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周期调节政策难解“结构性”难题

逆周期调节政策难解“结构性”难题
2020年06月30日 15:46 安邦咨询

中国央行1月1日宣布降准,向市场投放长期流动性,给投资者带来乐观情绪。债券市场在1月2日迎来首次地方债发行,河南省和四川省招标发行合计约876亿元人民币的新增专项地方债,这比去年1月下旬进行的第一只地方债招标进一步提前。同时,预计今年地方债规模将进一步增加。这些从资金供应和资产供给两个方面都给市场带来了乐观预期。不过,在安邦咨询(ANBOUND)的研究人员看来,财政和货币相配合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意味着中国经济仍处于下降周期之中,也证实了我们此前对中国经济进入衰退的判断。

不过,全面降准能否延缓经济增速放缓的步伐,仍然让人担忧。同时,逆周期调节的“适度宽松”,可能会使结构性的问题加剧。

一方面,目前的适度宽松并不是“放水”,整体市场流动性仍然并不宽松。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多亿元,分析师们认为这有助对冲1月地方债发行、缴税缴准等带来的部分流动性缺口。一季度地方债的发行量大概率会在1.7万亿至2万亿元之间,高于2019年同期,且发行期限上将以中长期为主,全年新增地方专项债将超过去年,达到3万亿元到3.2万亿元的规模。因此,央行在2020年还会实施降准操作以缓解流动性的不足。

另一方面,央行的官员最近也提出,央行近几年主要通过降准释放流动性来实现基础货币的投放。由于外汇占款的减少,以购买外汇实现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已经枯竭,这也是M2长期保持低迷的原因。因此,虽然过去两年多次降准、降息,但并没有带来基础货币增速的提升,却带来经济增长的逐步放缓。有分析认为,自2014年开始央行通过增加外储而释放基础货币的通道堵塞之后,降准的主要功能在于变相增加经济增长必需的基础货币。实际上,2019年的前11个月,我国外汇占款净减少220亿人民币。而2019年基础货币的增加主要就是依靠多次的降准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也会是必然之举,因为已经没有其他渠道实现基础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政策目标。

在货币供应不充分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发力实际上是挤占了金融资源。降准带来的信用资源的释放,在市场看来,仍然被财政宽松的需求所占用。野村证券的陆挺也认为,当前财政困难,必然大幅增加国债、地方债和地方专项债的发行,因此地方政府是降准的主要受益者。有市场人士认为,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大量发行,承担稳增长的主要资金来源。在货币政策边际放松的情况下,从大类资产来讲,政府性质的债券、高等级的信用债2020年将会受益于这一趋势,具有较高投资价值。地方政府的城投类债券,承担了地方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的建设职能,也将被投资者所青睐。

投资机构从投资角度去分析风险收益自然没有问题,但这没有看到由此导致的结构性失衡的风险。一方面这些国资在享用低成本资金的好处,另一方面仍在周期性的低效领域加大投入。而效率较高的民企和广大中小企业仍然享受不到信用资源。事实上,民企在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已经丧失了。有数据显示,2018年1月到2019年11月,民营企业债券市场净融资为-2981亿,也就是说,债券市场不仅没给民营企业供血,反而抽了血。这样的后果将是经济结构失衡的加剧。

安邦咨询的研究人员预期,从稳增长的需求来看,预计今后国内还会有几次降准。不过,全面降准的做法是否会产生效果已经让人怀疑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是结构性的,“结构性”这几个字,就决定了一般的放松流动性,很难对经济大环境产生真正的影响,几次降准不可能实质上改变民营经济融资情况。但因为成本因素的使然,降准和降息在金融领域和个别金融部门中,会有一定的影响。值得担心的是,以政府投资、基建投资、政府发债为特色的稳增长,今年如果加大发力,将会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政府和国有经济会继续做大,基建投资和规模也会继续扩大,但市场化的机制则可能会受损。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经济的问题目前是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等叠加形成的复杂情况,逆周期调节的宏观政策需要和结构性改革向协调才能起到作用,否则流动性不足将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进一步加剧经济结构性矛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