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力量:那些与读书有关的事

阅读有力量:那些与读书有关的事
2024年04月28日 12:27 媒体训练营

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从物理层面了解阅读对于孩子的意义,一直在阅读《脑与阅读》电子书。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让我受益匪浅,一直想买一本纸质书放在办公桌上,随时翻阅。

第7季“多多读书月”有很多超值的正版书,《精准学习》《脑与意识》《脑与数学》《脑与阅读》,套装四册原价300多,拼单价才100多元,赶忙下手买了一套。

《脑与阅读》作者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是法国著名教育神经科学家,这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据,雄辩地提出并论证了阅读是“神经元再利用”的假说,让人们从“神经-心理-教学”三位一体理解阅读。

这不是一本很好读的书,阅读的起因是因为孩子患有多动,但酷好读书,读书能让他安静,言行因此改善了一些,想从这本书中找到阅读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孩子的思维、语言、行为与同龄小孩差别很大,这导致他与同龄人很难沟通,又非要跟人交朋友,因此经常跟人打架,形成了极大的社交障碍。

曾经发生过一些特别离谱的事情,比如在家上网课期间拨打12345举报学校,要求学校正常上课;偷偷用班主任的手机打110,举报体育老师对同学太凶,结果派出所真的出警了;课间要求学生留在座位上,听他讲爱因斯坦相对论……

这让人很头疼,经常让人哭笑不得:他为什么总能变着花样捣乱,出乎大人意料之外?《脑与阅读》给出了一种解读:阅读是首要的“心灵义肢”——在此基础之上,一代代的原始文字才能适应我们灵长类的脑。

孩子提前装上了无数“心灵义肢”,却并不会正常地使用。麦克卢汉曾经说“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其实在计算机诞生的数千年以前,当人类开始阅读的时候,人脑已经开始延伸了,这是今天的人与古代的人在思想行为上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

21世纪人类社会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脑与阅读》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阅读能力就如同农业社会中的土地与工业社会中的人力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阅读被视为个人修身养性的途径,今天阅读已经不是一件个人的事情了。按照这种说法,阅读就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提高人类智慧、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

主动阅读:一个多动症小孩的“治愈”

姐姐四岁,弟弟两岁的时候,晚上为了让他们快速入睡,等他们躺到床上后,我会给他们读书。刚开始的时候,有什么书就读什么,只要适合儿童。读希利尔系列纯属偶然,因为他们喜欢,就一直坚持下来。

姐姐和弟弟的房子中间有一道门,我搬一张矮凳,坐在门中间读书,两个孩子都听得清楚。用了差不多快一年的时间,我跟他们一起读完了《希利尔儿童世界历史》《希利尔儿童世界地理》《希利尔儿童艺术史》……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特别的反应,听听就睡着了,有催眠曲的效果。后来被里面的内容吸引,开始提问题。主要是弟弟,两三岁的他已经能够吸收书里的内容了。

弟弟四岁的时候,妻子买了一套DK大百科系列,十多本,大开本铜版彩印,每一本又大又重,弟弟刚开始的时候偶尔翻翻,不久以后就被书里的内容吸引,没事的时候经常翻阅。几年下来,这些书都被他翻烂了,我用透明胶补了一次又一次。

据医生诊断,弟弟有多动症,但阅读能让他安静下来。幼儿园的时候他要么在学校的各个教室乱窜,要么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那里有一个图书角。对他而言,阅读是一种比较好的治愈。

书上的很多内容他都能理解并记下来,我们完全没有想到,一个小孩的记忆能力如此强大。随便问一个城市,比如法国马赛的经纬度、特产、气候,他都能回答得“八九不离十”。他自己也很得意,自称“侯度”。

今年弟弟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因为多动,基本不上课,跟幼儿园仿佛,还经常被提前接回家,但学习成绩还算不错,这应该跟他课外的阅读量比较大有关。

