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人们对疟疾及其它蚊子传播疾病的意识,每年的8月20日为定为世界蚊子日。
据世界卫生组织,每年超过70万人因蚊虫叮咬致死,成为动物界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一大致命“杀手”。为抵御这些不请自来的“小客人”,市场上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驱蚊产品。其中,驱蚊贴在近年因其便利性而成为市场上的宠儿。
但使用者对驱蚊贴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些认为该类产品成分天然、安全有效;但同时也不乏消费者认为驱蚊贴是“智商税”,根本没有驱蚊功效。
本报告将通过驱蚊贴市场现况、生产工艺及成本、成分安全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揭开驱蚊贴的神秘面纱,一起探究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市场乱象,帮助消费者在选购时做出明智的决定。
驱蚊贴需求激增,市场分散
驱蚊需求古已有之,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驱蚊市场容量奠定基础,该行业发展将持续稳步向上。据灼识咨询预计,2024年该市场零售额达120.06亿元,2020年至202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28%。
按产品类型划分,市面上在售的驱蚊产品包括蚊香(盘式)、电热蚊香片/液、驱蚊液、驱蚊贴、驱蚊手环、花露水等。其中,蚊香、电热蚊香片/液等室内驱蚊产品的市场份额较高。
据华经产业研究数据,2022年国内驱蚊用品行业市场中,电热蚊香液的市占率约为23.5%,排名第一。花露水紧随其后,市占率为21.4%。此外,蚊香产品的市占率亦较高,达12.4%。
不过,近年来,受益于户外游玩的盛行,蚊虫防控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带动了户外驱蚊市场的发展。同时,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驱蚊产品的需求也从传统的消杀方式转向驱逐预防。
这为驱蚊行业带来新的动力,推动了驱蚊产品的创新。驱蚊贴因宣称成分天然温和、携带方便而广受消费者青睐。
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5月发布的《驱蚊产品消费观察》报告显示,随着炎热夏季的到来,驱蚊产品迎来消费旺季,婴童花露水/金水、驱蚊贴、婴儿驱蚊手环、驱蚊手环等产品成交额环比增长均超100%。
目前,驱蚊贴市场竞争格局较分散,市场集中度较低。主要参与者包括母婴企业(润本、松达、十月结晶、babycare、戴可思等)、医药企业(葵花、仁和、白云山、北京同仁堂、振德等),以及地方性企业。
京东平台上,按每日销量与销售额统计发布的《婴童驱蚊用品热卖榜》中,截至8月19日,润本叮叮植物精油贴(60片)的销量超200万,排名第三,远超驱蚊液、花露水等其他产品。
天猫根据近7日的销量及成交金额排序发布的《防蚊贴热销榜》中,截至8月19日,润本、日本叮叮、子初、葵花等知名品牌均榜上有名。其中,润本植物精油贴的销量超80万,日本叮叮植物防叮贴的销量在20万以上。此外,一些小众/地区品牌如植物小熊、绿鼻子、百康普等也入选热销榜。
《消费者报道》记者走访了多家线下商超及母婴店,部分店员表示,与驱蚊液/水相比,驱蚊贴的单价更便宜、占用空间少、携带更方便,更主要的是驱蚊贴宣称无毒安全,因此家长们对驱蚊贴的接受度会更高。
不过,也有店员表示,部分家长认为驱蚊贴没有效果,回购率相对较低。
售价20元,生产成本约占1/8
价格略低于驱蚊水的驱蚊贴,其生产工艺及技术门槛情况如何?
