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靖亚合伙人骆银银:不能在一个领域深耕,一定会在行业洗牌期洗出去|钛媒体创投家

对话靖亚合伙人骆银银:不能在一个领域深耕,一定会在行业洗牌期洗出去|钛媒体创投家
2024年05月21日 20:26 钛媒体APP

靖亚资本合伙人骆银银

他是靖亚资本最年轻的85后合伙人。

2018年大暑之后的一个周六下午,Laven(骆银银)打了四十多公里的车,从上海闵行区奔赴宝杨码头,拜访鸭嘴兽的创始人唐红斌。

周六的办公园区人不算多,原本约定的洽谈的时间是下午两点,现在已经两点半了,显然唐红斌并不想与更多的投资机构沟通,毕竟鸭嘴兽的A轮融资马上要Close了,谁也不想突然多出一家投资机构扰乱节奏。

或许是碍于Laven 投资人的身份,唐红斌还是礼貌性地给了这次约见的机会。当Laven花了十五分钟讲述他对物流行业的观察,以及靖亚资本笃定投资该赛道的信念之后,唐红斌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并且同意了与靖亚资本创始合伙人Peter (郑靖伟)的见面邀约。

真正非常厉害的项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家都不投,没有识别出来的非共识项目;另一种是行业都知道的,好的团队,好的项目。第一种项目靠投资人对行业的深度认知和冒风险精神,第二种项目依赖基金的品牌、专注度、行业资源等综合能力,要靠‘抢’我有小一半的项目是靠‘抢’来的,另外一半来自团队对赛道的深度研究

彼时,Laven只是一名入职靖亚资本半年多的投资经理。唐红斌与Peter的面谈异常顺利,原本约定的30分钟会议,变成了3个小时的深度探讨,最终,靖亚资本成为鸭嘴兽的A轮投资人之一。

目标感清晰、不断挑战自己、永远保持热爱,似乎是Laven的性格底色。

选择

201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毕业后Laven奔赴上海,在上海电气集团担任结构设计工程师,可这并非他的职业梦想,一年半以后他选择了离开。

“毕业之前,我就知道自己要创业或者从事创业相关的事情,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就在关注市场上新的动向,2015年遇到进入创投圈机会的时候,就毅然辞职了。”

并非冲动。“期间我也思考过,什么样的工作是一份好工作,我有三个指标第一是有挑战,可以不断的释放个人潜能,不断突破新的高度第二,合理的薪资报酬,物质的稳定是无忧探索未来可能性的基石,所以物质的满足和工作的热爱同等重要第三,高成长性,一直有事情做、一直充满探索思来想去,只有创投可以满足以上诉求。”

2015年9月,Laven跟随当时零点集团董事长、飞马旅CEO袁岳进入到创投领域,担任他的投资业务助理,正式开启投资生涯。

做了两年投资之后,Laven再次面临选择。“我发现市面上大部分的基金是有一个主投领域,再搭配几个热门领域,但是什么领域都投,就无法形成自己系统性的认知和迭代,无论个人还是基金是同样的逻辑。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在一个领域内深耕,在行业低谷的时候一定会被洗牌洗出去。”

他希望找到一家专注、耐心的基金,安安静静地在一个垂直赛道做投资,构建个人的“壁垒”。

2010年是中国VC行业的分水岭。2010年以前是VC的萌芽期,新浪网易搜狐、盛大游戏、前程无忧陆续在纳斯达克上市,投中他们的美元VC获得了颇为丰厚的回报,如今,也已成为知名头部投资机构;2010年—2014年是VC的红利期,电商企业的势头一发而不可收,同一年内京东、聚美优品、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上市,判断能力不差的投资机构,也投出了几个明星项目,在行业内完成立足;2015年是VC的爆发期,国家鼓励创业,市场竞争激烈,早期红利消失,只有凭“真本事”做专业化投资的机构才能挣到钱。

“所以,2016年—2017年期间成立的投资机构,必须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做专、做深、有耐心,才能‘杀’出来。”靖亚资本成为Laven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

20183月初加入靖亚担任投资经理,历任投资总监、副总裁、董事总经理,6年之后荣升为靖亚资本合伙人,是第四位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也是该机构最年轻的85后合伙人。

在过去几年里,Laven不断在细分赛道深耕,从行业数字化、金融科技、出海到生命科技,不断优化投资方向和机会。多年后,当唐红斌谈及Laven追到办公室谈投资时,他说:“Laven见过市面上所有同品类的项目,对行业的理解非常到位。”

“专业和耐心二者缺一不可,一家投资机构的专业壁垒建立与个人的职业发展一样,因为投资的本质是认知能力的变现。”

