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样的45度青年?

你是哪样的45度青年?
2024年06月16日 20:05 中国石油报

45度青年

是当代的一个网络热词

往往用来形容这样一群年轻人

躺也躺不平,卷也卷不动

在躺平与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然而

45度角也是蹲踞式起跑姿势

积蓄力量,蓄势待发

本文主人公选择了后者。他始终保持着45度角躬身向前的起跑姿势,两脚抓地、看向前路,时刻准备迈开步伐、征服新的石油路。

为了这45度角,他一直在学习、积累、实践。“充电”,是为了更好地奔跑。

人物档案

姓名:王天柱

年龄:36岁 

单位:华北油田采油五厂

岗位:副总工程师兼新能源发展中心主任 

履历:2012年到华北油田公司工作,历任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发规划岗技术员,采油五厂地质研究所油田动态岗技术员,作业区副主任、党总支书记、主任等;2022年起任采油五厂副总工程师兼新能源发展中心主任;2024年荣获华北油田公司“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工作格言:厚积薄发、行稳致远,“青力青为”、奋进“油”我。

猝不及防的实习期

站在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楼下,刚从西南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王天柱,还没来得及畅想,就被拉上了前往基层一线实习的班车。

那是2012年6月,对每一个从象牙塔走出的学子来说,是人生意义上新的开端,王天柱也不例外。通过“校园双选”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就业机会,让此刻见到的华北油田公司就像刚刚揭开盖头的新娘。好奇、欣赏、憧憬,充盈着他激动的心。

但要去基层实习1年的公司统一安排,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好似新婚伊始就被派往前线出差。“研究生不应该在研究院搞研究吗?”在同批所有实习生的不解中,茫然、忐忑、不甘,随着路途在他们胸中颠簸起伏。

采油五厂这个与王天柱有着不解之缘的二级单位,正敞开热情的双臂,等待着这批实习生的到来。

王天柱被安排到荆丘采油作业区荆一站维修大班岗位实习。当时的站长刘基田见到白白净净的他,第一句话就是:“一看就没干过体力活,在这让你练出肌肉!”听到这里,王天柱因不了解而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他感受到了一线员工的朴实和真诚,感觉他们很像家里的大哥或者父辈。

接下来几天,紧注水泵盘根、换皮带、维修设备等工作,都是站长、师傅带着几名维修大班与他一起干。大家群策群力,一起流汗,酣畅淋漓。

然而,正当他沐浴在“家文化”的氛围中而心生欢喜时,一次“拿工具”的安排,让他吃了一记当头棒喝。

当时,一口井的曲柄销出现偏磨情况,站长让他去库房拿工具。谁知他拿好管钳、大锤等工具赶回去后,却被告知少拿了一样工具。

“刚背过《百问不倒》吧?回去路上想想该拿什么!”站长严厉地批评了他,却没明确告知少了什么工具。

在回库房的路上,王天柱一边走,一边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过着《百问不倒》书中的知识,找到相关问题反复确认着几样工具,终于想到是撬杠没带。恍然大悟的他,马上一路小跑去拿工具,同时意识到:“光会背书不行,还得在实践中历练。”这是他当时体会到的在基层一线实习的意义。

再返回现场时,看到师傅们都在等着工具,他感到深深的自责。因为“工具不齐”这件小事,耽误了工作和大家的时间,他体会到了严细认真的重要性。

“还好这次维修不是争分夺秒的任务,让你吃这一堑是为了长一智,以后不至于耽误更大的事情。”站长把他单独拉到一旁,苦口婆心地教导着。

采油五厂“严管厚爱”的“家文化”,第一次在王天柱心里扎下了根。

维修岗位的本领还没学透,包括王天柱师傅在内的10名维修大班人员因紧急任务被抽调走了。人员紧张,王天柱不得不加强技能学习,同时暗下决心:一定不能在新师傅面前丢人!

白天卖力干活、晚上刻苦学习,构成了他在站上的日复一日,也使他快速成长。

学到手的技能,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又过了4个月,束6井投产,荆一站的维修大班又被抽调走了7名,仅剩王天柱等3名大班。担子日益沉重,却没有把他压垮,因为现在的他已是底气满满。

束6井投产期间,需要一个“跑腿的人”,作为荆一站和新井之间的联络员。因为是年轻小伙子,王天柱优先当选了。

由于进井路还未铺好,蹚着水、踩着泥、深一脚浅一脚的坎坷,也曾让他委屈过。但这样的环境让他想到了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的铁人王进喜。课堂中遥远的故事正一步一步向他靠近,他仿佛听到王进喜对他说:“加油,小伙子,踩过泥,脚步才会更扎实!”

