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接触”刚需之下:机器人冲上医疗一线,无人车站上“风口”

“无接触”刚需之下:机器人冲上医疗一线,无人车站上“风口”
2020年02月28日 08:30 钛媒体APP

摘要: 在这场牵动亿万人心的疫情面前,商业的力量显示出了极大的生命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一个多月的中国,处于疫情安全管控期,流动而嘈杂的城市风貌不复存在。在城市,各个居民小区的隔离围栏外成了最热闹的区域,大多数人的一日三餐、居家补给,都在这个特定空间得以实现。 

武汉乃至湖北省抗疫一线物流、配送和物资补给,更是考验城市治理者和城市服务商的智慧。 

由于病毒的传染性,“无接触”成为医疗一线的严格操作要求。而在居民生活区,“无接触”不仅仅是抗疫要求,更是民生需求中最迫切的一环。提供“无接触”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大展身手,满足“无接触”需求的生意火起来。

由于无人车在战“疫”中的出色表现,无人驾驶概念近期再度走红。在二级市场,尤其在工信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随后,无人驾驶、车联网板块表现活跃,19只概念股于2月25日应声涨停。

而在一级市场,2月26日,国内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小马智行与驭势科技先后宣布获得融资——小马智行则从丰田汽车公司筹集了4亿美元,这也是目前中国自动驾驶领域最高的一笔融资。

在这场牵动亿万人心的疫情面前,商业的力量显示出了极大的生命力。

派机器人上一线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飞沫及接触两种传播特性,让其拥有了更强的传染力。借鉴人类历史上多轮传染病防控经验,“隔离”被视为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而目前主流的防护措施——一线医护人员包括护目镜、隔离防护服等全副武庄、普通大众戴口罩、远离人流聚集的公共空间——均是通过减少接触来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

无接触的需求,在医疗一线最为迫切,尽管医护人员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章流程来实施救助,但医院内是最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的地方,患者之间、医护人员之间都存在较大的传播隐患。

隔离区内工作的医护人员,仅穿脱一次防护服就需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结合患者的需求,送餐、送药等日常流程均是人与人接触最多的环节。而这些环节,也正成为服务型机器人最适合的应用场景。 

目前,大量送餐机器人已经被送到医护一线。据浙江卫视报道,送餐人与机器人通过语音交互,下达“去201病房”的指令,机器人就会走到201门口,语音提醒接受人来开门取物。当然,部署服务型机器人的前提,是需要机器人芯片中的程序来预设路线。

目前,湖北省赤壁市人民医院、杭州市萧山区医院以及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等多家医院已经开始采用普渡科技的送餐机器人来完成日常药物、餐食的配送,在配送的“最后一米”实现了无人操作,更降低了隔离区的病毒传染几率。 

机器人为隔离区病人送餐(来源:浙江卫视报道) 

而上海钛米机器人研发的“消毒机器人”也已经在一线投入使用。该机器人集成了超干雾化过氧化氢、紫外线消毒等离子空气过滤等消毒方式,可以满足疫情需要,做好环境物表、流动空气的六个对数以上的杀灭效果。

其目前已在武汉疫情中心的6家医院及上海仁济,肺科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温一、温州六院等最前线战场进行7×24小时不间断使用。

美国启用机器人抗埃博拉

事实上,在国际上已经有不少机器人应用于大规模传染病的案例。早在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时候,美国就在250家医院中启用过一款谢尼克斯公司研发的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造型,如同《星球大战》中R2D2的高瘦版,能在3米半径空间内,平均每秒发射1.5次由氙气制造的紫外线脉冲用于消毒,比任何清洁人员更快更彻底地杀灭病菌。 

“埃博拉机器人”的研发者就曾说过,使用机器人消毒是没有死角,最大优势是“可以避免人为失误”。

人工服务的“不完美”,正在给创造市场空间。而可以预见,医疗服务领域的机器人将衍生出更多场景。 

新冠疫情中医疗服务机器人部分应用案例

中信证券在其研报中认为,2019 年,全球和中国的服务机器人行业规模分别为 94.6 亿美元和22.0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4.1%和33.3%。在无人机、扫地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领域,中国已经诞生出全球领先的企业。中国在市场规模、产业链、产业环境等方面具备全球竞争优势,有望成为全球服务机器人领域的领导者。

“无接触”消费火了

一线之外,全民抗疫同步开启。继武汉 “封城”后,全国多省市实施进出人员管控,村庄、小区、单位也实行封闭式管理,对于被迫过上“宅家”生活的中国民众,一日三餐确不可避免,指尖上的“菜篮子”适时流行了起来。

 “手机下单+门口取货”,消除了公共交通中的安全隐患,更让居民躲过了超市抢购的“人挤人”,外卖/快递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却成为人们与外界——骑手小哥——接触的唯一机会,即疫情传播的最可能途径。“无接触”需求被唤起,行业也在第一时间形成了共识。

