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1935丨在《伟大转折》中穿越时空 看见“长征”

遵义@1935丨在《伟大转折》中穿越时空 看见“长征”
2025年01月08日 12:04 新华网

  新华网贵阳1月8日电 一声嘹亮军号响起,“金沙江”从天而降,红军战士“飞舟”破浪,这震撼人心的一幕,是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伟大转折》剧目的精彩瞬间。

1月7日拍摄的《伟大转折》剧目演出现场。新华网 卢志佳 摄

  作为遵义全新的文化名片,《伟大转折》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载体,剧目再现了中央红军两进遵义、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通过灵活作战、迂回穿插,最终胜利北上的革命斗争历程。

  在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和巨幕油画、战场硝烟、红歌水舞、环绕音效等舞台效果加持下,革命场景一幕幕穿越时空,让人们在90年后,在红城遵义看见“长征”。

 “金沙江”从天而降 声光电展现“信仰之美”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舞台艺术要让人动心,除了演员的精彩演绎,离不开“声光电”的加持。在全新升级版的《伟大转折》剧目中,声光电舞台设备不仅营造了更加炫酷的舞台效果,还大大增强了效果的真实感和表演的感染力。

1月7日拍摄的《伟大转折》剧目演出现场。新华网 卢志佳 摄

  声效方面,剧目采用了高保真9D环绕音效模拟出真实战争场景,实现了声效与剧情空间转换的高度配合。演员在哪里,声音就在哪里,战斗在哪里,声音就在哪里,再加上火花、硝烟等效果,观众真可以“声”临其境。

  光效方面,4台视频服务器、12台17600流明专业激光工程投影机以及一台大功率50000流明的工程投影机,相互重叠配合,播放还原长征历史的视频画面,以蒙太奇的手法营造出全方位立体覆盖图像,使整个剧场呈现出震撼环幕效果。

  电效,指的是利用电能来控制传动装置形成动态展示。据介绍,《伟大转折》的舞台动效机械装置是为该剧目专门定制的,整套系统设计复杂,布满剧场各个空间,这些机械设备可按照剧情需求升降、平移、旋转、翻转,同时配合声、光、视频效果,使舞台时空不断发生变化,能够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冲击。

  为了模拟还原更加真实的战争场景,导演组还创新性地将舞台改造为“水舞台”,让观众在剧场内也能感受到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的澎湃。“血战湘江”时,舞台上喷涌水花化作“湘江”,红军在“炮火”中穿越浮桥;“巧渡金沙江”时,180吨水汇成的“瀑布”从观众席上方倾泻而下,声若雷霆……

  当“金沙江”从天而降时,现场观众被深深震撼,这震撼首先来自于视听的冲击,更来自于对导演团队巧思的佩服。每次演出,舞台都要被大水一次次冲刷、淹没,这势必要克服大量技术难题,据贵州伟大转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龙通成介绍,“水舞台”安置了15套高压水泵和特种水效喷头,舞台下方有600吨水供演出循环使用。

  得益于他们的匠心,在这场60分钟的沉浸式体验中,“伟大转折”的历史瞬间可以被看到、听到,也可以被闻到、触摸到,长征的厚重与舞美的艺术实现高度融合,为观众塑造了震撼人心的“信仰之美”。

1月7日拍摄的《伟大转折》剧目演出现场。新华网 卢志佳 摄

 “同龄人”演绎红军 他们在角色转换中成长

  《伟大转折》75个角色,共计130位演员,平均年龄仅20余岁,他们是红军战士的“同龄人”。

  这群年轻人凭借成熟的演技和深情的投入,精彩复刻了历史性决策的瞬间,引领观众仿佛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27岁的湖南人杨火星智于2024年3月加入《伟大转折》演职团队,在剧中饰演军医“小华佗”,其原型是红军长征途经遵义牺牲的革命烈士龙思泉。“小华佗”的战斗、生活和情感故事线,是整部剧目的辅线,戏份很重。杨火星智的爷爷是志愿军战士,他自己也是一位退伍军人,长期受军旅文化熏陶,红色剧目对他来讲吸引力很大。

  “龙思泉18岁就牺牲了,所以这个角色既不能太幼稚,也不能太成熟,在中间拿捏的这个度要非常准确。”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杨火星智曾来到遵义红军山,听当地群众讲述红军军医为百姓治病解难的故事,他还从各种影视剧中搜集龙思泉形象。

  经过反复揣摩和560多次演出磨炼,最多时每天演出7场,杨火星智演绎的“小华佗”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他甚至还在遵义的出租车上被司机认出来,“他夸我们演得好,说《伟大转折》很好看”。

1月7日拍摄的《伟大转折》剧目演出现场。新华网 卢志佳 摄

  精彩演绎的背后,是青年演员们艰辛的付出,饰演“韩连长”的“90后”演员唐国豪说,在攻打娄山关这一幕中,他要依靠绳索爬上陡峭的“崖壁”,一遍遍排练体力消耗很大。

  “头两个月排演时,我们的嗓子基本上都是沙哑的,每天都要吃保护嗓子的药来维持状态。”唐国豪觉得,参演《伟大转折》,他也在时刻感悟剧中的人物境界,“尤其是毛主席面对困难的心态,处理矛盾的智慧,值得我学习”。

  “从开始不太了解遵义会议,到现在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我越来越觉得,要把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长征,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担当。”杨火星智说。

  “播种机”穿越90年 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历史是最鲜活的教科书。

  《伟大转折》原汁原味呈现90年前的那段历史,为我们获得启迪、认识当下、烛照未来提供了最好的教材,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新时代的“红色播种机”。

  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老红军孔宪权的孙女孔霞高度评价了升级后的《伟大转折》。她表示,该剧目以真实事迹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作,通过高度凝练的故事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和壮阔的舞台布景,运用现代舞台与高科技手段深度融合,生动再现了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转战贵州、胜利北上的“伟大转折”红色史诗,让观众仿佛亲眼看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1月7日拍摄的《伟大转折》剧目演出现场。新华网 卢志佳 摄

  遵义会议纪念馆讲解员姚玲在观演后表示,剧目的演绎让她回想起日常讲解中的历史片段,先辈们的形象在心中更加立体、鲜活。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使她对那段红色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个剧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峥嵘岁月,跟看电视剧的感觉完全不同,很受感动。当时的老一辈革命家,真的是我们永远都要缅怀的。”来自广东顺德的游客麦女士在观演后说。

  据贵州伟大转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24年1月15日试演以来,《伟大转折》已演出800余场,观众突破28万人次,单日演出场次最高达7场。

  “我们分析了观影群体的年龄结构看,20岁至45岁的占比达到60%。”龙通成认为,红色文化的呈现要守正创新,通过科技赋能,红色剧目既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也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标志性项目,遵义《伟大转折》演艺综合体与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共同形成贵州长征文化整体呈现的“双子星”,生动再现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卢志佳、周远钢、邓琴、赵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