心中的这句勉励,不仅支撑他踏过进井路,还支撑他在旁观同批实习生陆续辞职、被调离的过程中,坚定地做好一颗螺丝钉,在钻进每一毫米时,都拧好拧紧每一个丝扣。

新井投产不是轻易能碰到的,王天柱抱着增长见识的心态开启了新的求知之路。

“去问问束6井什么时候启抽。”每次有站长派来的问询任务,他都像接到了一个好差事,乐呵呵地赶紧跑去。因为他可以借这个机会到钻井现场观摩学习,也可以向钻井队的师傅多多请教。性格本内敛的他,每次都和作业工聊得不亦乐乎。

半年间,他见证了束6断块从刚投产的一口新井扩大为十几口井,以及建储罐、建站点的过程,最后还体验了1个月住板房的驻站生活。

他的头脑和精神像束6井一样,一点点地在这片土地上丰盈起来。他甚至熟练掌握了一门手艺——补自行车轮胎,还包下了全站的补胎工作。

2013年6月的一天,伴随着阳光洒下,银白的油罐金光闪闪。王天柱依旧跟着师傅重复着量油、打铅封、拉油、巡检等工作。没想到,这是他实习期最后一天的工作。

带着通知来接他回研究院的师傅评价说,他是这批实习生里唯一在分配岗位上坚持到最后的,大家一致评价他踏实肯干、爱学习好钻研!

在返回研究院的车上,王天柱回想着来时路,总结道:“原来,实习期是用来蜕变的。”实习期这一年,让他行事风格更加沉稳,遇到困难更加勇敢。遇到的人、经过的事,都成为他人生路上的铺路石,撑起更远更宽的成长之路。

  “小火慢熬”的科研路

回到研究院,王天柱首先做的是SEC储量评估工作。这个工作,每天需要处理百万个数据,错一个数据就会导致数据模型分析推倒重来。他将在基层干活的严细认真劲带了过来。熬,是他对那段工作最深的印象。熬人、熬夜,就在“小火慢熬”的过程中,他被领导看中,去了开发评价岗位。

到开发评价岗位没多久,领导就把采油三厂的配产任务交给了他。开发评价工作需要具备战略眼光,而初来乍到的王天柱只有理论知识,对三厂的现状摸排得不够。认识不到位,怎么能为厂里的规划部署作出直观的决策依据?

他开始翻阅相关的《开发志》,厘清油藏开发动态,记住每个具体数据,积极与三厂地质技术人员沟通交流,以求掌握开发现状、摸清油藏的脾气秉性。掌握了经验、方法和思维,加上在五厂实习所学,第二年,他就能独立完成一个采油厂的配产方案。

他的快速成长让身边人啧啧称奇,他自己却云淡风轻。他说:“一个配产方案改三五十遍是很正常的事。”

改方案是需要转换思路的。为此,王天柱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在研究院工作的2年间,他最长近2个月没有回过家,连到五厂参加开发大调研的几天,都是几过家门而不入。他白天开会调研,晚上加班分析,每天保持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强度。

尽管累,但王天柱认为,不能因为累就停止深入思考。“思维不能禁锢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领域,不能只埋头钻研眼前的范围。埋头研究,也别忘了抬头看路。”他说。

女儿出生后,王天柱申请调回五厂地质研究所工作。一开始,他没有被分配具体工作,每天就是抄开发数据。他主动找到构造图、对比图,一口井一口井地梳理井史。每口井是哪年投产、在哪个油层、静态动态参数是多少,都装在了他的脑子里。晚上睡前眼睛一闭,他就开始在脑海中构建模型。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个月后,油田开发室大部分主力被安排去基层帮扶,就剩下3个人。王天柱成了师傅,带着2名新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必须担当”是王天柱心里最先冒出来的4个字。他用1周时间带着2名新人恶补了相关油藏的动态开发史,随后编制了下一年度的综合调整方案,开始了从科研“小兵”向管理者的跨越。

