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

央行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
2021年04月07日 15:17 安邦咨询

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3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LPR自2020年4月以来,已连续11个月未发生变化。贷款利率LPR的变化,是中国货币政策变化的一个重要观察指标。LPR保持不变,实际上是货币政策保持中性的一个明显信号。在国内外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正在进入“观察期”,会在相当时间内保持稳定。

实际上,2019年央行开始推动贷款利率改革,引入LPR报价机制以来,LPR利率成为银行信贷业务的基准。在2019年8月LPR改革后,LPR报价利率以MLF利率加点形成。相当长的时期,LPR都是随着MLF利率的变化而变化。此前,3月15日,央行开展1000亿元MLF操作,利率为2.95%,保持不变。因此,大部分市场机构也都预期LPR将保持不变。这也意味着自去年4月份疫情受控以来,信贷融资成本已经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反映了货币政策精准调节的工具重心目前仍在市场货币总量的控制上,而不愿意继续降低利率,以避免市场泡沫的出现。当然,利率不变最大的考虑仍然是中国经济恢复的势头较好,央行对于“稳增长”的压力较小,更多的倾向于“防风险”。

图:央行货币净投放与净回笼周度变化

需要关注的是,今年以来,在“精准调节”上,央行已经连续从市场回收流动性。3月份以来,除了上述1000亿MLF操作外,基本上都是以百亿规模的逆回购调节资金供应,并持续回收流动性。数据显示,央行1月份实现净回笼1710亿元,2月份资金净回笼3140亿元,3月份以来,到目前实现净回笼600亿元。这一过程表明,虽然央行强调了政策“稳字当头”、“不急转弯”,但实际上已经开始收紧货币供应,推动货币政策的回归。

在这种“稳转弯”的过程中,实际上,市场普遍预期相当长的时间内,央行会维持利率水平不变。既不会降息再刺激经济,也不会升息防止过热。更多的采用货币总量调整的方式,进行“精准滴灌”。因此,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央行降息、降准的概率不大,加息、升准的概率也不大,主要通过“逆回购+MLF”的组合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2021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称,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我们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他同时表示,我们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这一表态,意味着央行至少在上半年不会推动货币政策明显改变,更多会“观察”经济形势变化,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来决定未来的方向。

尽管目前的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各项数据都表现强劲,使得市场对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有着乐观的预期。但实际上,从社会融资变化、投资变化情况来看,整体经济的恢复仍有不少隐患,内生性增长的动力还不够充足,而如PMI等一些指标则显示经济复苏前景有放缓的态势,同时国内资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经济走势也有一些影响。这种情况下,保留必要的政策空间,也是必要的。

同时,国际上美联储货币政策和美国政府刺激政策正在给全球经济,特别是通胀水平带来进一步的影响,这些都给中国经济的持续恢复和增长带来不确定因素。特别是美国长期利率的波动,和美元的变化,已经对新兴市场国家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土耳其、巴西、俄罗斯等国央行已经开始了加息的周期。这种国际货币形势的演变也是央行需要保持政策“稳定”的因素。对于央行而言,保持“中性”的政策取向,观察局势变化,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以避免出现反复的被动局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易纲行长在论坛上在谈到货币政策的空间和尺度时还表示,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基本保持稳定,在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的同时,抑制金融风险的滋生和积累。这表明货币政策的目标,由过去强调的“稳增长”,转向增长与风险之间的平衡。这表明在经济增长压力不断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实际上可以调整的空间并不大。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3月份LPR保持不变,和市场预期的一致。贷款利率长期保持不变,正在成为市场对货币政策保持“稳定”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已经进入了“观察期”,以根据市场变化而采取总量控制的“精准滴灌”为主。在经济增长和防范风险之间保持平衡,意味着将来可以调整的空间不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