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月15日电 题:拐过72道弯 大巴山深处茶香悠悠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陈晨、王泽昊
巍巍大巴山,山路曲折蜿蜒。从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出发,往蒋家坪的茶山去,要盘山而上再拐72道弯。
“几年没来,山路变成双车道了。这些弯道以前多陡啊,现在一把方向盘就轻松转过来了!”车窗外,风景连着记忆如光影般一幕幕闪过,驾驶员不时感叹。
行至山巅,豁然开朗。凭栏远眺,千亩茶园沿山势起伏,古朴民房掩映于青山翠影之间。山腰上,“云约平利,畅游茶乡”的大字标语映入眼帘。
“变化太大了!”距离记者第一次来到蒋家坪,时光悄然走过5年。新建的游客中心内,绿茶、绞股蓝等各色茶品琳琅满目。村民自家农房改造而成的茶舍里,三五游客悠闲品茗。
闲坐云庭观霞落,花随鸟语香满路。巴山深处的小小茶乡之变,源于有了“出路”和“思路”。
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平利县,种茶制茶历史悠久,绵延千年。但因崇山阻隔、信息闭塞,曾几何时,茶香悠悠,不出巴山。
“资金、技术、管理,样样都缺。茶农看不到前景,纷纷走出大山务工,村里的茶园一度缩减至不足千亩。”63岁的蒋家坪村老支书罗显平回忆说。
记者首次到访时,恰逢蒋家坪刚刚脱贫出列。在这之前,喜事连连,区域协作项目进了村,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建起,“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带动了百余户困难群众增收。到2019年底,村民人均收入已超过8000元。
时隔5年再相逢,还是那片茶山,“茶文章”又有新篇。老支书罗显平将乡村振兴的担子交到了年轻人寇清新的肩上。
“美丽乡村之变,根源在于党的政策支撑。脱贫‘摘帽’后,我们在已有绿茶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发展起了夏茶、秋茶。村里产的高端茶‘女娲银峰’,现在能卖到1000多元一斤,还常常供不应求呢!”已担任村支书3年多的寇清新话里透着骄傲。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一任接着一任干。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积极打造品牌……蒋家坪的茶叶打响了名号,村民也跟着受益。2024年,这个曾经的空壳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6万元。
“最重要的是,群众尝到了甜头,对发展茶产业越来越有信心。”寇清新说,原先的荒坡地都种上了茶,村里的茶园面积已拓展至2700亩。
茶叶变“金叶”,茶香引客来。
漫步蒋家坪的旅游廊道,不时有直播的青年与村民擦肩而过。2024年,这里创建4A级景区成功,每年20多万名游客慕名而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趁着这股东风,不少游子归乡,也为村里带来发展新思路,大家拧成了一股绳。
49岁的余治东正是“归雁”中的一员。2020年,常年在外做生意的他回村流转200多亩地,准备在有机农业上施展拳脚。
“路宽了,大型机械能进来了,高标准农田也建设起来了。咱平利有绿色生态的金字招牌,搞有机农业,方向错不了!”余治东说。
如今,余治东已尝到创业的喜悦:4万斤稻鱼米一售而空,由于是零化肥、零农药种植,稻田里的鲤鱼和鲫鱼也销路紧俏。“今年光是给务工的乡亲们开工资,就发了20多万元!”余治东喜上眉梢。
复合种植、露营基地、电商直播……蒋家坪里新事多。33岁的村民罗永远返乡后开办农家乐,主打陕南风味,生意蒸蒸日上。
“2024年我新改造了空间布局,最多能容纳300人同时就餐。新的一年,就准备甩开膀子干呢!”罗永远说,看风景,享美食,品茶香,“这诗意田园的生活,不就在眼前嘛!”
蒋家坪之变,还在继续……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