮弹的爆炸效力。只见3层楼高的碉堡被拦腰炸开了一个大洞,上层象耷拉着脑袋歪歪斜斜,摇摇欲坠。
老何兴奋地说道:
“敌人过去欺我无炮,利用扫荡做掩护,突击抢修碉堡对我蚕食,现在他们这个如意算盘不灵了。”
八路军占领日军炮楼
陈满地也颇有感触地说:
“我们用从鬼子手中夺来的炮,打掉日伪据点,这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了这门步兵炮,7团不仅使拔炮楼变成一件快捷的事,打日伪据守的县城我军也可以以付出更小的代价,开始有些得心应手了,甚至可以不用开炮就可以迫使伪军投降。
因此,可以看出,我军一个团,哪怕只有一门缴获的步兵炮,整体的斗争局面就可以完全不一样。
不禁让我想起了,《亮剑》中,李云龙率领独立团攻打平安县城中,那一门意大利大炮,可以直接轰开平安县城的场景。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