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学习能力特别强,特别能够下功夫。比如编程,疫情期间他自学了Scratch编程,经常编个游戏,让家里的人玩,常常让人惊喜。

最近他又开始学习python编程。我大学的时候学过C+、BASIC语言、汇编,python编程对我来说都很有难度,学不下去。我要给他报个班,他死活不去,就要自学,我们也就由着他,他竟然真能学懂。

弟弟曾经编过一个切水果的游戏,他跟姐姐都在上马术课,他显摆拿出来要别人玩,家长和小朋友都很惊奇,没想到他编程玩得这么溜。听说纯粹靠自学,更是惊讶。

2

乡村夜读:中国乡村社会的“文脉”

2023年春节带弟弟回家,按照农村的习俗带他去我父亲的坟前拜祭。这是他第一次到爷爷坟前拜祭,我对他说:虽然我不知道你爷爷长得什么样,但是他对我是很重要的人,他留下了很多书,这些书改变了我。

算算父亲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了,那时候我才两岁多。因为去世时没有留下照片,所以至今也不知道他的长相。有人说大伯家有一张合影照片里有他,我去找过几次,最后也都没有找到。可能真的永远也找不到了。

父亲留下的书多是识字的农民爱读的演义小说,《杨家将》《说岳传》《樊梨花》《薛仁贵征西》《薛丁山征东》《金镖黄天霸》等等,也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不下百本。

听说父亲小时候人挺聪明,学习也很好,但是成分不好。那时候上学实行推荐制,成分不好就没有资格升学,他小学毕业后就没能再上初中。跟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农村少年一样,他失学后就在生产队干农活了。

他闲书读得多,集体干活的时候,大家都听他讲故事解乏,所以人缘不错。他心算能力很强,集体分粮,要先算出生产队一季度的总产量,再根据按户按人头分配,他不用算盘纸笔,仅凭口算就能斤两不差。他因此被群众推选为生产队会计。

父亲家里兄弟姊妹多,成分又不好,娶媳妇本来应该很难。会计虽小,好歹也是个官,他竟然顺利结婚生子了。后来母亲跟我说:“要不是他能说会算,可能就没有你了,所以你要好好读书。只可惜他去世太早了。”我似懂非懂,点头称是。

父亲留下的那些书陪我度过了孤独的童年,放牛割草时偷放一本在背筐里,或者夜里点一盏煤油灯,一个人偷读。阅读的习惯让我受益匪浅,小学毕业后同龄的孩子都打工去了,我却要坚持读书,这样一直坚持到考进大学。

2006年跟着微软(中国)去云南香格里拉考察微软在那里捐建的希望小学。在香格里拉很多孩子很早就辍学了,女孩子13、14岁就结婚生子,男孩子给游客牵马,每天小费不菲。当地人觉得这样的生活就很好,读书完全没有必要。

学生突然不来上学了,是老师们特别痛苦的事情。他们让我们这些记者给小朋友们讲讲读书的重要性。我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老师说讲得很好。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跟那里的学生保持着书信往来,提供一些阅读的建议,鼓励他们读书。

20世纪80年代每个村里都有那么一户或几户人家,家里藏着一些闲书,有些甚至是民国时代的版本,竖排繁体,纸张已经发黄,古色古香。家中有喜欢读书的年轻人,拿出来跟其他人交换传阅。

即使是在最动荡的年月,村里也总有那么一些年轻人,传阅这些书,干活时讲书里的故事。纲常伦理、礼义廉耻就在这些故事中悄然流转,如春风化雨,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文脉”传承,使中国乡村治理臻于善治。

3

知识经济:阅读让一个民族更有力量

《中国教育报》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识字率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放眼全球,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2023年8月卡洛斯·马丁内斯在《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写到,美国的平均识字率为79%,远低于中国。

如何把识字率转化为一个人的能力、心智?只能靠阅读。当每个人的能力,心智都提升的时候,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就提高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几乎是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微博和微信太过流行,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这是今天我们担心的问题。

