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种南繁”成趋势 “农业芯片”加速强化——黑龙江种业振兴一线观察

“北种南繁”成趋势 “农业芯片”加速强化——黑龙江种业振兴一线观察
2024年05月21日 10:32 新华网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春耕时节的黑龙江,一粒粒种子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记者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绥化、大庆等地调研发现,经过多年南北循环接力,种业企业“北种南繁”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已实现从研发到生产的无缝衔接,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加快了种业国产化进程,但在种质、品种、科研等方面仍显不足,种业振兴还需闯过多道“关卡”。

  “北种南繁”模式走向成熟

  一粒种子破土向上,承载着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富尔农艺有限公司实验室,一盒盒玉米种子培养基在冷藏柜中排列整齐,技术人员正把从海南南繁基地带回来的授粉的果穗进行剥胚后放到培养基里,移栽到大棚中培育后,近期将播种到水田中。

  “我们在三亚市南滨农场拥有200亩稳定的育种基地,用于大豆、玉米、水稻的南繁育种加代、种子高倍繁殖和单倍体育种,加快品种选育进程。”富尔农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光明说。

  钱光明所说的“南繁”是指纬度较高的北部地区利用我国海南等南部地区的气候条件,从事农作物品种选育、亲本繁育、种质鉴定和种子生产等活动。

  钱光明告诉记者,南繁可以加代缩短育种周期、扩繁珍稀资源,通过配制杂交组合,培育出北方不容易完成的组合类型。

  据了解,成立于1993年的富尔农艺有限公司1998年开始南繁工作,现保存寒地大豆种质资源4815份,自主研发和联合育成新品种235个。

  位于大庆市林甸县的黑龙江林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专业从事西瓜、甜瓜科研育种、栽培研究和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企业。时下正值春耕时节,厂房内、大棚里、田野上,技术人员正加紧海南基地的西瓜种子栽培。公司总经理张保介绍,目前公司在全国20多个省1000多个县市建立了网络运营商及专卖店,公司在海南乐东县、甘肃酒泉市、新疆昌吉市、云南元谋县建立了稳定的科研育种和试验示范基地。“我们目前自主研发西甜瓜品种120个,以大果型西瓜品种林丰666为主打品种。”张保说。

  这家公司除南繁育种外,明年将在林甸县继续投资繁育基地,扩大育种基地规模,育种冷棚数量可达60栋。“所有基地都运用了遗传与回交转育技术及分子标记技术,可以育成更多优秀的品种。”张保说。

  “南方平均温度高,适合开花结果,有可能一年三次结果,有利于加快实验进度,选出更优秀的种子,并结出更多种子。现在几乎所有的育种企业都会进行南繁工作,这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也是一种潮流。”齐齐哈尔市农业农村局二级研究员王新江说。

  打造自强自立的种业新高地

  “我们在海南进行大豆加代繁育,不仅仅是为了缩短育种时间,更是为了培育出更高产、更好吃的新品种,打造自强自立的国产化种业新高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人员李艳华介绍,黑龙江的冬天寒冷而又漫长,每年长达半年封冻期。由于积温较低,作物一年一熟,培育一季大豆需要一年的时间,这给育种工作带来很大制约。

  为了缩短育种时间,几乎每年秋季,李艳华都会把种子从研究所所在的“中国优质大豆之乡”绥化海伦市带到海南繁殖,第二年春季再把培育的种子带回来继续实验,这样可以增加一到两个生长季,育种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到一半。

  李艳华从事寒地黑土区大豆育种研究工作30余年,培育出“东生”系列新品种17个,累计推广5000万亩,增产20亿斤,增加效益40亿元。她的团队培育的“东生”系列大豆由于产量高、品质好、抗病强、适应性强等优良性状,外形圆黄、加工品质好,得到农民、粮商和加工企业的普遍认可,每市斤价格普遍高于市场价0.1元到0.5元。

  位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自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研发玉米中早熟、极早熟品种。作为国际级高新技术企业,他们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立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孙海霞饲草饲料工作室,还与中国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八一农科大学深度合作。近年,他们的科研团队通过南繁加代、种质资源研究创新、分子育种、单倍体育种、传统杂交组合配制及品种测试等专业化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玉米品种10个,先后参加国家级、省级审定试验新品种20个。目前,这家企业每年繁育量超过200万斤,玉米品种远销吉林、辽宁、山西、河北等地。

  “育种工作是比较辛苦的,田间育种要记录作物的生长特征,寻找想要培育和保存的性状。过去这项工作需要科研人员每天蹲守田里,‘一根笔、一杆秤、用牙咬、用眼瞪’,观察记录每一粒玉米的情况,耗时又耗力。如今,虽然可以通过专业仪器完成表型采集、数据处理、性状分析等全流程工作,全天候获得生长过程的实时数据,但许多工作仍离不开田间地头。”自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育种专家陈玉秀说。

  “北种南繁是种业振兴的关键一步。政府一直鼓励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种业企业到海南等地建立南繁育种基地,加速育种过程,缩短育种年限,从中我们企业也受益很多。”绥化市盛昌种子繁育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超介绍,目前他们在海南省拥有试验田60亩,拥有自有育成审定品种及合作品种75个,以绥粳系列为主。目前,企业繁种面积达10万亩,每年可繁育(原)良种5万吨以上,达到了水稻种源自主可控。

  数据显示,北种南繁加代选育推动了黑龙江省品种更新换代周期由过去的10年以上缩短到3至5年。南繁选育的各种作物种质资源达2万余份,骨干种质资源近千份,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种业振兴仍需“闯关夺隘”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而自主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关键。记者调研发现,尽管我国种业数量庞大,类型繁多,但在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部分种子核心种源、新品种培育等方面仍有待突破。如何实现中国种业自主可控?

  加强基因编辑、数字育种等前沿技术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种业发展目前仍处于以杂交选育为主的时代,需加大基础前沿科技的原始创新,在基因编辑、数字育种、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等前沿技术,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标记高通量分型、种子繁育与加工技术领域全力实现突破。”陈玉秀说,同时,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组建种业科技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用联动和科技资源融合发展。对种业关键技术实行清单式管理,在政策倾斜下推出关键技术突破奖励资金,推动联盟各主体通力协作,重点突破一批种业“卡脖子”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省多家种业企业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企业每年把产值的40%投入到科研中。”张保建议,企业不断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创新、分子育种、单倍体育种、传统杂交组合配制及品种测试、南繁加代等专业化工作,推动种业振兴。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李艳华介绍,种质资源是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础,需加强对珍稀濒危资源的抢救性收集保护,查清家底,确保资源不丧失。同时,强化种质资源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引进境外优质资源,加快国外引种隔离检疫基础建设,强化生物安全措施,支持建立种质资源引进“绿色通道”。

  在逐步推进种子审定程序简化、放宽审定条件基础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今年春耕期间,种子套牌侵权、假冒伪劣、销售未审定种子等现象时有发生,凸显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需从育种过程、种子加工到最终育种结果等环节,实行严格专利申请。”王新江说,同时,加大种业侵权惩罚力度,健全种业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分类监管、失信惩戒、综合联动机制,使假冒侵权、“仿种子”等问题得到遏制。(记者 梁冬 唐铁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