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满意的作品,只想做到更好”

“没有最满意的作品,只想做到更好”
2024年04月15日 21:05 贺州日报官微

“咚咚、砰砰……”在平桂区沙田镇大盘村的一个非遗木雕工作室里,传出一阵阵敲打声,走进门口一看,一位长发束起,身着红衣长衫的中年男子,左手握着雕刻刀,右手拿着锤子,时而用力锤,时而轻轻敲,认真雕刻着手里的物件。他就是第三批平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佑展。

“这是最近接到的订单,一幅长3.6米,宽1.08米的‘鲤鱼跃龙门’木雕,已经雕好一条龙和几朵水花,现在我正在雕鲤鱼的鱼鳞,今天上午就能把它雕刻完成了。”刘佑展一边雕刻一边说。刘佑展周围摆放着11把雕刻刀,每一把雕刻刀的长短不一,根据不同的需求交替使用。

木雕作为贺州市平桂区特色非遗项目,主要用以建筑装饰、家具装饰、案头装饰等。

今年53岁的刘佑展,从1993年开始拜师学艺。谈起那段跟着师傅学艺的经历,刘佑展回忆道:“我9岁就开始跟着木匠父亲学做木工,从小耳濡目染,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小玩意儿。偶然遇见王东师傅雕刻,当即决定拜他为师,经常跟着师傅,看他做,每一步怎么做都记在心里,自己再慢慢摸索。”一做就坚持了30多年

说起木雕,刘佑展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制作过程中,首先要拟好图稿,即做好设计,然后根据雕刻对象的实际需要选好木材。选择木材也是一门手艺活,香樟不仅具有独特的香味,还有驱赶蚊虫的作用,并且香樟的木纹、结构、质地都很好雕刻,能满足不同样式的雕刻需求,还能长时间保存下来。”刘佑展说。

随后,刘佑展拿出一块颇具年代感的木雕作品,尽管有些褪色,但木雕上的龙须、龙鳞、祥云都直观立体,很有层次感。刘佑展说:“这是我的第一个作品,这条龙当时我花了10天才雕刻出来。这种工艺特别耗时,经常一坐就是一个上午,有时候做一天可能才完成一个部位,一个上午要用锤子敲雕刻刀五千次以上。”

经过反复磨炼,刘佑展具备了精湛的技术和高度的耐心,多年来,雕刻了不少作品。

八仙桌、金蟾、做饼的模具、形态多样的凳子……工作室里摆满了他的雕刻作品。刘佑展一一介绍,“这是双凤朝阳花了12天完成,那个是龙凤呈祥花了8天完成,九龙图上的9条龙花了31天完成,金蟾很简单2天就可以完成了。这里面所有的动物,全部都是手工雕刻,镂空的部位和龙头最难雕,想要把动物的动作和神韵雕刻出来,需要精雕细琢,每一锤的力度都要掌握好。”

问到刘佑展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幅,他说:“没有最满意的作品,只想做到更好。”

为了能让这些手艺流传下去,刘佑展自费在工作室办起了非遗传承学堂,组织大盘村小学的学生学习木雕。他说:“刚开始只有5、6个学生,今年有12个了。上课时间主要是安排在周末,因为他们刚开始学,所以现阶段是教他们基础的内容,比如简单的素描、书法,让他们先打好基础,慢慢让他们上手雕一些简单的字。”

画图是雕刻的基础。说到画图,勾起了刘佑展的一段失败往事:“当时有一个老板来找我定制,把顾客需要的立体图画理解成了平面图,埋头苦干两个月,结果顾客不满意要求重做,两个月辛苦付诸东流。所以,学习第一步就要把学生的画画基础打好,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

刘佑展希望能把自己的技术都传授给孩子,让他们把这门手艺继续传下去。

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大盘小学学生李浩已经跟刘佑展做了2幅木雕作品,他说:“木雕很有魅力,长大之后,我想像刘老师一样当木雕的传承人,让各地的人都知道我们中国的木雕文化和技艺。”

刘佑展不仅在工作室开设非遗课堂,还鼓励妻子赵菊萍主动学习使用机器,让技术和非遗相结合,焕发新活力。

在雕刻机床旁边熟练操作电脑的赵菊萍告诉记者:“我们从2020年开始使用这个雕刻机器,主要用于雕刻一些简单的图案,一台雕刻机床可以同时雕刻三块木板,5个小时就可以雕刻完成,相较于人工雕刻速度会快一点。机器开始雕刻之后,我只需要拿着特殊小刷子,扫掉木屑就行了。”

如今,赵菊萍负责操作机器,刘佑展仍然坚守在手工雕刻台上,一锤一凿,雕刻更多“好作品”。

记者:陈丽明

编辑:卢佳

校对:周秋红

审核:义庆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