1月26日,美团外卖率先在武汉试点“无接触配送”服务,随后迅速覆盖到北上广深等全国184个城市。据了解,“无接触配送”即骑手将商品放置在指定位置,如公司前台、家门口等,送达后用户自行取餐,以保障用户和骑手在收餐环节的安全。

在此特殊时期,美团“无接触配送”服务一经推出,便反响空前,紧接着,天猫超市、盒马、饿了么、肯德基、必胜客也纷纷推出了“无接触配送”服务或“无接触点取餐”服务,旨在减少面对面接触,降低风险。

与此同时,据众多网友反映,与骑手“无接触”之后,小区门口成为了潜在隐患——快递/外卖随意堆放,取货时间延长易致小规模聚集,以北京为例,立春后迎来雨雪天气,放地上更不卫生。

生鲜平台春播针对取货痛点,推出了无接触货架,不仅面向自身订单,其它外送企业的商品也可存放。

目前,春播的货架已在北京、上海、无锡的超150个社区落地,实现了快递/外卖不落地。外卖平台如美团也相应地对“无接触配送”进行了升级,率先在武汉、北京两地试点运营“美团智能取餐柜”,为小区、医院用户提供便利服务。

七鲜超市则把“超市”直接搬到了居民家门口。

联合京东物流X事业部,京东7FRESH七鲜超市在北京通州BOBO自由城设置了5台智能售卖柜,消费者选定产品后用手机扫描柜门屏幕上的二维码,柜门将自动打开,拿走新鲜食材后,关闭柜门即可自动结算。

北京通州BOBO自由城,七鲜生活设置的智能售卖柜

京东7FRESH七鲜生活业态负责人孙熙超对钛媒体表示,无接触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只不过在疫情之下,其实现场景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了。以七鲜生活为例,作为全渠道运营的零售商,除了智能售卖柜,在到店自提方面,“顾客在线上下单,我们把商品集中在离门口最近的位置上,顾客来了之后依照订单把东西拿走”,孙熙超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说。

无人配送,事实上在疫情发生之前就“安排”上了。

2月6日,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智能配送机器人完成了智能配送的第一单:将医疗物资从京东武汉仁和站点送到武汉第九医院。2月17日,苏宁物流5G卧龙无人车首单在苏州将居民从苏宁小店App下单的零食送达。美团开启了无人配送中心。2月18日,美团“无人配送防疫助力计划”在北京顺义区落地,通过无人车和室内机器人配送服务降低人际接触带来的潜在感染风险。

与此同时,随着复工复产潮来临,无接触超市、无接触餐厅等也在逐步落地。

“疫情之下,很多消费者最初是为了避免接触感染而被迫接受‘无接触’服务的,不过在有了充分的体验之后,随着疫情消退,很多人仍然会保持这种消费习惯,甚至主动选择自助或‘无接触’服务,因为这使顾客感到被信任和赋予选择权。” 孙熙超如是说。

无人配送走红,自动驾驶站上“风口”

一场突发疫情还让无人驾驶,尤其是低速无人车首次大规模的进入了公众生活——用于“抗疫”的低速无人车或无人驾驶汽车包括配送车、消毒清洁车等,它们承担了包含室外医疗物资配送、接送医护人员、仓库物资配送、邮件投递、室外消毒清洁等。

擎朗智能向杭州和上海等地捐赠送餐机器人,在隔离定点单位中为隔离人员配送三餐;云迹科技向武汉火神山医院捐赠了十几台机器人进行物资配送;普渡科技提供机器人为隔离人群提供免接触送餐,已向深圳、杭州、长沙等地的疫情控制机构送出约 100 台设备。

新冠疫情中配送服务机器人部分应用案例

中信证券曾总结了目前配送机器人目前4大主要应用场景:酒店、写字楼、医院及餐厅。

综合考虑四大主要的应用领域,按照每个目标客户使用 2 台配送机器人计算,市场容量约为 50 万 台。参考市场上商用服务机器人售价 5-8 万元/台计算,市场空间达到了大约 300 亿元。

但中信证券同样做出了提醒:专注于某个场景的优势是能够较快地落地产品并构建在该场景中的壁垒,劣势则是行业天花板较低,可能出现增长瓶颈。

疫情后的无人配送市场,会否迎来资本市场再次看好,有待时间的验证。

无人车在战“疫”中的出色表现,令无人驾驶概念近期再度走红。

在二级市场,尤其在工信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后,无人驾驶、车联网板块表现活跃,19只概念股于2月25日应声涨停。

一级市场同样显示出的新动向。

2月26日,国内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小马智行与驭势科技先后宣布获得融资。驭势科技在B轮融资中拿到了博世的战略投资。这也是继主线科技、禾赛科技等公司后,这家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再次加码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相关企业。 

而小马智行则从丰田汽车公司筹集了4亿美元,以加深和扩大两家公司在出行领域的合作。值得注意的事,这也是目前中国自动驾驶领域最高的一笔融资。

显然,最近因为疫情兴起的“零接触配送”,资本开始再一次关注自动驾驶的市场前景和商业化落地。(本文首发钛媒体,采访、撰稿/钟毅、刘萌萌,编辑/蔡鹏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