按成分划分,驱蚊产品可分为植物源和化学合成两大类。其中,化学防治是目前卫生防疫领域不可或缺的主流方式,蚊香、电热蚊香片/液、花露水、驱蚊液等,基本都是通过添加避蚊胺、驱蚊酯、除虫菊脂类等化学驱蚊成分,以达到驱蚊作用。
该类产品作为一种液体产品,在研发过程中,需进行毒理、药效、使用者健康风险等方面的检测和评估;在生产过程中,需通过精确称重、控温恒温、配件组装等工序,确保药物在溶剂及其他助剂中分散均匀,形成稳定均质的状态。
而驱蚊贴则是以贴纸的形式吸附在皮肤或衣物表面,通过释放一定的驱蚊成分来达到驱蚊效果。这类产品主要通过植物萃取方式,提取能趋避蚊虫的成分,再通过滴油等工序将精油滴入无纺布贴纸。
对比之下,驱蚊液的研发生产工艺可能涉及较多的化学合成及配方研发环节。虽然驱蚊贴的植物精油提取和应用同样需要一定的技术知识,但相比化学合成物质,天然成分的获取和应用可能在技术上相对较易。
以润本蚊香液的生产工艺流程为例,该类产品需经过称量、药液配置、混合搅拌专业溶剂、检测、罐装、组件、旋盖、包装、检验等工序。
驱蚊贴的生产工艺则相对简单,通过称量、料液配制、检验、滴油、包装、检验等工序及可入库待售。
值得一提的是,润本股份IPO招股说明书披露,润本叮叮植物精油贴(36片装)的单位成本在2.42元~2.66元之间,毛利率约为70%。而该款产品的市面售价为19.9元,约为生产成本的8倍。
植物成分≠安全温和
目前,权威机构认证推荐的安全有效的驱蚊成分主要包括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KBR3023,又名埃卡瑞丁)、驱蚊酯(IR3535,又名伊默宁)、柠檬桉油(OLE)或其提取物柠檬桉醇(PMD,又名对薄荷烷二醇)。其中,前三种为化学合成物,后一种属于植物成分。
从驱蚊效果看,避蚊胺的效果较好且持续时间较长,派卡瑞丁和驱蚊酯次之,柠檬桉油的持续时间较短。
通过对比可发现,目前市面畅销的驱蚊贴成分主要包括香茅精油、艾叶精油、(柠檬)桉叶精油、薰衣草精油、薄荷精油、茶树精油等。
不过,现有的动物实验表明,柠檬桉油在一定浓度下存在毒性,且该成分含有萜类烯类烃类化合物,可能会导致过敏,因此,部分欧美国家明确提出禁用于三岁以下儿童。
此外,宝宝皮肤吸收较快,大量频繁使用含酒精制剂,容易吸收过量,引起毒性反应。若产品中含有薄荷脑/醇、樟脑等成分,2岁以下儿童过量摄入还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因此,家长在选购驱蚊贴时应尽量避免上述成分。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我国《防蚊驱蚊类产品认定的意见》规定,如果产品的标签、说明书标明该产品具有防蚊驱蚊功能,无论其有效成分是化学成分还是植物源性成分,该产品都属于农药范畴,依法应当按农药进行监督管理。
另据《农药管理条例》,农药产品包装必须贴有标签或者附具说明书。标签或者说明书上应当注明农药名称、企业名称、产品批号和农药登记证号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号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号等。
简言之,市场上销售的防蚊/驱蚊贴必须提供农药登记证号和农药生产批准证书号,且上述信息必须标示在包装上。
综上所述,一款合格的驱蚊贴需具备以下条件:①产品应含有效驱蚊成分;②具备农药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号,且包装上应标示相关信息。
行业乱象丛生
如前文所述,凡是宣称具有防蚊驱蚊功效的产品均须纳入农药范畴,但仔细观察可发现,目前市面上的驱蚊贴大多不叫“驱蚊贴”,而是“植物精油贴”、“植物防叮贴”等。
在电商平台上搜索“驱蚊贴”,仍可看到众多相关产品,其产品名称处亦标识了“驱蚊/防蚊”字样。同时,商家还在页面介绍处宣称“无毒”“孕妇及婴幼儿适用”等字样。
在实际收到的货物包装处,驱蚊防蚊功效的字眼荡然无存,产品名称为“植物精油贴”,且未标示农药登记证号等相关信息。咨询人工客服后,对方并未正面回复问题,转而表示若需要效果更好的驱蚊产品推荐使用驱蚊液,并称驱蚊液具备农药登记证号。
针对上述现象,广东盛众律师事务所律师胡博铿对《消费者报道》表示,“产品没有农药制剂登记,或者有效成分没有原药登记却宣称有驱蚊功效,涉嫌虚假宣传”。
此外,胡博铿还指出,广告宣传与产品包装以及产品本身不一致,是商家变相逃避法律的手段,建议消费者看准具体产品,必要时可收集充分证据,证明该宣传直接指向或关联到对应的产品,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投诉商家虚假宣传误导消费。