坚持

周末拜访CEO,是Laven投资生活的缩影。

周一到周五白天开会、看项目,晚上总结当天所见项目的关键问题、补充行研分析,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周末做行业深度分析,以及跳出投资之外研究宏观经济形势。这是Laven8年如一日的投资生活。

“对于一位早期、想在投资行业内出成绩、构建较深壁垒、强化知识体系的青年来说,是必须做的如果没有这份热情,实际上很难做好。”

一直以来Laven保持着阅读、学习的习惯,“看的书多了,自然会摸到时代的脉搏,清楚知道哪些行业往上走,哪些行业会遇到卡点。再者,能够投出持久存在,并且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公司,会让我更有成就感,所以我愿意多花时间研究。”

从最初的商业杂志之中,建立的懵懂的投资认知,到8年躬身入局投出鸭嘴兽、万唯支付、Naturobot、40Seas等优质项目。从共识性到多样性的层面,Laven和靖亚团队一起建立了一套发掘优质创业者的可参照方法论。

共识包括四个标准:第一是格局,创始人看行业看得深、看得远;第二是学习力,市场变化多端,保持开放心态,且学以致用,将所学运用到创业之中;第三是执行力,清晰地表达目标,并传递至团队落地执行;第四是吸引人才的能力,再优秀的创业者也需要同行者。

多样性包括团队多样、创业者多样团队多样,吸纳国内外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创业者多样,不一定要筛选符合主流标准的成功创业者,但是必须与团队内的投资人产生“化学反应”。“投资反映着投资人的修养,你是什么样的人,多数情况下就能投出什么样的创始人。”

“做投资,如果说不错过项目,肯定是假话。”Laven用耐心和回顾来减少错过项目的概率。认定要投的赛道会先扫清大盘,如果有看中的项目,会长期关注、耐心等待,一旦发现该项目有验证,马上投资。每个季度、年度进行项目回顾,回顾错过了哪些项目,错过的原因,并进行反思总结。

VC投资看起来舒服,实际是非常难做好的生意。很多VC投资了几十个,甚至四五十个项目,成活率只有一个到两个,这并非稀罕事。

“没有人会为没有成果的事情坚持,这是客观规律。如果看不到进步,看不到成长,看不到自己在无限接近目标,热情很快会被消磨掉。”

在Laven看来,从过去到现在的项目质量在提高、创始人的质量在提高,过去投资的项目在不断的进步,对项目判断的标准一直在迭代,可以判断出哪些创始人可能“成功”,哪些创始人不可以,可以摸到行业的律动,可以看到一点一滴小的成功。这是激发他继续保持热情,去追寻更大成功的动力。

“积小成为大成,在正确的道路上一直坚持,是因为不断的有小成鼓舞。”

Think out of the box

“保持突破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在大家都认为行业没机会的时候,你能找到机会,在大家不知道道路在哪里的时候,你能看到路。创造别人创造不了的价值,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价值,才是优秀的投资人。”

从资本市场的融资数据来看,企业服务已非热门赛道,甚至有些冷。但在Laven眼中,企业服务行业仍然在涌现新的机会和变化。

第一,创业者端的变化。创业者两极分化,一端是以AI为代表的年轻化创业者,创造力更强、思维更活跃、国际化程度高,希望用AI改变行业。另一端是资深的行业“老炮”,拥有非常丰富的行业资源,进入到企业服务行业做资源整合。

第二,人才端的变化。AI变量之下,华人背景的工程师在 AI 领域渗透率的提高,大幅缩小了中国创业者与美国创业者之间的差距。

譬如,马斯克的X.AI的第一批创始员工,14个人之中,有5个华裔背景工程师。“AI的出现能够让中国的创业公司与国际的创业公司,在相近的起跑线上设计产品。”

第三,创投双方心态的变化。创业者过去追求大额融资,现在明白融资多并不一定能保证创业成功。投资机构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从以前的追求高增长,变得更加务实,追求现金流平衡。

Laven打趣的说道:“2021 年的时候,听说阿里出来一位P8级别的创业者,不管白天、晚上一定要冲过去见一见,如果是P9级别的创业者,挤破脑袋也要挤一点份额进去。现在遇到京东的VP级别、阿里的P10级别、字节高管出来创业的创业者,投资机构也冷静了一些,会综合评估人和事。”

Laven看来,投资永远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没有人可以躺来过去的“功劳簿上”,投资人要不断的面对新的变化,总结过去的失误,不断的打破成功经验带来的固有观念,不断的更新自己,这是投资人的必备品质。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郭虹妘,编辑|陶天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