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中国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2022年08月05日 16:43 安邦咨询

日前央行召开了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这次会议不仅对上半年货币政策的实施予以总结,更令市场关心的是对下半年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基调变化。与前一次会议内容相比,此次会议内容上的确有一些变化。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注意到,货币政策趋势在大的方向上仍然坚持总量和结构“双驱动”的政策构架,不过,在“灵活性”和“前瞻性”上出现的一些调整值得关注。

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方面,在继续国内外形势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加,以及维持“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整体判断不变,同时新增加了“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的外部变化。这实际上意味着外部变化对国内形势的冲击进一步增加。这些将对国内需求和供应带来不能忽视的影响。

在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看来,这些冲击在于几个方面,一是通胀高位运行,推高国内能源价格和原材料价格,这使得国内物价水平面临提升的压力。事实上,去年以来,国内PPI指数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虽然近期因疫情冲击有所下滑,但相关因素对国内终端消费价格的影响一直存在,而在下半年地缘风险增大而且日趋复杂的情况下,能源、原材料,以及粮食供需等方面有可能失衡。同时,在全球经济放缓和产业链调整的情况下,外部需求也会出现相应的调整,这些同样会影响到国内经济恢复和增长。加上美联储等主要央行的紧缩政策,对于人民币汇率稳定、资本市场稳定都会带来直接、间接的影响。这些外部环境变化带给中国的影响正随着疫情冲击减弱而变得更加突出。这是下半年国内“复工复产”和走向恢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国内的通胀问题,自然会成为货币政策关注的焦点。从此次会议内容而言,对于物价稳定也反复予以强调,新增加了“统筹抓好稳就业和稳物价”、“在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下,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等表述。这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实施全面宽松的可能性仍然很低,总量政策实施仍然具有边界。一方面受到外部政策、经济环境变化的掣肘;另一方面,在国内新一轮猪周期即将开始的情况下,国内物价水平抬升的趋势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宽松的空间有限,总量政策实施的灵活性和精准性的要求会更高。

对于总量宽松的边界问题,虽然央行强调了统筹就业和通胀问题的平衡,但并不意味着国内会开启政策收紧,而是仍然强调货币发行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但同时,很多人都注意到,此次会议中删除了“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内容,使得总量政策走向表现出一些相互矛盾的迹象。

那未来是要“去杠杆”还是要“加杠杆”?

从其一再强调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央行的总量政策仍具有逐步加杠杆的倾向,以实现稳经济、稳就业的优先目标,只不过“加杠杆”的节奏会相对温和,更加“精准”。结合财政方面加大开支,加大政府投资基建项目力度而言,“去杠杆”的可能性并不大。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行长易纲近期表示,“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以支持经济复苏。同时,也要用好支持中小企业和绿色转型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总量政策维持总需求稳定的同时,需求的增加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增量”会更加依赖于结构性政策。从二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中可以看到,结构性政策实施更加直观,更加具体,各类新的结构性工具的使用,也意味着行业、产业领域的变化和机遇。需要指出的是,结构性政策对于稳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就业形势比总量政策更具有直接的效果。这也表明,总量和结构政策组合的“双驱”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总体而言,尽管疫情冲击减弱后,国内经济恢复表现出积极的态势,但随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以及全球通胀和复苏减弱的影响增大,央行货币政策需要在稳就业与稳物价之间保持平衡,意味着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更大,不确定性更多。短期内,为巩固和推动经济进一步恢复,仍然会保持较为宽松的基调,但随着就业恢复和通胀升温,货币政策会向稳健的方向回调,展现出精准调节的“灵活性”。

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透露的信息来看,短期内,货币政策仍会坚持总量和结构并举的“双向驱动”模式,短期内加大力度推动经济恢复仍具有惯性,但随着经济恢复的进程,以及通胀可能的变化,未来向稳健回调的可能性会增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