有调研发现,市面上的驱蚊贴普遍都未申请农药登记。据江苏省农药管理部门,近八成新型防蚊驱蚊产品无农药登记证或农药生产许可证。而未持证的防蚊驱蚊产品均属于假农药,严禁在市场流通销售。
有分析认为,农药登记资料涉及产品化学、毒理学、药效和环境影响等试验,要求较严,商家将驱蚊贴命名为精油贴,可免于提供上述资料,同时还能规避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含有效驱蚊成分的驱蚊贴具备驱蚊/防蚊功效,但该类产品属于农药范畴,而农药皆有毒性,那商家宣称的“无毒”就是伪命题。因此,即便产品能有效驱蚊,商家为了不与“农药”挂钩,宁愿改名为“精油贴”。
驱蚊贴市场乱象远不仅于此。
研究发现,部分植物次生物质如α蒎烯、桉树酚、柠檬烯、异松油烯、香茅醇、樟脑和百里香酚等可对昆虫表现出明显的驱避活性。在此背景下,某些商家宣称驱蚊贴成分来自植物,温和安全、无毒无害,孕妇及婴幼儿适用。
对此,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专家认为,天然植物类产品,未经毒理性实验和合规性登记添加,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家用卫生杀虫用品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柏坤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天然并非安全的代名词,消费者在选购天然植物精油类产品时,要辨别是否为合法登记的产品。
这主要系,植物成分含多种已知或未知过敏原,如柠檬桉叶油中的香茅醇便是已知过敏源,会导致皮肤过敏并迅速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存在诱发皮炎和溃烂的可能。而植物精油添加量尚未统一限量值,滥用该类成分存在潜在风险。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王琼亦对《消费者报道》表示,市面上未经农药登记的植物精油贴可能也没有经过经过毒理实验及安全性测试,其中的植物、香料、辅料等成分都有可能是致敏原,从而引起皮炎等不适症状。
需注意的是,卫生用农药登记资料涉及的试验对象并未评价对婴幼儿和孕妇的影响,母婴领域尚无测试指标和产品分级。这意味着,驱蚊贴标注“孕妇、婴儿专用”只是销售噱头,家长应避免被误导消费。
据《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卫生用农药标签中不得含有虚假、误导使用者的内容,其中就包括标注适用于儿童、孕妇、过敏者等特殊人群的文字、符号、图形等。
此外,天然植物精油原料较贵,若驱蚊贴售价十分低廉,应警惕产品是否使用添加了成本较低的劣质化学合成精油。该类合成精油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对应的驱蚊贴是否安全有效仍待商榷。
多方合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消费者报道》研究发现,目前,国内新型防蚊驱蚊产品(如驱蚊贴、驱蚊手环等)市场基本以企业自行制定的企业标准进行质量控制,行业暂未有专门针对该品类的产品标准。尤其是以植物为主要成分的驱蚊产品,其安全性亟待验证。
从监管条例及规定角度出发,胡博铿建议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检测方法,完善产品风险评估,确保监管到位。
线上平台管理者同样应承担起监督管理的责任,拒绝无证经营者上架相关产品,并定期排查清理不合规宣传及下架相应产品。
建议消费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选购驱蚊贴时,应购买已自证产品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持证产品,即持有卫生类农药登记证号的产品。其次,仔细查看产品说明,确认其成分是否含高风险或刺激性物质,不要错误认为植物提取物就安全无害,也不要盲目相信商家宣称的“无毒无害”“孕妇、婴幼儿专用/适用”等信息。
据统计,自《防蚊驱蚊类产品认定的意见》颁布后,2021年9月至2023年7月,新登计的新型防蚊驱蚊产品不足20个,且多数为外资企业登记。这与市场需求走势存在较大落差。
若想推进驱蚊贴等新型防蚊驱蚊产品“步入正轨”,首要关键事项便是遵循农药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申办资质。而消费者理性、科学、合理选购驱蚊贴,在一定程度上可“倒逼”企业申办农药资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