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投破产带来的反思

青海省投破产带来的反思
2020年08月03日 16:12 安邦咨询

在经过债务违约之后,在6月底,青海省投被法院宣布进入破产重组。至此,青海省投的债务问题告一段落,未来将进入企业的重组和整合,以及清算。但从北大方正到青海省投的一些国企的困境再次揭示了国企发展中的一些困局和危机。

青海省投的危机,当然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显现。今年1月份,青海省投由于未能支付两笔美元债券利息,被下调评级;同时也因此触发了交叉违约。国际和国内的评级机构标普因此纷纷调降其主体和债项的信用评级。标普认为,青海省没有足够的财务能力及时偿还债务,也不认为青海省政府会提供帮助履行其债务。后来就发生了市场熟知的债券要约收购,即青海省下属的三家离岸子公司委托中金公司,对三笔债券持有人发出要约收购,最终均以折价进行收购。不仅美元债利息未能及时支付,国内一波金融机构如银行、信托、租赁等也被青海省投带入到大坑当中。曾经作为青海省重要支柱企业,仅仅十年的时间,盛景便一去不复返。究其原因还是高企的债务。

青海省投本身的资产负债率就较高,达82.6%;而在高达600多亿的负债当中,短期流动性负债更是高达400亿。青海省投存在着严重的资产负债错配。最新统计显示,青海省投债务有高达400多亿的短期负债;正是这高企的负债,让青海省投的命运岌岌可危,也为地方国企的债务违约增添了一个新的案例。青海省投的问题的确反映出青海地区的企业债务风险严重。有数据显示,青海省的违约率位列全国之首,去年违约率为13.3%,今年以来已达13.7%。青海省投和盐湖股份的债务危机事件可能会影响青海省内其他企业的融资,市场会对这个区域的主体有所规避,区域再融资环境恶化。

青海省投受到关注,在于其自身曾作为城投企业在经过混改之后,成为城投转型的反面教材。目前而言,虽然青海省投属于青海省国资委,但与青海国投、交投以及西宁城投等青海省的融资平台不同,青海省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城投企业。2013年以前,青海省投属于省属平台公司,之后青海省国资委对青海省投进行混改,引入西部矿业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因此,混改之后的青海省投一方面脱离了平台属性,不再有政府托底;另一方面青海省产业结构单一,其重仓投资的产业受经济周期影响大,但其却对风险认知不足。

在2013年之后,青海省投引入西部矿业。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但却并没有带来增量的现金注入,反而使青海省投的债务问题恶化。更为关键的是,作为以电解铝与铝材业务为主营的青海省投,造血能力薄弱,2019上半年毛利率仅为0.85%。青海省投投入了大量资源,却一直无法产生良好的经营效益。给青海省投带来困难的根本,还在于.激进扩张的战略。作为地方龙头国企的青海省投曾经在融资方面具有优势,但其陆续投资了许多资金量大、周期长的项目。但大部分资金靠的是银行融资、信托非标和租赁,存在着严重的“短债长投”行为,债务偿付压力不断加剧,流动性风险凸显。

其实,青海省将出现如此重大的问题,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但其根源是多元化发展中,没有形成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增强。在经济下行中,由于行业周期的变化,使得企业在债务扩张下,没有形成对资产的有效整合,形成企业大而不强的局面。

今年以来,从北大方正到青海省投,多家有分量的国企走向债务违约和破产重组,其教训值得反思。一是国企的改革不仅仅是一味的扩张、并购。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逃不开市场规律发挥作用,高杠杆的盲目扩张往往带来债务链条的断裂。另一方面,对于城投类企业的转型而言,最重要的需要以实体为依托,注重形成持续的现金流。无论是金控还是产控作为城投转型的方向,最根本的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国有资产的大杂烩。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青海省投的违约和重组,不仅对国企改革和经营带来教训和经验,对于城投企业的转型也将引起思考。国企的发展和混改其目标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只是盲目的扩张做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