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磅礴壮征程 万桥飞架成“平原”

乌蒙磅礴壮征程 万桥飞架成“平原”
2025年01月04日 09:16 新华网

  数九寒天,黔东南州黎平县高屯街道高屯社区少寨,八舟河犹如一条碧色的丝带,从寨前蜿蜒流过。潺潺的河水,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红军的故事。

  1934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少寨。在当地,红军战士深入群众宣传党的纲领,恤民、爱民赢得了群众拥护。战士们看到进入少寨必经之路的桥破败不堪,便与群众一起搭建了一座新木桥。此后,当地村民把此桥称作“红军桥”,世代守护着这一珍贵的红色遗迹。

  如今,红军桥已历经90个春秋,两岸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山更翠了、水更清了,村民的日子也富裕了。在红军桥下游200米处,村里于2019年又建成了一座能跑汽车的公路桥,名为“新红军桥”。新、老红军桥在八舟河上遥相呼应。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一座“红军桥”到上万座公路桥,90年后的今天,贵州已是一片崭新天地。全省遍布3万多座桥梁,全世界前100座高桥近一半在贵州,“万桥飞架”造就“高速平原”,突破山水阻隔,演绎发展奇迹。

  历史上,关于贵州地理条件及交通落后状况的描述不计其数。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曾被称为“地无三尺平”,加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使“黔道难”毫不逊色“蜀道难”。

  贵阳市开阳县白沙乡村民刘明伦,一辈子吃够了“黔道难”的苦。“以前从家走到县城,要从早上‘黑天’走到晚上‘天黑’,就因为隔着一条清水河,要绕上几十公里的路。”

  日盼夜盼,刘明伦终于盼来了2015年12月31日——贵瓮高速清水河大桥通车的那一天。这座连接贵阳市开阳县和黔南州瓮安县的大桥,横跨清水河,标志着贵州省“县县通高速”建设目标全部达成。

  有桥就有路!贵州人对桥与路的渴求,难以言述。

  贵州在1949年仅有公路3943公里,其中勉强能维持通车的只有1950公里。至1985年,贵州省公路通车里程近2.8万公里。然而,“量”的改观并没有带来“质”的飞跃,贵州仍然没有一条一级公路。

  1986年,贵阳至黄果树汽车专用公路破土动工,这条历经5年修成、全长137公里的路(其中25公里为一级公路)是我国西部地区最早开工建设的一条高等级公路。

  直到贵黄公路建成通车10年后的2001年,全长50.9公里的凯麻高速建成通车,贵州才拥有了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

  崇山峻岭、崎岖山路消磨不掉贵州人对外界的渴望,也阻隔不了历届贵州省委、省政府建立快速通道、从时空上彻底改变区域位置的决心。

  2008年,当贵州提出要用10年时间实现“县县通高速”的时候,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不足1000公里,全省通高速公路的县(市、区)只有28个。

  2012年,国发〔2012〕2号文件出台,犹如一阵春风,将贵州战略定位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贵州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提档升级”。

  2013年,贵州高速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全面展开,贵州以攻坚的姿态、决战的信心向“县县通高速”发起总攻。

  从2008年到2015年的8年间,我省每年建成高速公路500公里以上,创造了高原山区建设高速公路的“贵州速度”。

  公路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提出了“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实现由“补欠账”到“促发展”、服务水平由“保基本”到“上档次”的重大转变。

  我省相继启动了高速公路、水运和铁路的集中建设会战,在打通铁路、高速公路、民航等“大动脉”的同时,疏通普通公路等“毛细血管”,并推动“北入长江、南下珠江”水运大通道建设……

  业内人士感慨:党的十八大以来,是贵州交通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效最明显的时期。

  贵州用实践作答,成为西部第一个、全国第九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组组通硬化路”,9个市(州)实现通航机场全覆盖,全面融入国家高铁“八横八纵”网,乌江水道实现全线复航。

  如今,汽车开到村寨,高速攀上高原,班列从内陆腹地开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内联外畅的新“黔道”已然织就,贵州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阔步迈入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据统计,2024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突破22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3954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突破1000公里;贵阳机场2024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231.3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一张上天入地的多维立体综合交通网正逐渐扩大,贵州可以东进湘沪杭,进入“长三角”;西出云南,直指东南亚;南下粤港澳“大湾区”,接续南海水路;北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入欧亚大陆。

  往昔处于时空边缘的贵州,正迈向开放前沿,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生动注脚。(记者 刘力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