当然网络信息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当中显得尤其稀少。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

2003年,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讲时说,“终结版本的搜索引擎就是像人一样聪明的东西——甚至比人还要聪明”。20年过去了,搜索仍然不及人聪明,但大模型来了,未来的智能体有可能。

比人还聪明的互联网带来了一个可怕的结果,人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愿意读书。这一点,20年前的拉里·佩奇没有讲到,那时正值互联网高歌猛进,互联网被赋予了太多理想化的色彩。

尽管识字率高于美国,但我们人均读书数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我国人均读书只有0.7本,美国、日本都是40本,以色列高达60本,俄罗斯55本,不爱读书的韩国人也有7本。

尽管我们每年出版的图书越来越多,但与40年前相比,现在的图书平均印数要少得多,如今的图书发行5000册就算不错了,上万册则是“畅销”了。

《脑与阅读》提出了一个关于“心理词典”的概念,对应中文应该叫“心理字典”,“心理字典”是一个虚拟的字典,它记录着我们看到过的每一个字。从国家的维度考察“心理字典”就是识字率,如何把“心理字典”变成有用的知识库,唯有阅读。

21世纪,人类社会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从“心理字典”的纬度思考,知识经济时代的阅读能力就如同农业社会中的土地与工业社会中的人力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

供需难题:数字技术填平“阅读鸿沟”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普通人面临的难题是,这所“避难所”是有成本的,而且不低。成本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金钱成本,很多书价格不菲;二是时间成本,购书、读书、选书的时间成本很高。

互联网平台公司的普惠活动降低了阅读的金钱成本,4月21日,第7季“多多读书月”开启,选品小组联合各大出版社精选了1000本经典著作,通过亿元级读书基金叠加平台“百亿补贴”频道重点资源,直接补贴超500万册正版经典热销图书。

拼多多是一个用户超过8亿的平台,全网收集分散的读者需求,再形成规模化购买的能力。互联网平台的补贴之所以从商业上可以持续,原因是“碎片需求规模化”的能力提升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有一个很古老的测验——上一个世纪很流行的测验——目的在于帮你找出对你最有意义的书目:如果你被警告将在一个无人荒岛度过余生,或至少很长的一段时间,可以带一些实际有用的物品到岛上,还能带十本书去,你会选哪十本?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网络上有人做过统计,一个人要把现存所有的图书读完,需要50亿年的时间,这恰好是太阳系剩下的生命。对阅读个体而言,选书太重要了。

“多多读书月”上有推荐书单,还能拼单互动,与书友们一起分享心仪的好书。很多人在拼多多上买书拼单,不仅选到了好书,还认识了一些趣味相投的朋友。

本季读书月还为广大消费者选取了“春日书单”,其中包括国内外知名作家经典书目,比如加缪的《鼠疫》;从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布克奖、普利策奖等奖项中遴选的图书,比如卡夫卡的《审判》;因电视剧大火而热卖的《繁花》;女性主义书籍《波伏娃传》,以及《芯片战争》《人论三题》等社科哲学类图书。

“读书月的书单使我们选品小组从上万本书中选的优质书单,我们还专门调研了文化界知名人士,争取将经典而又有可读性的优质书单带给更多的拼多多消费者。”“多多读书月”负责人表示。

豆瓣“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简称豆瓣山倒组)小组甚至盖起拼书“万层高楼”。其中,一个自首季“多多读书月”便开始搭建的拼书楼,层高至今已超过300多屏,并且随着每季读书月的到来,重新活跃起来。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小组有17年的历史,是豆瓣历史最悠久的小组之一,创建于2005年6月28日。这个小组有成员63万,大家自称是“书呆子”,小组的内容只跟书有关——只谈买书和藏书。

阅读有力量,互联网赋能的阅读更有力量,拼多多、豆瓣做的事情不一样,背后推动的技术力量却是一样的,都是用互联网技术填平阅读鸿沟,让爱书的有书读,读好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