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2月16日讯(记者郭松峤)“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服务金融强国建设”研讨会近日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松江校区举办。会议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上海市级数字金融重点产业学院和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全球供应链与绿色发展专委会主办,财联社政经研究院和北京聚源锐思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开幕式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徐永林作会议致辞。徐永林介绍,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他表达了对本次会议的三点期待:一是探讨深化金融改革,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创新,为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共同应对全球金融挑战。二是探索促进金融创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利用金融科技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质量以及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运行。三是探究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金融人才。提升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满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开幕式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院长张云主持。
在主旨演讲环节,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金清、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文锋分别围绕“关于金融强国建设目标与约束的几点思考:兼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地方隐性债券长期化的定价:人口老龄化视角”等主题进行主旨演讲,与在场人员进行互动交流。
在两场圆桌论坛环节,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做好‘强服务能力、强贡献能级’,助力金融强国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如何做好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助力金融强国”两个主题,分别进行讨论交流。圆桌论坛分别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副院长辛琳、郑迎飞主持。
会上还发布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产业—金融”发展指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张云教授领衔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新高地研究团队,围绕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三先”走廊建设目标,突出“科创+产业+金融”主线,构建指标体系量化测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发展水平和“科创+产业+金融”耦合协调指数,全面评价金融支持“科创+产业”发展成效和产融结合实践案例,为把脉“科创+产业+金融”的良性互动模式提供定量评估标准,为发挥金融服务科技创新链和实体经济产业链作用、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打造产融结合新高地
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积极探索联动的金融服务生态,提供全牌照、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打造“六位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新高地,构筑科技、产业与金融交叉协同为特点的产融结合新模式,是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先行先试走廊的重要路径。
从定量评估结果看,2016年以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指数发展势头持续强劲,但金融发展指数呈现曲折、渐进式上升趋势。金融发展指数上涨趋势在2018年出现较大下降,在2019年后逐步恢复上升。2022年,新冠疫情爆发对经济运行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金融发展指数急速断崖式下跌。
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金融发展之间实现耦合协同才能促进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水平。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融合程度上稳步上升,逐步摆脱整体失调状态,耦合协调度上升到0.62,整体上已经达到初步协调(0.6-0.7)水平。相较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金融发展存在相对滞后情况,且呈现随时间演化逐渐加大的趋势,说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支撑“科技+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出现不足。
评估结果还显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的地区间表现差异化显著。苏州、上海松江和杭州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水平较高,其中上海松江发展势头最为强劲。苏州、杭州、合肥、上海松江的产业集群指数较高。杭州、苏州、合肥在2022年占据前三名,总体上贡献了较好的金融发展指数。杭州、苏州、合肥和上海松江等属于“科技-产业-金融”耦合协调类,优于其他五城市的失调类别。
综上评估分析,近年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金融发展成效显著。在科创企业数量、项目质量方面持续发力,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开放共享、共建共生的科创生态。持续加速建设产业联盟,逐步完善协同机制,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产业集群正向效应明显。通过持续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赋能金融力量,精准对接科创板,构筑高质量金融发展生态。政府可以进一步出台有利措施,加强科创、产业和金融融合发展,更好的发挥金融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
研究团队经过前期多年研究积累基础上,开发“动态大屏可视化+门户PC展现+APP展现”多级门户展现形式的数据应用平台,具备数据采集、综合指数演算、研究成果可视化等主要功能,为后续研究和展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产业-金融”发展情况奠定基础。
(财联社记者 郭松峤)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