隔年年初,“捡漏”的事又一次发生在王天柱身上。在课题立项时,《区块经济效益评价》课题没有人做,而这正是他曾在研究院研究的范畴。他觉得,就算这项工作对采油厂来说是边缘性的工作,但既然已经立了课题,就不能“挂空挡”,于是毅然认领了,并最终因这个课题的出色表现获厂级二等奖。

一次机遇就像一扇大门,抓住了也许就能到达新世界。有一天,厂总地质师设定了一个前沿性课题《合理采液强度开发政策研究》,指定王天柱来牵头研究。他沉下心,针对五厂同类油藏的不同采液强度历史开展动态研究,最终形成4种形态下3个不同阶段的12项开发策略,经过现场试验,直接提高采收率5%至10%,获得年度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个课题研究前前后后改了57版。”王天柱回忆,那一年,他很多梦境里是油藏构造图。

为落实技术人员持续下基层帮扶的工作制度,王天柱于2017年至2022年先后到荆丘和辛集采油作业区任责任师、副主任、党总支书记、主任等职务。专注钻研的技术人员在5年间锻炼成了生产、安全、党务等业务样样精通的多面手。

“在基层,组织协调能力很重要。”靠着真诚、韧劲、干劲,王天柱获得了从上到下的一致认可,成了年轻干部的典范。

“无中生有”的新赛道

2022年,随着集团公司层面加大油气新能源业务发展的力度,王天柱又一次走到了人生的转折点。当接过领导交给的新能源业务重担时,相比信任,他感受到更多的是压力。

“青春就是要勇于挑战,插上本领的翅膀,与石油事业一起腾飞。”他将自己的命运与石油事业紧紧相连。

新能源业务在采油厂是零起点,意味着没有现成的人员、空闲的场地和成熟的技术。然而,如同之前不断变换的学习、工作经历一样,王天柱再次积极转型。没有,就去创造,让它“无中生有”。

他组建起仅5人的“绿色低碳青年突击队”,一趟一趟地到地方部门洽谈、提交审批流程,获得政府光伏备案指标,同时带领团队成员学习新能源知识、技术,摸排辖区的风能、光能、地热等资源。

基础已打牢,但“铺开摊子蛮干”是不行的。如何形成新能源的良性循环、产量的有序接替,实现“油气新”融合发展,成了王天柱的又一重大课题。

他着手调研“新能源可以解决采油厂哪些难题”,终于找到了“利用采出液余热资源,解决外购燃气替代问题”这把“金钥匙”。

采出液余热资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为了找到温度高、回灌好、产液能力强的闲置井,王天柱带领团队驻扎资料室,用1周时间对160余口闲置井进行了6轮筛选,终于遴选出深南油田2口“宝贝井”,走出“油田”转型“热田”的第一步。

在“深南油田采出液余热利用”项目实施过程中,难题接二连三地出现。其中,采出液矿化度高、防腐阻垢难度大,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行业难题。而新兴产业出现问题时,往往没有成熟的技术可借鉴,没有前辈可以请教。

面对“拦路虎”,王天柱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坚定地把这条路走下去。当时是炎热的8月,他带领团队马不停蹄,10天调研6个现场,终于形成了全链条的防腐阻垢体系。

“干事创业不是一味向前冲、去拿成绩,而是要把事情干扎实。”王天柱说,不断去复盘、总结、分析,才能实现业务能力的提升。

“不知足”的王天柱,从没觉得哪项工作“干得可以了、不错了”,他总是不断回味、琢磨干过的活。

在他个人工作习惯的带动下,团队建立起了“复盘评价”制度,每名成员都形成了“复盘思维”,从后评价中总结出一套技术和管理经验,团队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佼佼者,今年5月,王天柱获评华北油田公司第十二届“十大杰出青年”。

“我就是一块光伏板,需要不断吸热、发电,维持生命。我愿以青春之我,谱写绿色低碳转型的奋斗之歌!”在华北油田公司的青年报告会上,王天柱的“青春宣言”响彻报告大厅,激励着每一名在场的青年员工。

文字:王晓萌 曾锐 李琦

封面图:大连石化 陈波

图片: 王晓萌

编辑:姚婕娜

审核:向爱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